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B(1)
- 病了的字母
- 陸春祥
- 4793字
- 2014-05-29 15:15:13
布蘭托姆的“勇敢女人”(外三篇)
菖蒲:補五臟,通九竅,明目。
(1)布蘭托姆的“勇敢女人”
十六世紀的法國作家布蘭托姆創作過一部叫做《勇敢的女人的生活》的小說,他淋漓盡致地描寫了宮庭女人們的淫亂生活。
舉兩例。一水性楊花之貴婦人,在她眼中,與別人發生性關系是其樂無窮和無上光榮的美妙事情,并且,對象更換的頻率必須很高。但是這個女人有一個奇怪的規矩,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包括做愛的激情時刻,她的情人絕對不能碰到她的嘴唇。原來,這個女人曾經信誓旦旦地向她的老公保證過,她的嘴唇一定會絕對地忠實于他,但是她卻從沒有保證過身體也會忠實。你看看,這樣一來,她既獲得了肉體交歡的至高享受,又沒有丟掉自己的誓言,于是就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了,真的是一筆不會賠本的合算買賣。還有一例也是差不了多少的主兒,為了使自己的良心不至于太難受,她就想出了一個“奇妙”的辦法:在做愛的時候,不能采用傳統的姿勢,必須是她在男人的上面,因為這樣正說明除了她老公,她真的不曾被別的男人壓在下面。這一性愛規則不但使她獲得了“理論上的正確性”,也可以不背負蕩婦的罵名,還可享受特別的花樣,獲得特別的享受。
這兩個女人的確夠勇敢的,難怪當時小說會被羅馬教庭查禁,因為不太合常規,也有違倫理,而且把女人寫得太壞了。現在看來,我認為布蘭托姆其實還是另有含義的,表面上是宮庭女人的荒淫,實際上是影射當時的政治,在政治上的確有許多人是這樣的作派,那些政客不過是偽裝得巧妙罷了。又做婊子又立牌坊的事,不僅當時有,現在也有,不僅法國有,世界各地其實都有。
布氏的“勇敢女人”雖然寫得太露了,但諷刺性一點也沒有減弱。
(2)新婦橄欖和”老婆跑了”前幾日讀古代筆記,記下一則“新婦橄欖”甚為有趣。
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云:橄欖嶺外有五種,一曰丁香橄欖,此以其形;二曰故橄欖;三曰蠻橄欖,此以所出呼之;四曰新婦橄欖,以其短矮而小;五曰絲橄欖,以其子緊小。
新婦橄欖之名甚新,現在讀來也很有意思。“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新婦”,充滿想像,多么羞答答的啊,惹人喜愛。拿來銷售,不好賣才怪呢?
手頭剛好有一則商家的促銷點子。年關將近,各商家都使出渾身解數,大商場有大商場的氣派,小攤小販也會點子不斷。某小店貼出標語:老婆跑了,無心經營。人們精明歸精明,總是同情心居多,這家小店的生意不用說很好了。做這樣的生意,肯定不止一家兩家的啊,邊上的小店們不樂意了,但不樂意歸不樂意,你總不能不讓人家說“老婆跑了”啊,有膽量你也說“老婆跑了”。不想,第二天,街上還真有小店再打出“老婆跑了”的標語。就允許你老婆跑,不允許我老婆跑啊。
當街上出現好幾家“老婆跑了”的促銷標語時,就有些滑稽了。于是有熱心讀者就給我們的熱線打電話了:再這樣下去,老婆都要跑光了!
這樣看來,“老婆跑了”遠不如一千多年前的宋人呢!古人比咱們有知識啊,人家叫“新婦”呢,比“老婆”好聽多了。
(3)肌巴仝爾娘的鱉
昨晚看《古今筆記精華》,讀到了一則張獻忠的奇異詔文: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咱老子叫爾不要往漢中,爾強要往漢中,果然折了許多兵騾馬,肌巴仝爾娘的鱉!欽此。”
我沒有查到張為什么會這么生氣的,一定是哪個部下不聽他的指揮,打了敗仗,才如此罵娘的。作為一個沖沖殺殺慣了人,這么文謅謅的話還真講不出。一方面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說明他的隊伍里人才奇缺啊,連個詔書都擬不好。
不過,我寧愿張獻忠發布這樣的詔書,如果發布合乎規范的詔書,那我們就看不到本色的張獻忠了,盡管有對農民起義首領打趣的成份,我相信這極有可能是真的。
(4)智猴的聯想
印度文學中,常常談到三只智猴:一只閉著嘴巴,一只閉著眼睛,一只掩著耳朵。它們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代表著三種美德。
都說文學是生活的提煉,博大精深,涵義無限。這三只聰明的猴子猶如三個典型的文學形象,讓人浮想聯翩。
先說沒有道理就不講的閉嘴猴。謠言的制造及傳播者和它恰恰相反,這些“長舌婦”往往是有道理的不講,沒有影子的事憑著猜度亂講。還有那些官場上的“油子”也是些光說不練的把式,你辛勤工作累彎了腰,他挑刺挑得不亦樂乎,還被認為是“有遠見”、“有才識”。
生活中的閉嘴猴其實更讓人警誡。古希臘智者戴真尼斯早就揭示了這種“原理”我們有兩只耳朵,可只有一個舌頭,為的是多聽少說。咱中國的古訓也如黃鐘大呂:言多必失、禍從口出,還有“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不時鞭策著喜歡不負責任到處亂說的人。
再說沒有道理就不看的閉眼猴。這實在是當今人們修身養性的佳法之一,“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就對看不慣的東西少看,不同流合污,起碼潔身自好。眼不見為凈,咱就圖個自在安耽,不看煩心事,一夜睡到大天亮。
那只沒有道理不聽的掩耳猴更具現實意義。喜聽諛詞讒言大約是人性的一個弱點,歷史上有多少正直之士壞在喜進讒言的小人手里。因為忠言往往逆耳,因為獻諛詞往往得到好處。
但請盡聽好話的人不要忘記這樣一個歷史:喜聽易牙、豎刁、開方好話的齊桓公最終落得死后六十七天無人過問的悲慘下場。
辯證全面甚至鉆牛角尖地分析三只智猴的形象意義,它們仍然有明哲保身、不思進取等消極意義,但不管怎么說,智猴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
“必讀書目”和緊箍咒
爵床:治腰脊痛,除熱。
兒子大了,什么樣的思想都有。這不,他對我這個暑假鄭重布置的“必讀書目”基本無動于衷,而對他的體育節目或活動,各類報紙,微型小說還有游戲等等卻樂此不疲。我的“必讀書目”是什么呢?比如語文,有多少篇經典散文、經典古文要背,還有若干篇學生作文要模仿。于是拿學校壓他:教育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必讀書你讀了多少?他說《西游記》、《水滸傳》、《魯濱遜漂流記》、《格列佛游記》老早就看了,《駱駝祥子》、《童年》不愿意看,《朝花夕拾》看了糊涂。我只好對妻子嘆息,這孩子不聽話,但也無奈。
單位來了不少新人,我問其中的一位:你們大學里有“必讀書目”嗎?她說:有啊,長長的一串。問:你讀了多少?很少的,這些書“年事”已高。再問:你們周圍有多少同學讀完“必讀書目”?恐怕沒有吧。
我于是再在網上鍵入“必讀書目”四字搜尋,結果大吃一驚:某知名網站上就有相關網頁幾十萬個,而且分類極細。粗略看了一些,這個“必讀書目”還真令人目不暇接,既有大學的,比如北大、清華、北影等等,也有中學的。我還看到了一個很搞笑的“必讀書目”,在一個不太有名的影星的網頁里,居然也有一個“某某影迷必讀書目”。
忽然又記起,媒體上經常會有什么文化名人之類的主兒為讀者開的一串串的“必讀書目”。
前段時間,某出版社還策劃了一套“影響我的十本小說”的書,弄幾個名人,將他們讀過(真的全讀過?)的書編輯起來,再加點兒導讀體會什么的,就大模大樣地放在書店里賣錢了。
我雖然不是什么成功人士,但書也亂七八糟翻了不少,而且每有意會,常常在報刊上大放厥詞。但奇怪的是,一些熟人在我好幾個滿架的書柜前找來找去,總借不到他喜歡的書,原來我的書他們不太要看,沒有流行的,書名有的還怪怪的。這樣想來,我給兒子開的“必讀書目”也只能是我的一廂情愿了,難怪他不接受。
把這些事情連貫起來,就產生了以下一些想法。第一,什么是“必讀”?按我的理解,凡冠以“必”字的,一定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小學生不讀完“必讀書目”就不能畢業,初中生不讀完就不能升高中,高中生不讀完就沒資格考大學。否則就不要像納稅那樣稱其為“必”。
第二,誰開的“必讀”?這個問題其實是不難回答的,開單子的一定是某個方面的專家(盡管是許多專家的綜合),但正是因為他(或她)是某方面的專家,就注定這個單子的局限性。
文藝家只會開文藝的書單,科學家也只會開他專業方面的書目,縱然他們滿腹經綸、學富五車,也有限得很。第三,誰一定要“必讀”?少讀甚至不讀又會怎么樣?吾生有涯而知無涯,無端要別人這樣而不要那樣,也是在謀財害命。哪個出色的學生沒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讀書方法呢?學生課外閱讀量少、隨意性大是事實,但“強按牛頭不喝水”也是事實,我兒子就“頂撞”說:將課外閱讀當作任務,那還有什么意思。也真是這樣,他雖然只讀初中,但這些年書確實看了不少。郁達夫在大學里僅外國小說就讀了一千多本,憑的也只能是興趣。
我看過一個關于兩性調查的笑話,說是唐僧師徒在女性心目中的位置,豬八戒最受歡迎,沙僧次之,悟空再次之,唐僧最沒人愛,原因在哪?一是軟弱,二是只會念緊箍咒。這“必讀書目”就頗有些像緊箍咒。如果是這樣的話,不管是誰,緊箍咒都是讓人討厭的。
把路易十六剁成383塊?
三角風:主治風濕、流注,疼痛。
今天又聽到了關于判處薩達姆死刑的消息。這個老薩,估計要死,說是將在30天內執行,現在執刑的技術問題已擺上桌面。
在凡爾賽宮轉了兩個多小時,灌了滿腦子的法國歷史,現在能夠回憶起來的仍然只有路易十六上斷頭臺的事。1789年7月14日的革命太著名了,讀過歷史的人基本都知道。
剛剛看過的電視片《大國崛起》中有這樣的描述:法國國家檔案館里收藏著法國自7世紀以來的珍貴文物和檔案資料。這是一本200多年前的記事簿,它的主人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國王的日記寫得非常簡潔,除了在出門打獵的日子里,記下獵物的數量之外,其他的時候,都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字。“14日,星期二,無事”。這是路易十六對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
這個路易十六,信息真是太不靈通了,這樣驚天動地的事居然無事,有點好笑。
審判路易十六估計也是困難的事,不過他上斷頭臺是肯定的。因為許多人都在設計他的死法。1793年1月1日,國民公會議員路易·勒讓德爾非常認真地向雅各賓俱樂部提議:把路易十六的尸體剁83塊,分給共和國的83個省份,用來給各省省政府前種植的自由之樹施肥。不過,這項政治—農藝方面的議案未曾采納。太殘酷了吧。
那么,路易十六是怎么死的呢?關于他被處決,有各種傳說,我看過的一個叫菲利普·皮內爾的說法最客觀和真實,因為那是一封不準備公開的私信,寫信的是一位醫生,他目睹了行刑的現場。信是寫給他在外省的兄弟的,因此寫信人并不想通過此信產生轟動效應。這里摘幾個細節以饗讀者:路易十六剛被處決(割下腦袋),許多人的臉部表情發生了迅速的變化,也就是說,由難受、沮喪,一下子高喊起“國民萬歲”來,至少在行刑時在場、把鋼盔頂在馬刀上的騎兵們是這樣,有些公民的表情變化與騎兵相同,但有很多人心情悲傷地離開了刑場。由于這樣的處決不可能不在斷頭臺上灑下血跡,有幾位男士爭先恐后地向前,有的用自己的手帕,有的用紙或其他東西在沾血,作為這一值得紀念事件的紀念品保存起來——路易十六魂斷巴黎革命廣場,就是現在的協和廣場,著名得很,大約去法國是非去不可的。陪同我們的導游說起這個廣場的名字時介紹說,這里有一段并不和協的暴力,甚至是血腥的歷史呢。協和廣場最初被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中間鑄造的路易十五的騎馬雕像,顯示著其在位時期的威勢。但是,到了大革命時期,雕像被人民推倒,并改了斷頭臺,易名為“革命廣場”,路易十六處決案,即在這個斷頭臺執行的,其后也亦有數千人在此被處決。有個傳說講:當年由于這里血腥味道太重,以至于一隊牛群要從這里經過時都突然止步,并且改道而行了。真是要革命就會有血腥的。
那幾個男士真的很有眼光,這確實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情啊。兩年前我看過類似的新聞,說是路易十六生前戴過的最后一條圍巾在洛什市政府以5000歐元的底價拍賣。這是一條能滿足法國人懷舊之情的圍巾,既記載了一段歷史,又是一個王朝的象征。這條三角形的圍巾以白色麻布為材料,長160厘米,寬76厘米,已經被時間和汗水浸染得微微發黃,上面還有王后的手工。
薩達姆肯定沒有路易十六著名,我也猜不出他行刑時的場景,消息說可能會秘密處死秘密埋葬,反對派多啊。不過現在畢竟文明了,記錄的手段也先進了,估計不會有太多的傳說。
如果幾百年后人們還是將他和路易十六并談,那他得好好感謝小布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