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叢林法則(人人要懂的競爭邏輯,字字入骨的生存策略)
- 徐志晶
- 2404字
- 2021-03-03 15:38:21
別思考不可控的事兒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講了一個很有名的洞穴寓言:一批猶如囚徒一樣的人,世代居住在一個深山洞穴之中,這個洞穴里有一條長長的通向外面的通道。居住其中的人們,由于脖子和腳被鎖住無法環顧,僅能面向洞壁而坐。在他們的身后,燃燒著一堆火,另一些人拿著器物在他們與火之間走動,火光將器物變動的影像投射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由于囚徒們無法回頭,因此不清楚影像產生的原因,便認為這些影子是“實物”,于是用不同的名字來稱呼這些影像。某一天,一個囚徒偶然掙脫枷鎖回過頭來,發現從前所見的一切均是實物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像,而非實物;當他沿通道走出洞口時,他的雙眼因陽光的刺激而失明,眼前一片虛無,看不到任何事物,不得不重返洞內尋找同伴。當他把所看到的一切告訴同伴時,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甚至認為他瘋了,還要殺死他。此時,他悔不當初,飽受痛苦的折磨。若沒有當初的回頭,他還在與同伴其樂融融地談論洞壁上的“實物”呢。
這個寓言中因失明而縮回洞中尋找同伴的囚徒,不正像那些長時間生活在舒適區內,為了不讓自己遭受未知的挫折、同伴的嘲弄而甘于退縮的人嗎?他們出于對未知的恐懼,避免面對不確定的風險而瑟縮在舒適區。事實上,舒適區中的舒適具有極大的欺騙性,當洞中的囚徒把洞壁上的影像錯認為現實,長此以往,無限夸大(走出洞外)改變現狀的風險,固守舒適的“囚籠”,甚至否認自己生活在虛幻之中,那么一旦環境的變化逼迫其不得不面對現實時,其必將付出痛苦的代價。
上例證明,長期處于舒適區中,倘若不能正視和反思問題,突破“我很忙”的虛假表象,改變自己,一旦外部條件的變化不期而至,就會由于夸大未知的風險而心懷恐懼,而過度恐懼又讓個體無法采取正確的行動,加速錯誤和失敗的發生,從而使個體形成錯誤的“第一記憶”。此后遇到類似的狀況,仍會習慣性地采用錯誤的應對方式,陷入不斷失敗的怪圈,以至于讓舒適的假象蒙蔽了心智與判斷力,看不到事物的本質,看不到前方更好的機會,進而陷入習得性無助心理。
何為習得性無助心理?這是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他通過一個經典的實驗證明其原理。實驗中,把一只狗關在籠子里,當蜂鳴器響時就給予其難受的電擊,狗被關在籠子里面對電擊,無處可逃,最終就算是蜂鳴器響起,不給予電擊,它也會倒地呻吟和顫抖,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而不像最初時主動逃避,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因為重復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布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是固守和重復失敗經驗、放任自流的結果。
當一個人一旦產生習得性無助心理,就會自設藩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如同那只被電擊的狗一樣,獲得了“努力與結果無關,只能絕望地坐以待斃”的經驗,并將這種習得性無助內化到自身的認知中去,進而泛化到所有的情境中,認為一切都不可控,產生了消極對待的心理,最終放任自己的人生失控。
要停止這種有害的恐懼循環,讓自己避免陷于習得性無助的狀態,要讓人生在歡樂與希望中成長,要找到自己的可控方式,以積極的、正面的方式面對當下的處境,不再成為恐懼的奴隸,不再受牽制,用自己的想法雕塑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
對于我們找到自己的可控方式,我們可以從企業戰略思維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企業要做大、做強,需要具備的戰略思維包括四點:一是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二是找準焦點,發揮力量;三是簡單易行;四是重強避弱。把這四項原則套用到尋找個體的可控方式也同樣適用,按如下方式重新排序,就成了找到自己的可控方式,走出舒適區的有效策略:一是找準焦點;二是集中力量去做;三是發揮自己的強項;四是尋找簡單的方法。按此方法,便可一步一步達成目標。
關于前兩步“找準焦點”和“集中力量去做”,加里·凱勒在其暢銷作《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中做了詳細的闡述: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面面俱到的結果只能是精疲力竭,因此不妨化繁為簡,縮小目標,專注于一處。而這專注的一處就是最重要的那件事。
同樣,Silktide(網頁設計網站)創始人奧利弗·恩伯頓(Oliver Emberton)在Quora(問答網站)上,在解答“究竟該選擇做好一件事,還是同時做很多件事”這一問題時,佐證了加里·凱勒的觀點。那就是,人腦如同一個裝滿蜜蜂的沙灘球,在數百種不同的力量下向著不同的目標和方向奔襲,力量分散且效率低下。要想獲得最好的結果,與其把精力分散到不同的方向,不如將其他不重要的事情暫且放在一邊,專注于那個裝滿自己夢想和期望的目標,讓所有的蜜蜂集中攻擊這個最重要的目標,用有限的精力最高效地完成最重要的事。如此一來,想不快速進步都難。
關于“發揮自己的強項”和“尋找簡單的方法”,木桶理論和反木桶原理均表明,尋找可控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區,重獲成就感。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個原理提醒我們,既要清楚自己的長處和強項,也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短板,強調了補齊短板和弱項,即取長補短的重要性。而反木桶原理則從反面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強弱長短,當我們力圖打破舒適區的限制,迎接未知時,不要過多地關注自己的弱點,而要盡量發揮自己的優勢,根據自己的優勢選擇適合作戰之處,更強調揚長避短的力量。簡單理解,木桶原理的取長補短強調整體變強,可理解為盾的推進和防守能力;反木桶原理的揚長避短更重視單點突破,可理解為矛的突破和攻擊能力。木桶原理的盾和反木桶原理的矛都能助推我們走出舒適區,具體到現實生活中,就要根據個體特性及其面對的具體情況選擇了。
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獲知,在改變自己,走出舒適區的過程中,既要學會揚長避短,將自己的成功建立在自己的優勢資源上,即“Build your performance on strength, not weakness”,也要取長補短,強化自身的整體優勢。這樣做,或許起初收獲的成功很小,但一步一步前進,你必將成功地走出舒適區,度過恐懼區,在穩步成長中收獲積極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