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被“事業編制”挖走了(修訂版)
甘草:溫中下氣,止渴,治咳嗽,久服輕身延年。
題記:原版寫于2004年3月,當時不少媒體轉載,轉載的原因大概是新鮮。事過5年,這樣的事還是每天在發生,或者說更甚。有感于此,作了修訂,括弧中的楷體字即為修訂的內容。因為只有一半新鮮的內容,所以,刊載的媒體可以付一半的稿費,特此說明。
前幾天,浙江紹興縣旅游局的一位領導告訴我,他們以魯迅小說為原形開發的魯鎮景區,因為景點有魯迅筆下的一些人物如祥林嫂、阿Q、假洋鬼子等在表演,生意不錯。但最近這個“阿Q”的扮演者卻被另一景區挖走,原因是他們景點工資雖還可以,卻不是事業編制,而另一景點以事業編制相誘,“阿Q”終于跳槽。(前幾天,我又問了那位領導,這個“阿Q”解決了“事業編制”后,近況如何?領導給了我兩個信息:一是他自已也從事業單位出來了,一家上市公司高薪聘他,這個高薪,足夠讓所有的人動心;二是那個“阿Q”業績一般般,也不從事表演了,現在是那個單位的工作人員,而景區重新招聘的那個“阿Q”,目前卻很火,火的原因是景區吸取了教訓,提高了待遇,而那個“阿Q”也確實很有才。)類似的跳槽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因為是“阿Q”,因此就有了些新意。在目前人事體制的改革中,這的確也是個問題。前兩年就有消息說,有相當多的中央級文化團體都打破鐵飯碗,不再躺在財政溫暖的懷抱里,老早就走入了市場。新華社老早就播發了我國即將加快事業單位改革步伐的消息。昨天的《杭州日報》也傳來消息,杭州滑稽劇團由于走向社區民間,日子也好過起來了。但仍然有相當一些事業單位處于半死不活狀態。(前兩天,有消息說,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要慢慢接軌企業了,國家的包袱實在太重。還沒實施呢,卻不得了,一些地方大概是事業編制的人說要集體上訪呢。弄得大家都很緊張。)于是這里面就耐人尋味,“事業”的待遇雖然不怎么樣,有許多人仍然緊緊抱牢“編制”不放。因為是“事業編制”,哪怕單位再差,招起臨時工來,都有人擠破頭要往里鉆。(前段時間,我在一個論壇上碰到一位某省的一位社科院院長,他說他們院剛結束了一次招聘,其他學術類的崗位就不去說了,有一個收收發發的崗位,報名的人也有47人,而且全部是一本以上的名牌院校畢業生,且大部分是碩士。大家都是朝著“事業編制”來的,盡管這個崗位只要高中生就足夠了。浙江省今年事業單位招聘中,最熱的一個崗位是1:1770。)有的人一輩子都在為“事業”奔忙。而目前的現狀正是,“事業”有醫保,有公積金,退休后的待遇也完全兩樣。我老父親在行政做了三十一年,因工作需要到企業任職二年,但退休可就慘了,每月的工資相差好幾百呢。本人從行政出來時,也有親朋好友勸三勸四說要慎重。從這樣的角度來理解,“阿Q”跳槽也是挺正常的,因為事業有“安全感”。(從平時的言談中,經??梢月牭健半u肋”說:這個事業單位就是個“雞肋”,吃不飽,餓不死。可是奇怪了,說歸說,恨歸恨,但就是不肯放棄這個“雞肋”呢。)“事業”有那么大的引誘力,也印證出我們一些企業用工體制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
每年年末的民工討工錢運動,從一個側面看出缺少有效的機制約束,打工付工資,天經地義的,為什么那些業主會一拖再拖?為什么有一些業主非要等大檢查了、舉報了才會給工人上保險?從本質上說,這已經不單是編制問題了。(有次朋友聚會,一位在比較重要崗位上任職的朋友說,他的小孩子在美國的名牌大學留學,書讀完了一定讓他回來,我說,那時剛好奧巴馬走上好運的時候,一定可以找到比較好的工作的,他說有什么用?美國十萬美金還不抵咱十萬人民幣。更重要的是,他在美國就是一個農民工,能賺到十萬嗎?而回來工作,我們積累了幾十年的人脈資源都可以為他所用。噢,清楚了,人脈資源,很奧妙的,這就是體制帶來的,可多少人有這種“人脈資源”呢?雖然國外也有關系學,可那比得上咱們啊,就是公選好了,不是還有考察嗎?難怪我們每次招聘都是速戰速決,領導說,省得人家托來托去打招呼。)“阿Q”讓事業編制給挖走了,是因為有許多的“阿Q”們還沒有工作的安全感,這種事情是不能笑笑而過的,我的簡單建議就是:拋掉身份概念,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以崗位定人,一切讓能力說話。(順便再說一個新聞:我們這座城市是讓許多人向往的天堂,因此每次招聘會都是人擠人,前一次剛好碰上雨天,因此第二天七張報紙所有的頭版都是同一張招聘現場的照片,是新聞性強嗎?我看不是,主要是圖片太具有沖擊力了,那場面,相當壯觀,人山人海,不,應該是傘山傘海,因為都撐著雨傘。一般單位都這樣,何況“事業編制”的事業單位呢?難怪“阿Q”和“阿Q”們要動心了。)還要再寫一句:希望過幾年以后,永遠也不要寫這樣的修訂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