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先父
- 伸唐
- 此號乃小號
- 2588字
- 2021-03-06 18:39:04
“貴妃娘娘,只是普通物。”
“是普通物,妾身才會向你討要。”
“貴妃娘娘,勿用討要二字啊,你想要,我出去后立即安排人做。”
這就是楊玉環和她幾個姐姐的區別。
李伸暗中說聲可惜,再可惜,他也改變不了局勢,除非有人能說服李隆基,說服不了,漁陽的戰鼓聲就必然會滾滾而來。
“那些菊花如何?”
“早菊快要綻放,宮里許多人圍看,我帶你去看看。”
李隆基未吭聲,任由楊玉環帶著李伸去看菊花,隔的不太遠。李伸嫁接的有早菊有晚菊,又是用大棚育的青蒿苗,嫁接時全是大苗了,接的數量多,加上用了營養土,長勢好,雖死了一些,到了這時,已經巍然可觀,不但宮里的人過來看稀奇,連李隆基都過來看了好幾次,連說歪才歪才。
李伸看了一眼,早菊全部含苞欲放了,晚菊也有了一些花骨朵。
“還行,未在大父和貴妃娘娘面前出丑。”
李伸看了一下,拿起剪刀,開始剪牡丹的花枝。
剪了一堆后,又囑咐太監將他從外面買回來的芍藥根拿進來,然后用芍藥根嫁接牡丹。
做了幾個示范,交給了太監。
李伸站了起來。
楊玉環問:“有根就能嫁接?”
“不是,必須同科同屬的植物,據我所知,與牡丹同科同屬的植物只有芍藥了。用牡丹根做砧木也行,但兩種砧木都有一些缺點。”
牡丹根系比較細,也不發達,除非一些特殊的牡丹花,一般牡丹花的根系都不適合做砧木。芍藥根系比較發達,平直粗壯,適宜做砧木,但嫁接三五年后,芍藥根系漸漸老化,必須將芍藥根重新剪去,不然牡丹花壽命不會長。
“雖有些繁瑣,仍此法推廣,千家萬戶都可以種植牡丹也。”
技術能跟上,牡丹繁殖方式也有很多,分株、嫁接、播種、扦插、壓條、組織培養都可以。
但在技術落后的時代下,播種緩慢,成活率低,大伙只好用分株方式來繁殖牡丹了,效率低下,故牡丹普及比較慢。
有了實例,都不用解釋了,一小根花枝,一小塊芍藥根,未來就是一株牡丹,這得有多快?
李伸說到這里,扭頭看了一眼李隆基說:“大父,不僅是花卉,也可用于桑樹果樹或瓜菜上。”
“如何甄別科屬的什么分類?”
“這需要長時間的觀察和摸索了。”
比如豆科植物,苜蓿、紫云英、三葉草是豆科,各種豆類蔬菜是豆科,槐樹、相思樹也是豆科。
應當有共同點的,但李伸在植物學上不是內行的專家,找不出來了。
接頭嫁接好了,李伸重新帶著太監攪拌營養土,將接頭埋下去,交代了注意事項,去年他所說的三件事就算是完成了。但確實,讓李隆基和楊玉環多少開了一些眼界,也證明了李伸是有能力著那本農學書的。
楊玉環又問:“為何美味居改成了一年出一首新詞?”
“貴妃娘娘,我記的不多,一下子放出來,以后美味居就吸引不了客人,余下幾乎,慢慢放吧。”
余下六扇屏風,放六年。
六年后,那怕美味居倒閉了,李伸也不會在乎。
楊玉環不相信。
李伸出了興慶宮,又將九月帶了出來。
兩人來到趙原村。
趙家現在人比較多,正是農忙的時侯,不過在趙原村也容易請到人。
趙良成進了山,去了肖山寨,以及附近的秦家寨,牛嶺村,從山里請了一些丁壯和許多婦女出來,替趙家做短工。除此之外,就是幾名刻師、畫師,幾名高薪請來的做傘師傅。
刻師和畫師一起回去了,幾名做傘的師傅繼續留了下來,也只是今年,明年就不需要再請做傘師傅了。但在長安,其壽命也不會久。畢竟技術不復雜,朝廷已經計劃于長安設置一個大型的造紙作坊。
新紙普及,做的人必然會有很多,做的人多,利潤下降,三四年后,趙家想做,李伸也會讓他們停下來。
不是趙家。
李伸將肖六拉到一邊:“肖六郎,讓你獨自做,能不能做出來?”
“畫與木版我不行。”
“那可以請師傅,除此之外,你能不能獨自做出來?”
“能。”
“那就好。”
李伸又重新將幾名畫師請回來,親自繪畫與現在的套印還是有區別的。
既然是獻給楊玉環的紙傘,必須用點心,不能用印的畫。
……
“娘娘,那個庶人子又來了。”
“帶他進來吧。”
“娘娘,奴婢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小月,你說吧。”
“他是庶人子,庶太子的兒子。”
楊玉環秀眉微皺,心想,又來了。
以前在太真觀,身邊的人總是勸她少與李伸往來,進了興慶宮還是如此。
這讓她對三庶人案產生了一些好奇。
三庶人案未爆發時,她就進了十王院,身邊的人總是說三庶人確實是謀反。不過是謀反,三庶人就不是冤死的,為何婆婆能看到三庶人的冤魂?
然后她問她的幾個姐姐,幾個姐姐回答比較模糊。
一會說三庶人確實謀反,一會說你不要管三庶人案,沒好處,問急了,你在十王院都不清楚,我們在益州,哪能知道原委。
無疑,三庶人案肯定另有隱情。
她又裝作天真爛漫的樣子,問李隆基,李隆基什么都未答,只罵了好幾聲孽子,她不敢再問下去了。
李伸抱著十來把傘走了進來。
楊玉環用酥手撐開一把傘,果然很漂亮精致,她說道:“難怪長安城哄搶之。”
所以哄搶,長安人口太多了,幾達百萬之數。
即便趙家連夜的趕工,又能做出多少把傘?
幾千把傘放在長安城,只能泛出一朵小浪花。
越難買到手越緊張了。
哄搶還有一個原因,價格不貴,只比普通的油傘貴一點點,那怕平民百姓都能承受得起。但實際成本是差不多的,雖多了顏料的成本,傘面成本是下降的。
別看是傘,今年也能替趙家……李伸掙好幾百緡錢,馬上就要用錢了。
“二郎,謝謝了。”
李隆基不在這里,李伸說道:“因為先父,我們幾兄弟比較困窘,大父對我態度漸漸改善,原因我是知曉的,真若謝,是我謝過娘娘,而不是娘娘謝我,我更是一直心存感謝。”
先父,那就是庶太子了。
楊玉環忽然想起身邊婢女們的進勸,她委婉地說:“你先父的事,妾身干涉不了,你也不能想的太多。”
“貴妃娘娘,你誤會了,高公也問過我,我說,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我平時想都不會去想。我平時的想法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只想做一個太平的皇孫,有一個正常的皇孫待遇。”
還是有點難的。
想與其他皇孫一樣,得做到好幾條。
庶人府必須重建,至少門不能向北開。
幾個兄弟外出,再也沒有了限制。
親眷能進十王院探望。
年長的孩子能封為一個郡王。
但這個想法能正大光明地說出來,楊玉環也松了一口氣。若是抱著“不詭的心思”,或者想替三庶人平反,縱然楊玉環也要敬而遠之。
“二郎,繼續努力吧。”
所謂的努力,就是想方設法討李隆基歡心了。
李隆基說李伸是裝瘋賣傻,楊玉環早看出來了,早先李伸和她談話時是什么樣子,她是清楚的。
李伸點點頭。
他出了興慶宮,嘴里嘟嚨一句,武惠妃死了,還陰魂不散哪。
然后去了美味居,將肖道梁叫了回來。
李伸回來后,又將肖道梁叫到美味居磨礪。未來,肖道梁和肖六二人,一人主內,一人主外。
但只是一個想法,想沒關系,做是兩樣的,不做是一種選擇,做又是另一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