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策劃:從入門到精通
- 王作君
- 1403字
- 2021-02-04 16:56:17
2.6 業務承辦
第6步:業務承辦環節。
本環節主要考慮業務承做與承辦的依據或標準是什么,需要采集哪些稅務證據來支持稅收的合法性。制作與采集稅務證據,證明本業務的真實性、合法性、完整性,支持稅務結論的唯一性,是本環節的重點。
業務承辦這個環節主要是產品和服務的制作與完成過程。這個過程可能要經過多個部門。這些部門將產品和服務完成后,一定會留下很多證據和痕跡。稅務風險管理就是要把這些證據或痕跡保存下來。
制作、獲取、收集稅務證據,既包括內部生產形成的,比如領料單,也包括外部交往獲取的,比如取得的外部發票,還包括天然具備的,比如生產工藝標準。
把做的要求、做的過程、做的結果通過證據的方式體現出來,為稅務風險控制提供必要證據,通過這些稅務證據,反映業務承辦的規范性、稅務風險的可控性。
設定本環節的目的是明確此處需要關注的稅務問題,以及如何制作或搜集本環節的稅務證據。業務承辦環節既包括與本企業職能部門間的銜接,也包括與業務相對方責任部門的相互配合。
1.風險項
本環節的稅務風險事項:完成業務事項,展示業務過程。
雙方交易合同確定的產品或服務,應該記錄其過程與結果。這個“記錄”就是證據,它將對該業務是否完成、完成得怎么樣、是否真實完成起到判定作用。怎么證明產品是你生產的、服務是你提供的?你的生產加工過程如何?
2.風險點
①承做的業務是否真實,比如到底做了多少產品;②承做的業務是否合理,比如產品定額是不是合理;③承做的業務是否符合規定,比如是否按合同規定取得發票,等等。
以前經常有虛列財務成本、導致產品成本畸高、逃避企業所得稅的問題,也有投入與產出和銷售不配比的問題。這些問題被稅務機關頻繁調查,為風險管理發出警示。
3.證據鏈
該環節組織證據鏈時,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承做業務的依據。要做這個業務的標準是什么,它將決定業務的真實性與合法性。
(2)業務傳遞的手續。各個部門、上下環節手續是否規范、完整、齊全,并且傳遞及時。
(3)雙方的磋商記錄。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時的問題解決方案。
4.風險案例
有一家醫藥生產企業的產品過了有效期,賣不出去,形成損失了,向稅務機關申報資產損失,進行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因為金額較大,約為1 000萬元,稅務機關到企業進行核查,認為企業所得稅做損失扣除沒有問題,但是增值稅進項稅額沒有轉出。稅務機關認為企業應該做進項稅額轉出。
那么,藥品超過有效期賣不出去導致的損失,到底該不該轉出進項稅額呢?稅務機關要求企業補繳增值稅并對企業進行處罰,合不合理呢?
依據財稅〔2016〕36號文件附件一第二十八條的規定,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丟失、霉爛變質,以及因違反法律法規造成貨物或者不動產被依法沒收、銷毀、拆除的情形。非正常損失也是需要做進項稅額轉出的,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丟失、霉爛變質是需要做進項稅額轉出的。
管理不善強調的是主觀過錯造成的損失,由企業自行承擔后果,應注意管理不善的判定以及應留存各項管理措施到位的證據。
按說藥品超過有效期是市場的原因造成的,不需要轉出進項稅額。但稅務機關堅持要求轉出,是稅務機關主觀臆斷嗎?原來,稅務機關發現企業的賬目中記載了對保管員的處罰:因庫房保管×××管理失職,不按期倒庫,對藥品過期負有一定的責任,罰款200元。就是這200元的罰款,被稅務機關定性為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損失,進項稅額必須做轉出。
這就是業務承辦過程中,搜集的稅務證據出問題了。因200元損失170萬元,教訓深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