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本我 自我 超我(1)

  • 弗洛伊德的智慧
  • (奧)弗洛伊德原著 劉燁編譯
  • 5432字
  • 2014-06-05 14:14:11

本章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結構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氨疚摇卑怂性嫉倪z傳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滿著沸騰的激動的大鍋”,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沖動,即所謂的“性力”(力比多),它為各種本能沖動、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基礎和源泉?!白晕摇彼淼氖抢硇院团袛啵纫獫M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現實”,調節兩者之間的沖突。但“自我”并不能脫離“本我”而獨立存在。它不僅為“本我”服務,而且必須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來活動?!俺摇眲t代表一種對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與“本我”處于對立地位,它不僅使“本我”推遲得到滿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滿足,它指導“自我”去限制“本我”的沖動。在一般情況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處于平衡狀態,而它們之間的關系失調就是人的一切行為失常的根源。

意識和潛意識

按語:

“意識”是人心理狀態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腦”,它統治著整個精神世界,使之動作協調。正是在意識的管轄和指揮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穩定合理的特點?!皾撘庾R”,是屬于意識的觀念和思想,因與現實的生活無關,被排除出意識,而留在意識附近,可以較快、較易地進入意識領域內。在意識和前意識以外,即是“潛意識”,是人類精神中占據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潛意識壓在最深處、最底層,但又最活躍,總是設法浮現到意識表層上來。

將心理生活劃分為意識和潛意識的,這是精神分析所依據的基本前提,而且只有如此劃分,才能使精神分析了解在心理生活中那些既重要又普遍的病理過程,并在科學的框架中為其尋找到一席之地。換言之,精神分析不能承認意識是心理生活的本質的看法,但不否認意識是心理生活的一種屬性,在心理生活中,意識可以與其他屬性共存,也可以不復存在。

生活中,有許多人不承認潛意識的存在。因為,對于大多數已經受過哲學教育的人來說,任何還不是有意識的心理的觀念是那樣令人難以置信,以至于在他們看來那似乎是極其荒謬的,簡直可以用邏輯一駁即倒。對于潛意識的不承認,在我看來,只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研究過催眠和夢的有關現象——這種現象和病理現象大不相同——才得出這一結論的。事實上,對于催眠和夢的問題,他們的意識心理學是無法解決的。

首先,“意識”一詞是一個純描述性的術語,它是建立在最直接、最具確定性的知覺基礎之上的。其次,經驗表明,一種心理元素(例如,一個觀念)一般說來不是永遠有意識的。相反,意識狀態的特點是瞬息萬變的,一個現存的意識的觀念片刻之后或許就不再是有意識的了,雖然在某些很容易出現的條件下還可以再成為有意識的。那么,這個觀念在中間階段究竟是什么呢?對此,我們一無所知。但我們可以說它是潛伏的,也就是說,它能隨時成為有意識的。或者假設我們說,它是潛意識的,那我們就是對它進行了同樣正確的描述。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潛意識”一詞是與“潛伏的和能成為有意識的”相一致的。

除此之外,我們已經沿著另一途徑,通過考察心理動力在其中起作用的某些經驗,發現了“潛意識”這一概念。我們已經發現,就是說,我們被迫假定,存在著一些強大的心理過程或觀念——一種數量化或實用的因素第一次在這里得到討論——它可以在心理活動中產生日常觀念所能產生的一切結果(包括也可以像觀念那樣成為有意識的結果),雖然它們本身不能成為有意識的。這些觀念之所以不能成為有意識的,其原因在于,有一定的力量和這些觀念相抗衡。否則,它們就能成為有意識的。因此,這些觀念和其他公認的心理元素顯然并沒有多大的差別。在精神分析技巧中已經發現了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可以把那個抗衡的力量消除,可以使還有問題的那些觀念成為有意識的,這個事實使這一理論無可辯駁。我們把這些觀念成為有意識的之前所存在的狀態稱為“壓抑”,并且斷言,產生和保持這種壓抑的力量在分析工作中被理解為“抵抗”。

因此,我們是從壓抑理論中獲得潛意識這個概念的。在我們看來,壓抑為我們提供了潛意識的原型。但是,我們發現我們有兩種潛意識:一種是潛伏的但能成為有意識的;另一種是被壓抑的是不能成為有意識的。這種對心理動力學的洞察也就影響到了我們的術語和描述。那種潛伏的、只在描述意義上而非動力學意義上的潛意識。我們稱之為“前意識”;而把潛意識一詞留給那種被壓抑的動力學上的潛意識,我們有了三個術語,即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它們不再具有純描述意義。前意識可能比潛意識更接近意識,既然我們已經把潛意識稱為心理的,我們就更會毫不猶豫地把潛伏的前意識也稱為心理的。那么,為什么我們要一致地從意識的心理活動中區分出前意識和潛意識,而不愿意與哲學家們保持一致呢?哲學家們也許會認為,只要把前意識和潛意識描述為“類心理”的兩種類型或兩個階段,和諧就會建立起來。但是在說明中的那些無數的困難就會接踵而至;這樣定義的兩種“類心理”幾乎在每一個其他方面都和公認的心理的東西相一致,這個重要的事實從它們或它們最重要的部分還不為人所知的時候起,就被迫處于一種偏見的背景中。

只要我們不忘記,雖然在描述性意義上有兩種潛意識,但在動力學意義上則只有一種潛意識。明白這一點,我們就可以著手研究意識、前意識和潛意識這三個術語了。為可以更好地說明,可以在某些情況下對這種劃分不予理睬,但在另一些情況下,這種劃分就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同時我們多少已習慣了潛意識一詞的這兩種意義,并且能把它們運用得很好。就我看來,要避免這種意義上的不明確是不可能的;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劃分終究不過是一個要么必須“肯定”,要么必須“否定”的知覺問題,而知覺本身的行動并沒有告訴我們一件東西為什么會被知覺到,或沒有被知覺到。誰也沒有抱怨的權利,因為實際現象所表達的動力因素就是意義不明確的(這一點,可以參見我的《論潛意識》這篇心理玄學論文的第一節和第二節)。

然而,在精神分析的進一步發展中已經證明,甚至這些劃分也是不夠的,就實際目的來說同樣如此。在許多方面已經清楚表明了這一點。但是,決定性的情況如下:我們已經闡述了這種觀念,即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心理過程的連貫組織,我們稱之為他的自我。這個自我與意識相聯系,它控制著能動性的通路——也就是把興奮排放到外部世界中去的道路;正是心理上的這個機構調節著它自身的一切形成過程,一到晚上這個自我就去睡覺了,但是,即使在這個時候它仍然對夢起著檢查作用。自我還由此起著壓抑作用,用壓抑的方法不僅把某些心理傾向排除在意識之外,而且禁止它們采取其他表現形式或活動。在精神分析中這些被排斥的傾向與自我形成對立,自我對被壓抑表現出抵抗,由此精神分析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抵抗排除?,F在我們發現,在分析期間當我們把某些任務擺在病人面前時,他便陷入困境;當他的聯想應該接近被壓抑的東西時,他卻聯想不下去了。于是,我們便告訴他:“你是被一種抵抗支配著?!钡聦嵣纤麉s意識不到這一點,即使他從不舒服的感受中聯想到——有一種抵抗正在他身上起作用。他既不知道這種抵抗是什么,也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它。但是,既然這種抵抗來源于他的自我并屬于自我,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我們發現自己處在一種意識之外的情境之中。我們在自我本身也發現了某種潛意識的東西。它的行為就像被壓抑的東西一樣,雖然這種東西本身并不是有意識的,但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要使它成為有意識的,就需要做特殊的工作。從分析實踐的觀點來看,這種觀察的結果是,如果我們堅持以前那種慣有的表達方式,并試圖從意識和潛意識的爭論中發現神經癥,我們就會陷入無盡的混亂和困境之中。我們將不得不用另一種對立——這種對立源自我們對心理結構條件的理解——來代替這種對立,即有組織的自我,和被壓抑的、從中分裂出去的自我之間的對立。

但是,對于我們的潛意識概念來說,我們所發現的結果甚至更為重要。動力學方面的考慮促使我們作出第一次更正;我們對心理結構的知識則導致第二次更正。我們承認,潛意識并不和被壓抑的東西相一致,而一切被壓抑的東西都是潛意識的。但不是說所有的潛意識都是被壓抑的。自我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潛意識的,這是毫無疑問的。這種屬于自我的潛意識,不像前意識那樣是潛伏的;因為假如這樣的話,它如果不成為有意識的,就無法被激活,而使它成為有意識的過程就不會遇到這么大的困難。當我們發現自己面臨著必須假定有一個不被壓抑的第三種潛意識時,我們必須承認,成為潛意識的這種性質對我們來說已開始失去了意義。它成了可能具有多種含義的性質了。如此我們就不能如我們所希望的那樣,使它成為深遠的、必然性結論的依據。然而我們必須當心,不要忽視了這種性質,因為它最后究竟是成為意識的還是潛意識的,這種性質是看透深蘊心理學之奧秘的一束惟一的光。

自我和本我

按語:

“本我”,是遺傳下來的動物性本能,是一種原始動力機制,其目標是毫不掩飾地滿足生物欲望,內部充滿了非理性、反社會和破壞性的沖動,是潛意識結構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載體,它與生俱來,是最原始的部分,遵循著快樂原則。“自我”是每個人都包含的心理內涵,是理性的,是意識的主體結構部分,它控制著能動性的入口,及將興奮釋放到外部世界中去,處于本我與外界之間,根據外部世界的需要來活動,在現實原則中感受情感?!白晕摇闭{節著“本我”,與之相對立,是檢查精神內部運動的所有過程。“自我”是部分意識的參與者,它的任務是使“本我”與外界社會更好地協調,并采取某種方式轉移不能被社會所接受的本能沖動。

病理學的研究完全把我們的興趣集中到了被壓抑的方面。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自我這個詞在其本來意義上也可能是潛意識的,由此我們就希望更多地去了解自我。到目前為止,我們從事研究的惟一向導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區分標志;最后我們卻發現這個區分標志本身就意義不明確。

現在我們的一切知識都是和意識密切相連的,即使潛意識的知識也只有使它成為意識的才能獲得。但是,這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呢?當我們說“使某事物成為有意識”的時候,這是什么意思呢?它又是如何發生的呢?

就此而言,我們已經知道在這一方面我們必須的出發點是什么。我們說過,意識是心理結構的外表。也就是說,我們已經把它作為一種能劃歸在空間上最靠近外部世界的系統了。順便提一下,在這種情況下,使用局部解析學的術語并不只是用來描述該機能的性質,而且,實際上是符合解剖事實的。我們的研究也必須把知覺的這個表面——器官,作為一個出發點。

從外部和內部——我們稱之為感覺和情感——獲得的一切知覺從一開始就是意識的。但它是怎樣在思維過程的名義下和我們可以——模糊地,不確切地——概括起來的那些內部過程聯系起來的呢?它們代表心理能量的移置,而這種能量是在付諸行動的過程中,在結構部分的某個地方獲得的。它們是向著容許意識發展的外表前進呢?還是意識向著它們走來?這顯然是一個人開始嚴肅地采用心理學生活的空間概念或心理地形學時所遇到的困難之一。這兩種可能性都同樣是不可想象的,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要有第三種可能性。[《論潛意識》的第二節中,已對此作了更長篇的討論?!g注]

在其他地方[即指《論潛意識》?!g注]我已經說過,潛意識觀念和前意識觀念(思想)之間真正的差別在于:前者是在未被認識到的某種材料中產生的,而后者則另外和字詞表象聯系著。這是為前意識和潛意識這兩種系統,而不是它們與意識之間的關系,找到的一個區分標記的第一次嘗試。于是把“一件事情怎樣成為意識的呢?”這個問題說成“一件事情怎樣成為前意識的?”就可能更有利。而且答案就會是——“通過和與之相應的字詞表象建立聯系而成的?!?

這些字詞表象就是記憶痕跡:它們一度曾經是知覺,像一切記憶痕跡一樣,它們可以再次成為意識的。在我們進一步論述其性質之前,我們開始認識到一個新的發現——只有那些曾經是意識知覺的東西才能成為有意識的,從內容(情感除外)產生的任何東西,要想成為有意識的,必須努力把自己轉變成外部知覺。這只有借助記憶痕跡才能做到。

我們把記憶痕跡想象為包含在直接與前意識——意識知覺系統相連的系統中,這樣,那些記憶痕跡的精力貫注就可以很快從內部擴展到后一系統的成分上。這里立刻使我們想起了幻覺,想起了這個事實,即最生動的記憶總是既可以從幻覺中又能從外部知覺中區分出來(這個觀點在布洛伊爾對《癔癥研究》的理論貢獻中得到過表述);但是,我們馬上還將發現,當一個記憶恢復時,記憶系統中的精力貫注仍將保存,而當精力貫注不僅從記憶痕跡向知覺的成分擴展,而且完全超越了它時,就會產生一種無法與知覺區分開來的幻覺。

言語痕跡主要是從聽覺獲得的,這樣就可以說,前意識系統有一個特殊的感覺源。字詞表象的視覺成分是第二位的,它通過閱讀獲得,可以把它先放在一邊,除了聾啞人之外,那些起輔助作用的感覺運動表象也是這樣。一個詞的實質畢竟是被聽見的那個詞的記憶痕跡。

我們決不能為了簡化而被引入歧途,以至忘了視覺記憶痕跡的重要性——即那些(和語詞不同的)東西的重要性——或者否認通過視覺痕跡的恢復,思維過程就能成為意識的,在許多人看來,這似乎是一種適當的方法。在沃倫冬克的觀察中,研究夢和前意識幻想就能向我們提供這種視覺思維的特殊性質的觀念。我們知道,成為意識的東西一般說來只是具體的思維主題,但卻不能對這個使思維具有獨特特點的主題各成分之間的關系做出視覺的反應。所以,圖像思維只是成為意識的一個很不完全的形式。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字詞思維更接近于潛意識過程,而且毋庸置疑,在個體發生和種系發生上它都比后者古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钦县| 三台县| 闽侯县| 浙江省| 牟定县| 阳泉市| 奉新县| 美姑县| 和田市| 阿拉善左旗| SHOW| 油尖旺区| 襄汾县| 吴川市| 仁寿县| 连平县| 青川县| 谷城县| 莱芜市| 永安市| 松桃| 泾川县| 兴文县| 洛隆县| 新邵县| 兰溪市| 保定市| 台中市| 十堰市| 明水县| 西青区| 巴南区| 五大连池市| 栾城县| 衡山县| 财经| 福清市| 渝中区| 蒲江县| 沾益县| 准格尔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