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領導力:重塑自我、終身成長的行動指南
- 陳瑋
- 3070字
- 2021-02-04 16:29:44
第2章 你要如何定義并衡量你的一生
第1節 你如何衡量你的一生
2020年1月23日哈佛商學院的著名管理大師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M.Christensen)教授去世。他被人們廣泛稱道并銘記的是他的“顛覆式創新”理論。克里斯坦森教授多次在全球“五十大思想家”評選中名列前茅,曾為很多全球的大企業和各國政府提供咨詢。
他還寫過另一本書 《你如何衡量你的一生》,面向普通大眾,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們,引導他們去思考人生的幾大終極問題。
在 《你如何衡量你的一生》 中,克里斯坦森教授大量運用商業和管理理論,闡釋人可以怎樣過好這輩子。
克里斯坦森問了三個問題:
1.我們如何確保能從我們的職業或事業中得到快樂?
2.我們如何確保能從與配偶和家人的關系中獲得持久的快樂?
3.我們如何確保不進監獄?
第三個問題看來有點怪怪的,因為這三個問題最初都是面向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提出的。但他解釋說,他的同學中有32個羅德學者(可能是世界最高等級的獎學金獲得者),其中兩人進了監獄;他在哈佛商學院的其他同學也有人進了監獄。
這三個問題看起來普通,但都非常深刻。它涉及人生中三個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你如何為世界創造價值同時自己樂在其中?你如何經營人生中最重要的關系?你如何做個好人?
如果我能夠加上一個問題的話,我會加上第四個問題:
你如何確保精神不崩潰?
理論上來說,克里斯坦森問的前三個問題都能很好地回答的話,“精神不崩潰”就不應該是個問題。但最近一段時間來,一些看起來對前三個問題都回答得不錯的人,卻也遭遇了精神崩潰。
確保精神不崩潰可能將變得越來越難,因此也需要提出來討論一下。事實上,我們的視野中出現了不少精神崩潰或者接近精神崩潰的現象。自殺和重度抑郁時有發生,心理障礙更比比皆是。人生一路走來挑戰很多,不能建設強大的精神體系,就無法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效應對各種挑戰。
在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的時候,克里斯坦森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
一位管理者早上離家去上班的時候自信滿滿。十個小時之后回家的時候,她卻充滿挫折感。她感覺在工作的這十個小時中沒有被欣賞和認可,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能量和能力,沒有學到新東西、獲得新的成長。經歷了這十個小時,她的自尊和自信水平反而下降了。這將怎樣影響她的家庭生活呢?帶著這樣的心情,她將怎樣做一個好妻子和一個好母親呢?
因此,克里斯坦森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說,來商學院讀MBA,不只是為了在未來找份工作,做些投資、交易。而是通過管理工作,幫助他人學到更多東西、幫助他人成就更有價值的事情、幫助他人承擔更大的責任、幫助他人獲得更多的認可,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就感、滿足感和存在感。他說這種管理工作,就是最崇高的工作。
回答克里斯坦森第一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找到你的激情,找到你所愛的工作,然后在你的事業中獲得持續的成長、滿足感、成就感、存在感和安全感。
關于第二個問題,克里斯坦森說,從1979年之后,他觀察那些返校的學生,發現越來越多的哈佛商學院畢業生不開心、離婚了或者跟孩子很疏遠。盡管這不是那些學生的初心和“戰略”,但很多人卻陷入了這種境地。為什么會這樣呢?他認為這些學生并沒有把人生目的放在首位,以決定他們的時間、能量和能力都如何分配。
克里斯坦森非常吃驚地發現,這么多來自全球的精英學生,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這個問題思考得很少。
他提醒哈佛的在讀學生,在校期間是思考人生意義最好的時間。他分享說,他自己在成為羅德學者的階段,盡管異常繁忙,還是每天花一個小時的時間閱讀,思考和探索人生目的和意義問題。每天花這么多時間思考和探索這一問題,本身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但他堅持了下來,并且最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和目的。他意識到,在商場上做交易、做投資,對他來說不如培養人更享受。他的人生使命和目的,成了他自己的導航儀和指南針,成了他選擇做什么、不做什么的標準。
對克里斯坦森來說,最重要的決定可能就是如何分配時間。他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關注太太、培養孩子、成就事業、服務社區等。我們常常想不清楚到底應該怎樣分配我們的時間,實際的時間分配也并不一定符合我們的初衷。
很多人擁有很強的成就動機,希望好好干一番事業。因為這種動機,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事業追求中投入大量時間。他們把時間投入產品開發、融資、推銷產品、提升產品質量上。這樣的時間投入看得到、摸得著,很快就會產生結果。
而投入家庭和孩子身上的時間,則很難迅速見效,或者說很難在成就事業方面得到結果。因此不少人傾向于過度投入工作和事業,而忽略家庭、孩子和朋友。事實上,很多人會在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家庭和孩子——上投入越來越少的時間。這也難怪跟家人和孩子變得越來越疏遠,情感也沒法持續加深,更談不上共同成長了。
克里斯坦森共養育了5個孩子,他對父母如何陪伴、養育孩子有很獨到的見解。
他指出,盡管有些父母有充沛的財務資源,但這些父母卻沒有真正參與孩子的成長和養育過程,事實上,他們的孩子花了大量的時間跟著其他成年人學習、形成價值觀。因此,克里斯坦森非常強調父母真正花時間與孩子共同經歷一些事情,一起完成一些事情。他講到了如何與孩子們一起搭建一個娛樂房的故事;他還讓孩子們跟他一起在院子里除草、修理房子。他說,整棟房子沒有一面墻壁或者天花板的拆除、增建、粉刷或油漆不是在孩子們的幫助下共同完成的。
在我的朋友中,也有人深度參與了孩子們的課余活動。我說的是深度參與。他們陪伴孩子參加訓練、去各地參與比賽,幫孩子出謀劃策等。顯而易見,這些父母深入地參與到孩子們的運動和娛樂活動當中,培養了深厚的親情,同時也在幫助孩子們塑造價值觀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真是我的榜樣!
克里斯坦森還非常強調為孩子們設計經驗和體驗,讓他們在經驗中得到成長。例如,在和孩子們一起玩“童子軍”游戲時,總是讓孩子負責自己的營帳,而不是代替他們完成。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計劃和組織,如何分配責任,如何在團隊中溝通,并且珍惜自己所做的工作。在這個創造性的過程中,讓孩子們自己思考和實踐,鍛煉孩子們的領導力、組織能力,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克里斯坦森也非常關注孩子們挑戰性體驗的擁有,通過體驗失敗培養人生中必需的韌勁。而我們大部分父母害怕讓孩子們體驗失敗,生怕他們受驚了、難過了。我們經常自己披掛上陣、幫助孩子完成作業中的難題、代替孩子完成實踐課中的挑戰性活動。事實上,我們剝奪了孩子們體驗挑戰、應對困難、面對失敗的經歷,因而也剝奪了他們培養堅毅和韌性的機會。
克里斯坦森的第三個問題,是如何杜絕僥幸心理,遠離犯罪。
在一個浮躁、崇尚“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世界里,人要守住底線并不容易。
比如你在學校里面參加考試,你發現周圍有不少人作弊,而且沒有被抓到。這些作弊的學生的成績,反而比你辛辛苦苦復習應考得到的成績更好。你會作弊嗎?如果真的不會被抓到,你會作弊嗎?
其實人生中的犯罪行為,很多都是從參與作弊但沒有被抓到開始的。這種僥幸心理屢屢奏效,使人只看到眼前的巨大利益,而沒有想到這條路將通向何方。
因此教練員和運動員合謀濫用興奮劑以提高成績、企業家和官員通過賄賂手段搞定項目、企業中的職業經理人利用手中職權拿點回扣貼補家用等。有不少人就是抱著“就這一次”“大家都這么干”的僥幸心理,越搞越大,最后陷入不可收拾的境地。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這是克里斯坦森對自己、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雖然他終年僅67歲,但他真正做到了他自己設定的目標,成為:
● 一個致力于幫助他人改善生活的人;
● 一個善良、誠實、寬容、無私的丈夫、父親以及朋友;
● 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
讓我們在懷念并感謝克里斯坦森教授的時候,用他問過的問題來自問一下:
什么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東西?
我將如何衡量和評價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