二、利潤表背后的經營邏輯
上面的過程落實到報表上,便是這家便利店(記作“便利店A”)的利潤表(見表6-1)。
表6-1 便利店A的利潤表 (單位:萬元)

利潤表體現的不僅是一個加加減減的計算步驟,更是背后的經營邏輯。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利潤表要分別計算毛利潤和營業利潤,而不是用收入減去所有的成本、費用而最終得到一個凈利潤?
假設還有兩個便利店B和C,與便利店A的經營規模差不多(見表6-2)。
表6-2 便利店B和C的利潤表 (單位:萬元)

這兩個店的利潤都是2萬元,比A店的利潤多5000元。但是,利潤改善背后的原因卻大不相同。
B店的毛利潤和毛利率與A店相同,說明商品類型與定位比較相似,利潤提升是由于運營費用的降低,比如租金更低,雇用更少的員工。C店的運營費用與A店相同,利潤提升是由于毛利潤和毛利率更高。比如,C店賣的都是毛利率高的商品,或者C店的貨損率更低,這也會提升毛利率。
被毛利潤分成兩段的利潤表,可以幫助我們有針對性地改善盈利能力。對于C店,毛利率是它的優勢,提升空間不大,如果能提升運營效率,壓縮運營費用,就可以獲得超越同行的利潤。對于B店,運營費用已經壓縮得很低了,進一步壓縮費用的空間有限,也許改善利潤的空間會來自毛利率的提升。
但是,毛利率的提升不是簡單地漲價。如果漲價就可以提升毛利率,這世界上就沒有難做的生意了。漲價很有可能帶來銷售額的下滑,反而傷害到利潤。提高毛利率涉及公司的產品戰略—應該賣什么樣的產品才能獲得高毛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