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叢林法則(人人要懂的競爭邏輯,字字入骨的生存策略)作者名: 徐志晶本章字數: 2472字更新時間: 2021-03-03 15:38:19
消失的自我意識
20世紀初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曾與好友打賭,稱自己有辦法讓根本不打算養(yǎng)鳥的朋友養(yǎng)一只鳥。眾所周知,他的這個好友根本不喜歡養(yǎng)鳥,因此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話,認為他在吹牛。因為在大家看來,沒人可以在違背自己本心的情況下,做自己根本不打算做的事情。然而,事實上,沒過多久,詹姆斯預言的事情果然發(fā)生了——這位朋友竟然真的養(yǎng)了一只鳥。詹姆斯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詹姆斯在打賭后的幾天,給好友送去了一個漂亮的鳥籠,并要求好友把鳥籠掛在家里顯眼的地方。從此之后,每一個來朋友家的人都被這只空空的鳥籠吸引,都好奇地問出了同樣的問題:“為什么要掛一只空鳥籠呢?”“籠子里的鳥去哪兒了?”
最初,朋友相當耐心地向客人們解釋掛空鳥籠的原因,但時間長了,他開始感到厭煩,甚至差點兒被客人們相同的問題逼瘋。最終,為了不再回答同樣的問題,他只好去買了一只鳥放入鳥籠,以便讓鳥籠的存在變得順理成章。就這樣,詹姆斯最終獲得了勝利,以間接的方式,贏得了對好友的生活的控制權。
事實上,詹姆斯的成功,就在于他借助于一個小小的道具和眾人之口,成功地控制了好友,使朋友在空鳥籠面前失去了自我意識,成為被他人牽著鼻子走的傀儡。由此可見,一個人一旦失去自我意識,該有多么可怕。
那么,何為自我意識?自我意識之于個體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呢?
所謂自我意識,就是個體對自身存在狀態(tài)的認知,是個體對自身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它對個體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它是個體認識外界客觀事物的條件,另一方面,它又是個體自覺性、自控力的前提,推動著個體進行自我教育。
約翰·辛德勒曾說:“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源自一個意念,即自我意識?!边@句話相當形象地道出了自我意識之于成功的重要性。具體來說,個體只有具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識,才能意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進而自覺自律地行動,發(fā)揚優(yōu)點,克服缺點,取得積極的自我教育。同時,個體具有了自我意識,才能不斷地自我監(jiān)督、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優(yōu)良的個性。而正確的道德觀和優(yōu)良的個性傾向,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
一項針對72名高管的調研發(fā)現(xiàn):一名領導者,其高度的自我意識往往與取得高度成功正相關。因此,一個具有較高領導力的領導者,其首要的因素就是有極強的自我意識,因為只有自我意識強的人,方能具備敏銳的頭腦,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進而發(fā)現(xiàn)下屬的出色,能容得了下屬超越自己。
相反,當個體缺乏正確的自我意識,就極易表現(xiàn)為兩個極端,或是極度自卑,不能客觀地看待自己,一味地否定自己,從而喪失了自我價值感,做事畏首畏尾,不能體現(xiàn)自我價值;或是極度自大,過高地抬升自己,否定他人,從而在遇到問題時外歸因,失去了改正和提升的機會,招致失敗或痛苦。總之,無論是哪一種缺乏自我意識的表現(xiàn),招致的都是自我價值感的貶低,甚至自我認知錯位,失去自我。
一個具有良好自我意識的個體,要能夠客觀地看待自己,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個性、能力、需要,進而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最終對自己進行準確的定位。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確保自己在社會生活中免遭過多的挫折,另一方面可以確保自己在遭受挫折后,能科學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jié),使心理狀態(tài)保持良好的水平。
瑞士人阿里·諾克被譽為“把腳步留到白云上的人”。這個出生在一座山區(qū)小鎮(zhèn)上的瑞士人,就是憑著不斷地調整心理狀態(tài),提升自我意識,獲得成功的范例。
諾克小時候極其膽小,恐高,甚至不敢爬二樓。在學校,當其他人在爬上爬下玩得不亦樂乎時,諾克唯有對窗發(fā)呆,或在平地上活動一下。一次放學回家的路上,同行的幾個同學都爬上了一個高高的大巖石,看到諾克在巖石面前畏縮不前,他們嘲笑他為“膽小的小蟲子”。傷心至極的諾克回到家后,忍不住問父親,為什么別人都能爬到大巖石上去,自己卻不行?父親告訴他,并非他不夠優(yōu)秀,只是因為他內心的一個叫“勇氣”的東西不夠強大。
為了將勇氣滋養(yǎng)長大,讓自己不遜于他人,諾克開始行動起來,他先從爬上家門前的一塊大約2米高的大巖石開始。他開始時戰(zhàn)戰(zhàn)兢兢,到后來終于手腳并用地爬上了那塊大石頭。當他站在大巖石頂上的那一刻,他想:我把勇氣養(yǎng)大了。從此,諾克不斷地滋養(yǎng)著自己的“勇氣”,不斷地肯定自己,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勇氣在成長。繼征服了家門口的那塊大巖石之后,他先后征服了自家的院墻、房頂。他感覺自己如同一只小鳥,需要一個更大的空間翱翔!
在隨后的幾年時間里,諾克登遍了家鄉(xiāng)附近的一些大山。中學畢業(yè)的時候,他已經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登山運動員。又三年后,他能夠在一米多高的鋼絲上,手握一根平衡棍輕松地來回走動數小時。2011年8月24日到9月6日,諾克在不設任何保險措施的前提下,先后在德國、奧地利與瑞士境內的數座海拔逾3000多米的高山纜車纜索上完成表演。
著名心理學家馬爾慈說,人的潛意識是一部“服務機制”,即一個有目標的電腦系統(tǒng)。而一直影響這一機制運行和結果的電腦程序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當個體的自我意識認定自己是一個不成功的人,個體就會不斷在自身心里的熒光屏上展現(xiàn)一個垂頭喪氣、難當重任的自己,進而從內心接受自己是一個“沒出息、沒有長進的家伙”之類的負面信息。長期下去,個體就會體會到沮喪、自卑、無可奈何與無目標,從而認定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命里注定”不成功。相反,倘若個體在自我意識中認定自己是一個成功人士,那么個體就會不斷地在自己內心的熒光屏上反復看到“躊躇滿志、不斷進取、敢于面對、禁得住挫敗和承擔強大壓力……”等肯定的詞匯,聽到“我做得非常好,因為我之后還會做得更強”之類的自我激勵和肯定的信息,并感受到欣喜、自尊、快慰與非凡。長期下去,個體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會產生自己“命里注定”會取得成功的意念。
這就是自我意識對個體產生的心理暗示。由上可知,就本質而言,自我意識決定著個體對自身的反省與認識,讓個體能具有高度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的功能,進而參與到社會生活中,將自己當作一個相對于外部世界的獨立的個體。當個體的自我意識不斷提升,其自我價值感也將不斷提升,進而會獲得自我肯定,獲得成功的信心和進取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