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策劃:從入門到精通
- 王作君
- 1130字
- 2021-02-04 16:56:20
3.7 與國家機關的關系
海關、稅務機關以外的政府各職能機構、辦事機構,如審計、不動產、技術監督、工商管理、環保、水利、氣象水文地質、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等。這些職能部門看似好像與稅收無關,其實與稅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些甚至是直接決定納稅金額與納稅時間。
如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這個高新技術企業的認證就是政府部門出具的。安全、環保、節能設備采購額的10%抵免企業所得稅,這個設備目錄或者認定就是這些職能部門做的。
所以,和這些部門處理好稅務關系,關鍵時候“給”你一紙稅務證據,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不過,這些部門可不懂稅法,想讓它們幫助你省稅不太現實。那么,如何處理好與這些部門的稅務關系,引導它們為自己提供有利的稅務證據,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1.業務法規
政府的職能部門大多掌握著部門的行政執法權,而企業做任何一項業務,都是需要遵從行政法規的。不只稅法難懂,要明白這些行業法規恐怕也沒有那么容易,實施起來就更難了。
企業的業務,首先遵從行業法規,之后才按稅法規定納稅。因此,說行業法規決定著納稅的結果,似乎也并不為過。
2.業務證據
曾經有氣象部門為企業出具過臺風氣象報告,該企業農作物的損失1 000萬元就正常做資產損失,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了。
曾經有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為企業做過期藥品的監銷,并出具損失證明:該批藥品系批號過期報廢。因此,企業不僅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了,連增值稅進項稅額都無須轉出了。良好的稅務關系,一紙行政文書,竟然有這么大的稅務作用。
曾經有消防部門對企業進行過處罰,認為企業火災的原因是由于電工違規操作所致,對該企業進行消防違規罰款20萬元。如此一來,不僅這20萬元在所得稅前不能扣除了,因火災損失的資產的增值稅進項稅額都得做轉出。甚至,保險公司都會以此推脫責任。
3.案例
W是某金融企業的財務總監,稅務機關檢查企業抵貸資產的納稅問題時,認為:金融企業利息確認收入應該從抵貸資產完成日開始,而不是抵貸資產處置日。這個差異可大了,企業三年抵貸資產額度為10億元,利息為1億元,涉及企業所得稅2 500萬元。
W非常著急,但任他如何解釋《財政部關于印發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金〔2005〕53號)相關條款,證明在資產變現日確認收入的處理沒有錯誤,但是稅務人員總是將信將疑。
關于各行業的規定外行確實不好弄懂,需要涉及《財政部關于印發銀行抵債資產管理辦法的通知》(財金〔2005〕53號)中的內容。
W的好朋友建議他找財政局、銀監局和稅務局三家開個溝通會,最好再讓這兩家出個證明:金融企業抵貸資產就是應該在處置時確認收入的。
W是業務型的干部,和稅務局溝通不暢,但和業務部門的溝通還是挺順暢的,幾天時間事情就辦完了。通過與這些部門的稅務關系協調,出了一紙文書,稅務危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