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對于許多人而言,是一處夢想中的朝圣地。
連綿起伏的大漠黃沙,絲綢之路往來商旅的陣陣駝鈴,莊嚴肅穆的莫高窟……敦煌的一切,在人們的想象中都散發著神秘的異域光彩。
然而,當一腳踏進敦煌,站在鳴沙山前的那一刻,我才終于明白,自己曾經引以為豪的想象力是何等匱乏。敦煌蔚藍的天空在秋日里格外高遠,連綿的鳴沙山形似金字塔般整齊,那光潔的山體,遠觀就像尚未開封的香粉一般細膩,沒有一絲褶皺和被觸碰過的痕跡,在麗日的照射下發出淺鵝黃色的光芒。誰曾想那大漠黃沙的粗獷,竟是似這般的秀麗溫婉。
為了滿足八方來客的好奇心,景區特別開放了幾座山體供游客攀爬,并放置了爬山所用的軟梯,我也踩著軟梯一步步攀登沙山。沙山完全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山,每一步踩下去,腳都會陷進沙子里,引起小范圍的滑沙,讓人有種會掉落的恐懼感,這也就是軟梯的作用所在,腳下有所支撐,心里踏實了許多。沙山傾斜度較高,不一會兒我便氣喘吁吁,看到前方有游客坐在軟梯旁的沙子上休息,雖有顧慮會弄臟衣服,但累到極點便顧不了這許多,我也一屁股坐在沙子上,裙擺便陷進沙堆中。稍作休息,仍要繼續攀登,我小心翼翼的站起身來,原本掩埋這衣裙的黃沙就自然掉落,發出“唰唰”的聲響,無須額外去撫弄,沙去了無痕。我有些欣喜,原來黃沙不似黃土,難怪這鳴沙山經歷了千萬年的洗禮,仍是這般未經世事的純凈模樣。
從鳴沙山下來,口渴難耐,買了一杯當地特產的冰鎮杏皮水,真的是酸甜可口,清涼甘爽。未到甘肅前,從未聽說過這種飲料,據說是甘肅當地特產的李廣杏所制。敦煌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這杏皮水的口感與其天氣極其和諧,不禁感嘆大自然的匠心獨運和人類因地制宜的聰慧。
同樣令人稱奇的則是盛名在外的月牙泉了。在這干涸連綿的沙山之中,居然有一彎月牙形狀的清泉汩汩流淌了千年,她清澈明澄,身姿皎皎,如女神般守護著這方天地,為浩瀚的大漠黃沙增添了勃勃生機,也為其中的萬物生靈帶來了希望。
無莫高,不敦煌。敦煌的歷史和榮耀早已緊緊和“莫高窟”這個名字連接在一起。莫高窟,這一佛教藝術寶庫,其歷史和藝術價值早已超越了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本相。游覽莫高窟需要提前在官網上預約買票,否則當日購買臨時票只可以游覽幾個指定的石窟,很難盡興。
莫高窟開創于前秦時期,其開創者是沙門樂僔,一位禪僧。據說有一次樂僔穿行在三危山、鳴沙山間,猛抬頭望見三危山頂的萬道霞光中有無數金佛涌現,圣妙無比。樂僔大受感動,認定三危山是佛門圣地,自己與佛法有緣,幻見的金佛就是真正的神佛,神佛在啟示自己于此弘法。樂僔于是發愿,在鳴沙山麓開鑿了第一洞石窟,揭開了敦煌石窟藝術史的第一頁,后在北魏、隋唐時期達到了頂峰。敦煌特有的干燥氣候為莫高窟壁畫顏色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優勢。歷經滄桑,如今的莫高窟已經很脆弱,僅僅是人類呼出的二氧化碳也會對其造成不良影響。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文物,莫高窟每日會安排不同的石窟開放,且限制開放人數和開放時間,想要一覽這一佛教瑰寶,只會越來越難。導游對每一窟的佛教故事都如數家珍,她在講述時眼中充滿了虔誠,我深刻的感覺到莫高窟給當地人民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和財富,還有一種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可以堅定內心力量的信仰。
在參觀敦煌博物館時,我被敦煌的歷史震撼了。
自西漢正式劃歸行政管轄、開通絲綢之路以來,敦煌逐漸成為中原統治者在河西走廊的行政中心,也是協助統治西域的重要力量。同時在經濟領域,從中原通往西域各國的三條路線均經過敦煌,這也使得敦煌成為中原政權和西域各國貿易往來的中轉站,行商坐賈們在敦煌的集市上從事著中原的絲綢和瓷器,西域的珍寶,和當地的糧食等各種交易,在唐朝,敦煌興盛異常,呈現出了太平治世的景象。
然而在明嘉靖年間,由于連年戰亂,敦煌被中原王朝廢棄,歸吐蕃管理,此后190多年,敦煌地區既無行政建置,也無人經營管理,水利失修,良田拋荒,經濟衰敗。敦煌,這樣一座連接東西方世界的國際化貿易大都市竟淪為了“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時至今日,敦煌憑借著自身的魅力再次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就如鳴沙山一般,無論經歷何等烈日狂風、金戈鐵馬依然平靜如初,往事如風,風去了無痕。
人生在世,亦當如此。無論經歷何等輝煌與坎坷,潮起與潮落,仍當堅持自我,專注于自我的雕刻與成長,更好地成為自己,那么外境又將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