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車抵達張掖七彩丹霞景區時,已是下午4點,為了趕在日落前完成游覽,我們加快了腳步并迅速購買了門票,之后便在景區安排的乘車點候車。
七彩丹霞景區共有3個入口,分別是北門、西門和東門,我們所在的位置是北門,每一個入口都有負責接送游客的大巴車。景區內目前共設置了4處觀景臺,分別是七彩仙緣臺(2號)、七彩云海臺(1號)、七彩錦繡臺(5號)和七彩虹霞臺(4號),每一個觀景臺游客均需坐大巴車抵達。從不同入口駛出的大巴車,其觀覽順序也不同,所以游客在換乘時需特別注意大巴車的標識。為了防止毫無方位感的小迷糊們不知自己來自何處,門票上還特別清楚標明了該張門票是由景區的哪個入口售出,此舉真是深得我心。
待坐上觀覽大巴,我才有時間仔細看一下手上的門票。門票正面是一張景區美照,藍天白云下有一片連綿的赭紅色的山,圖片左下角赫然印著一句宣傳語:“一眼七彩丹霞,天下群山無色”。我不禁皺了皺眉,這圖片固然看著不錯,但想必是精修過的,不就是一排紅色的山么,就敢號稱“七彩”?再加上這藍天,話說紅配藍就算好看,又能好看到哪里去呢?竟敢這樣大言不慚地與天下群山叫板。就像我們日常所吃的那些零食,外包裝的圖片看起來真是誘人極了,然而上面總會印有一行小字將你瞬間從理想拉回現實:“此圖片僅供參考,具體以實物為準”,日子久了,誰還敢死心塌地的相信廣告呢?
我的想法很快就得到了驗證,事實的確如我所料,圖片僅供參考,但卻是從完全相反的角度理解。我簡直被西北人民的真誠和樸實感動的熱淚盈眶,當然這淚水也可能是由于對自己剛才的傲慢和無知感到無比羞愧所致。這丹霞的真實風貌可比門票上的圖片美多了呀!紅配藍能有多好看呢?答案是: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
雖同屬地貌奇觀,丹霞地貌給人的觀感卻與雅丹地貌完全不同,它雄偉熱烈,卻又艷麗婉約,集陰陽之美于一體。
那山勢連綿起伏,層巒疊嶂,氣勢雄渾。陡峭處如刀削一般,光滑無比,似一片片利刃斜插在大地上;平緩處亦不平淡,平而不坦,似波浪一般,一圈一圈延伸開來;靈動處則形態各異,妙趣橫生,賦予人們豐富的想象空間,“大扇貝”、“靈猴觀海”、“眾僧拜佛”、“神龜問天”……待按圖索驥一處一處尋來,自別有一番樂趣。
若只能選一個字來概括這片丹霞風貌,恐怕唯有“紅”字足以擔當。畢竟這樣的山勢固然足以稱奇,但非得要有這漫山遍野的“紅”才能爭天下群山之艷。那紅,自然并不是純粹的紅,而是由淺至深、層次分明的紅,再輔之以淺黃、黑褐、石灰白等顏色,細細數來,竟何止“七彩”!不同色彩均呈條狀分布,紋理清晰,無縫拼接,就像一條條緞帶鋪滿了整片山。更為難得的是,色彩間的配合那樣協調,暗含邏輯,故而讓你覺得即便無法摸清其中的規律,卻也十分篤定必是經過造物主精心設計的。
在我的印象中,山當然是多彩的,但這需要前提,必須得有那各式的樹木,各色的花朵,再搭配不同的氣候時令方可達成。可是丹霞呀,你怎么能夠這樣不假任何外物的、獨自艷麗整個四季呢?丹霞之美是清水出芙蓉,相較而言,其他山之美倒顯得有些刻意了。真是“一眼七彩丹霞,天下群山無色”啊!
還有一處細節讓我特別在意,這樣美的驚人的風景被人們真正認識的時間居然還不足二十年。盡管對于張掖丹霞地貌的第一個發現者目前尚有爭論,但其直到21世紀初才漸漸為人們所熟知的確是不爭的事實。我百思不得其解。甘肅地廣人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這片山距離ZY市區較遠等等,這些似乎都是理由,但又都不足以令人信服。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大山的人們也一定打心底里覺得它很美吧,但這美需要到處大肆宣揚嗎?大概山都差不多這個樣子吧,或許他們心里這樣想著。我的猜測并非空穴來風,畢竟一路走來,我已經充分見識到了西北人民骨子里的那種質樸。這質樸是可愛的,卻也在某種程度上阻止了全人類共賞這美景的進程。但我想,這片丹霞本身實在不會介意這些。美就是美,無論是否有人懂得欣賞;美就是美,或早或晚,總會有人懂得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