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稅務風險管控與策劃:從入門到精通
- 王作君
- 1176字
- 2021-02-04 16:56:14
1.8 義務的理念
納稅義務第一需要法定,第二需要誠信。納稅義務確定的依據是稅收法規,而納稅義務的履行則需要誠信。納稅義務既已確認,就要及時、足額、全面地履行,不能打折扣、講代價。那種推遲納稅義務,打所謂的“擦邊球”,變相占用國家稅款,或者不忠實地向稅務機關申報,或者提供虛假信息的行為,應該及時糾正。
經常有納稅人沒有補稅卻補交滯納金的情況,就是因為其不按時履行納稅義務。
1.納稅的義務
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納稅人權利與義務公告》(2009年1號),明確納稅人在納稅過程中應切實履行以下義務:依法進行稅務登記的義務,依法設置賬簿、保管賬簿和有關資料以及依法開具、使用、取得和保管發票的義務,財務會計制度和會計核算軟件備案的義務,按照規定安裝、使用稅控裝置的義務,按時、如實申報的義務,按時繳納稅款的義務,代扣、代收稅款的義務,接受依法檢查的義務,及時提供信息的義務和報告其他涉稅信息的義務。
這里,我們要提醒的是,稅法列舉的義務必須履行,未列舉的義務不是稅收法定的。不是稅收法定的義務,從稅務證據關系上講是可以做的,但不是必需的。如稅收指標完不成,預繳稅款就不是法定義務了。
2.義務履行時限
(1)分稅種的納稅義務:在規定的申報期內如實申報稅款,繳納稅款。無應納稅額的,需要“0”申報。不能及時繳納稅款的,向稅務機關申請延期繳納。
(2)納稅信息申報義務:會計報表、備案信息、稅務變更登記信息、企業重大業務信息、聘請專業服務機構的專項服務信息等,需要在規定的時限內如實申報。
(3)納稅申報更正:如果納稅申報錯誤,應及時向主管稅務機關申請,進行更正申報,并按規定要求提交相關資料。如果涉及多繳稅款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簡稱《稅收征管法》)第五十一條規定:“納稅人超過應納稅額繳納的稅款,稅務機關發現后應當立即退還;納稅人自結算繳納稅款之日起3年內發現的,可以向稅務機關要求退還多繳的稅款并加算銀行同期存款利息。”
3.法律責任
(1)納稅義務履行不全面、不完整,會受到征管法的行政處罰。比如《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條規定,納稅人違反納稅申報管理規定,由稅務機關責令改正,可以處2 0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可處2 000~10 000元罰款。
(2)故意推遲納稅義務的處罰。個別納稅人因資金原因,推遲申報繳納納稅,是錯誤的,不要以為稅款總額沒有錯就完事大吉,其實可能已經違法了。
比如企業增值稅的納稅義務發生時間是有明確規定的,申報和繳納的期限在次月(季)的15日內。納稅義務已經發生,申報不繳的加收滯納金。但如果不申報造成未繳納稅款或者少繳納稅款,其實已經造成月(季)的當期少繳稅款了,這是什么行為?至少是虛假申報。
法律要求次月(季)15內日申報,這是法律通知申報,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申報,造成當期不繳或者少繳稅款了,按《稅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條或者第六十四條的規定,就要處0.5~5倍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