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策劃:從入門到精通
- 王作君
- 1310字
- 2021-02-04 16:56:18
2.10 稅會差異
第10步:稅會差異處理環節。
會計與稅法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如何確認和管理這些差異?稅會差異既包括所得稅上的差異,也包括其他稅種的差異。此環節還包括稅法與其他法間差異的協調與處理,即稅法與其他法間孰優的辯證關系。從稅務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不必要的時間性差異是不需要保留的,除非此差異對財務管理有重大的影響。
財務處理結束了,稅法和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就反映出來了。企業所得稅有大量的稅法和會計制度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有時間性的差異,也有永久性的差異。我們日常歸集這些差異,為企業所得稅申報做準備。到年度申報時匯總這些業務差異就可以了,不必再重新翻一遍全年的憑證賬簿,節省了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果。
設定本環節的目的是對稅法和會計法以及其他法律的差異性進行完整的反映。
1.風險項
本環節的稅務風險事項:判定稅會差異,研究差異管理。
對以下稅法與會計法之間的差異進行研究管理,以減少稅收風險。
(1)關注流轉稅方面差異:如視同銷售。
(2)關注所得稅方面差異:如永久性差異和時間性差異。
(3)不征稅收入方面的差異:如政府補助。
(4)會計差錯方面的差異:如記賬錯誤。
2.風險點
(1)找到本企業中稅法與會計法有差異的業務,做好臺賬。
(2)準確計算這些差異的金額,尤其是時間性差異需要做好后續管理。
(3)除非財務核算必要,否則會計制度應盡量與稅法保持一致,減少時間性差異。
(4)時間性差異影響的僅是資金成本,而不是稅收,永久性差異影響的才是稅收。
3.證據鏈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證據,組成本環節的稅務證據鏈:①各種差異的會計憑證、賬簿;②各種差異的稅法規定;③各種差異的計算表單;④各種差異形成的說明;⑤會計差錯調整說明或審計調賬通知;⑥稅務處理決定書,等等。
4.風險案例
稅務局稽查某企業時,認為該企業2018年企業所得稅申報時,有2017年的費用合計200萬元未做調整,造成2018年度少繳企業所得稅50萬元,并責令限期繳納,作會計處理如下:
第一步,補稅的會計處理如下:

第二步,滯納金的會計處理如下:

你認為這樣的會計處理完成了嗎?
應該還有后續的會計處理才對,否則就多繳稅了。
我們應該分析這個問題的性質,這個企業所得稅的本質是由于時間性差異造成的。既然是時間性差異造成的,這項成本是一定能扣除的,不讓在2018年扣除,我們可以返回2017年扣除,因為它是2017年的成本。
第三步,退稅的會計處理(2017年度多繳所得稅50萬元)如下:

法律依據:《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若干稅務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5號)第六條規定,關于以前年度發生應扣未扣支出的稅務處理問題,根據《稅收征管法》的有關規定,對企業發現以前年度實際發生的、按照稅收規定應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而未扣除或者少扣除的支出,企業做出專項申報及說明后,準予追補至該項目發生年度計算扣除,但追補確認期限不得超過5年。
企業由于上述原因多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可以在追補確認年度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款中抵扣,不足抵扣的,可以向以后年度遞延抵扣或申請退稅。
可見,這屬于跨期費用,本質上是一個時間性差異,一補一退,稅額為0,只是一個滯納金的事。好多企業對跨期費用的處理是錯的,認為調增補稅就行了,其實是需要申請退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