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策劃:從入門到精通
- 王作君
- 2127字
- 2021-02-04 16:56:21
3.8 與業務相對方的關系
供應商、生產商、銷售商、服務商、技術商、合作商、加盟商、信貸、證券、保險,等等,這些業務相對方與本企業是一體的。由于業務使雙方或多方關聯起來,建立了不可分割的關系。稅收產生于業務,業務是雙向的,雙向的業務產生雙向的納稅義務。
在雙向的納稅義務中,業務的雙方或多方都負有稅務風險管控的責任。我們反復強調:稅收風險會沿著業務鏈條進行傳導,如果不齊抓共管,稅務風險之火就有可能“火燒連營”。
稅收方面的三件事:稅務風險控制、稅收業務策劃和稅務危機管理,它們的處理都離不開業務相對方的合作、配合,因為納稅人與業務相對方有著最緊密的稅務關系。有業務合作的企業間密切聯系,共同進行稅務管理,規范稅收業務,規范稅收行為,才能真正做好這三件事。
當然,合作共管,聯合治稅,有個誰主導的問題,否則就會群龍無首、無所適從。我們的業務相對方來自不同的地方,有國內、國外的,有集團內、集團外的,怎樣引領這些單位共同進行稅務管控?
既然是業務合作,合作就要有個主導,我建議由業務發起的一方也就是發包的一方來做主導。雙方是平等的業務關系,在稅收方面有事大家協商,不搞一言堂,不搞本位主義,誰的意見有利于解決稅務的風險問題,就聽誰的建議。
1.稅務配合
前面提到過雙方要進行合作、配合,具體而言,在哪些方面配合?如何配合?
(1)雙方相互配合,共同制作稅務證據。在業務活動中,按合同要求或者對方的要求,履行業務手續,并有授權人和經手人簽字,公司蓋章。稅務證據是伴隨業務活動產生的,需要互相提交,這不是額外的要求。制作證據時既要保證規范性,也要保證完整性和及時性。
(2)雙方相互配合,共同應對稅務危機。如果一方稅務檢查出現問題,需要另一方提供相關證據,應予主動配合,不能認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更不要幸災樂禍。盡管雙方從前可能有過業務摩擦,但在稅務危機面前,還是要“扶上馬送一程”。合作方擺脫不了稅務危機,有可能就會影響到你。
(3)雙方相互配合,共同結清合同義務。這個很重要,如果合同義務都不能及時結清,還談什么稅務合作?遵守合同,主動履行合同義務,不要貪小利、忘大義。合同是用來約束雙方履行承諾的,不是用來打官司論輸贏的。合作的雙方更多是協商解決問題,而不是用打官司解決問題。
2.證據制作
稅務配合是前提,證據制作是結果。合作是為了制作出稅務證據。什么是稅務證據呢?我們認為一切與稅收相關聯的資料都是稅務證據。稅務證據對納稅人而言,有些是有利的,有些是不利的,我們要的是有利證據,而非不利證據。稅務證據種類如下:
(1)業務依據:標準、授權、報賬單、審批單、發票、清單、入庫單、出庫單、財務票據、差旅費報銷單、證明、申請、計算表、確認單(函)、收款單、付款單、銀行回單、通知書、結算單、計息單、批復、說明、通知、決定、驗收報告、明細表、分割單、分配表、匯總表、考核表、盤點表、對賬單、稅票、工資表和收費依據等。
(2)業務痕跡:稅務發票、財政票據、司法文書、外國憑證、海關憑證、會計記錄、申報資料、賬表報表和各類文書等。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票據流、流程、流量、流向、流速、流失。
(3)稅務認可的憑證:職工食堂核算憑證、農貿市場采購憑證、農產品收購憑證、預收款憑證、拆遷補償憑證、白條證據(未納入稅務管理事項、不征稅事項、部分免稅事項)、自制票據、業務分割單,其他,包括投資、抵債、貨物移送、交換、代銷、盤點、增減值、喪葬費、撫恤金、賠償金、補貼補助。
3.風險共管
通過制作稅務證據,為稅務風險控制和稅務危機應對提供合法的依據。風險控制是事先消除稅務隱患,不至于在稅務檢查時出問題。危機應對就是在稅務檢查發現問題時規避風險以及化解矛盾。而這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稅務證據。
為了防止稅種風險蔓延,業務雙方或多方要實施風險的聯合管制。大家要聯合起來,實現風險共治,使虛無的風險歸于虛無,甚至化“危”為“機”,為我所用。
4.案例
如果業務合作方的操作不規范,后果很嚴重。
一天我與甲企業的財務總監W探討國家補貼涉稅的問題,W說甲企業每年得到國家的若干補貼資金。而這筆補貼是通過乙企業支付的,既然錢通過乙企業走賬,乙企業就成了“過路財神”。
乙企業規定:甲企業想得到這筆錢,就得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來領取。甲企業只能順從,因為不給票就不給錢。于是就形成了這種領取國家補貼的模式。
這種操作會給雙方造成重大稅務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稅務危機。
原因是,甲企業的補貼資金是國家給的,而財政資金是不征增值稅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中央財政補貼增值稅有關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3年第3號)規定,按照現行增值稅政策,納稅人取得的中央財政補貼不屬于增值稅應稅收入,不征收增值稅。
(1)甲企業為領取財政補貼,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給乙企業,甲企業就要繳增值稅。
(2)乙企業收到該增值稅專用發票,是不是要抵扣進項稅額?是不是要增加成本?(并沒有看到賬務處理,僅是分析而已)
如此,甲企業因為開發票確認收入,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都繳了,甚至印花稅都繳了,實質上因為繳稅而少得了財政補貼,乙企業應該是“過路財神”啊,怎么把轉手的錢變成了自己企業的收入?抵了進項稅額,抵了企業所得稅?
雙方企業的風險太大了!不僅有稅務風險還有其他經營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