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林法則(人人要懂的競爭邏輯,字字入骨的生存策略)
- 徐志晶
- 2352字
- 2021-03-03 15:38:19
舒適區的牢籠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在認識外部世界時,會經歷三種心理狀態:最初是恐慌,無所適從;繼而開始慢慢地觀察、學習和成長;最后則是接受并適應。于是他們將人的心理狀態劃分為恐慌區(stress-zone)、學習區(stretch-zone)和舒適區(comfort-zone)三個部分。舒適區這一名稱由此產生,它是指某個人對于某種行為模式或是心理狀態感到習慣和舒適。
盡管舒適區因個人的感受不同而表現不同,但總的來說,它表現為擁有談得來的朋友,舒適的工作或生活環境,想要的作息時間,以及得心應手的工作內容和嫻熟的解決問題的套路。身處這樣的環境或狀態,一個人會遠離痛苦和焦慮,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進而產生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形容的那種“拋舍不下這份舒適愜意的溫暖,就像寒冬的早晨不敢鉆出熱乎乎的被窩一樣”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放松自在,因此相當多的人順理成章地為自己營造出一個舒適區,且將其當成自己心理上的避風港、精神上的調節劑。
不過,舒適區當真是世外桃源嗎?著名的水煮青蛙實驗或許會給我們一定的啟示。
19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的科學家做了水煮青蛙實驗。科學家將青蛙放入冷水中,青蛙開始時是靜止的,仿佛進入冬眠狀態。接著,科學家將水略微加熱,青蛙因為水溫變得舒適開始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動。慢慢地,水溫雖然越來越高,但青蛙卻渾然不覺。直到水溫緩慢地升到40℃以上,青蛙終于意識到了,試圖掙扎跳起,卻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終被煮死了。
處于舒適區中的人,大概就如同實驗中的青蛙一樣。長時間的舒適讓他們獲得了精神和肉體上的滿足,渾然忘我,不知良園雖好,卻非久棲之地,最終消磨了斗志,失去了翻身的機會。
為此,心理學家阿拉斯代爾·懷特針對舒適區給出這樣的警告:一個人倘若一直停留在舒適區,則很難取得長足的發展。這是因為舒適區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同化作用。
所謂同化,是指個體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轉換,使之符合自己的認知方式。心理學研究表明,機體是一種由物理到化學的動態過程的循環,這種循環與環境保持著穩定的關系,雙方相互作用,產生新的循環。處于某一環境中的個體,會對這一環境經歷由物理到化學的動態的循環過程。這一過程,我們稱為適應,也可以稱為習慣。
如同青蛙適應水溫的變化一樣,當個體長時間地處于舒適區,做事得心應手,凡事如其所愿,就會消除不自在感和恐懼感,久而久之,由于同化作用,就會產生如同待在母親子宮中的嬰兒一樣的穩定、自在、依賴之感,最終就像注射了麻醉劑,雖然可以暫時忘記痛苦,但對解決問題和突破局限不能提供任何幫助,結果就是身處危樓而不自知,一有任何風吹草動,便會摔得粉碎,取而代之的是脆弱、無能、封閉和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圖書管理員老布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老布在監獄里待了大半輩子,在那里,他擁有自己的一群朋友、習慣的交流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他人的尊敬。等終于獲得假釋,走出監獄大門后,他才發現,在這個他向往了很久的自由世界里,自己無事可做,無人可交,得不到他人的尊敬,失去了熟悉的舒適感,更找不到存在的意義。最終,他選擇了上吊自殺。
可以說,舒適區成了困住老布的牢籠,切斷了他與社會的聯系,讓他無法適應外界自由的生活,讓他故步自封,畫地為牢,慢慢地迷失自己,喪失了自我價值感,而這些最終殺死了他。
在現實世界中,像老布一樣的人并不少見。盡管他們并不曾像老布一樣身處實際的監獄中,甚至在最好的年華里打下了一片天地,并在此后立下雄心壯志,堅信自己終有一天會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然而當長時間地停留在舒適區后,他們逐漸迷失了自己,開始過著得過且過的生活,寧愿日復一日地抱怨,也不愿去嘗試改變,結果蹉跎了歲月,喪失了自我價值感,徒留一眼就能看穿的生活和太多的心酸與不甘,沉陷于不見鐵窗高墻的心理牢籠中。
Facebook(臉書)是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社交工具。當眾多人在其上發表感想、展示自我的時候,他們卻不知道,早在它出現之前,一個叫尼爾·肯尼迪的人,也曾為這樣的超前創意網站雄心萬丈,并宅在家中為之努力工作。
尼爾是一個相當內向、害羞的人,且毫無工作經驗。于他而言,走出去和他人交流,走進那些投資人的辦公室,向他們宣傳和推介自己的產品,是一件非常不舒適、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于是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模式——閉門造車。就這樣,他在自我感覺舒適的環境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做著調整和完善網站的工作。直到扎克伯格的團隊將臉書開發出來,引來投資,開始面世,尼爾的網站還沒能“出世”。
尼爾·肯尼迪失敗的原因,就在于他進入了心理舒適區,沒能實現突破和提升自我。由此可見,一個人一旦對自己所處的狀態少了清醒的認知,就會多了太多的滿足;一旦對自己缺乏嚴格的自律,就會多了更多的放松和懈怠,結果會慢慢地被舒適區同化,忘卻從前立下的志向,忽視了周遭的改變,更疏忽了個人的提升。伴隨著能力的降低,他們開始恐懼變化,對于外界信息和環境的改變持拒絕和否定的態度,對新生事物的接受表現出低能和無力。這種低能和無力,又會讓他們產生內心的焦慮和不安,進而出現退縮行為,進一步拒絕走出舒適區,更加深入自我限定區。就這樣,周而復始,直至自我價值感完全喪失,“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直至在強手如云的叢林中失去自己的位置,耗盡自己的一生。
當你滿足于自己生活環境的優越,享受于工作的清閑,發現自己越來越懶于改變,越來越喜歡沉醉于自己的世界和熟悉的圈子,越來越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的時候,或許你就正在被舒適區同化。此時你要意識到,身處群體中,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精進,不斷地提升,你才能在提升自我價值的同時,增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走出舒適區,讓自己發生深度改變。唯其如此,你才能于危機重重的叢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