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后市場:商業模式與投資熱點
- 金榮華 劉夏 蘇凌云 張鵬編著
- 3512字
- 2021-02-04 16:22:30
第二節 我國醫療后市場的發展現狀
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慢病發病率的上升,公眾健康意識的加強等因素帶來了慢病管理、康復醫療以及養老需求的不斷擴大。另外,我國醫療資源供需之間的不平衡和分配不均等問題也從客觀上推動著眾多醫療機構和產業鏈上的各種相關機構在醫療后市場實現結合。與此同時,互聯網及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為醫療后市場帶來了新的技術手段與發展契機。以手機為代表的智能設備成為健康管理的平臺,醫療級可穿戴設備拓展了健康數據來源。市場需求、科技力量、政策驅動成為促進醫療后市場發展的共同動力。
一、我國醫療后市場的規模容量
(一)慢病管理市場的規模容量
目前,我國慢病患者數量已近3億,而且還在持續上升中。慢病具有用藥時間長、藥品費用高、就醫依賴性強的特點。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我國2016年慢病支出約為3.24萬億元。以一項與慢病治療相關的醫藥產品使用情況調查結果為例,根據對國內樣本醫院數據進行統計顯示:2018年,抗腫瘤用藥銷售額為265億元,占11.6%;心血管系統用藥銷售額為226億元,占10.0%;內分泌及代謝調節用藥銷售額為134億元,占5.9%;呼吸系統用藥銷售額為81億元,占3.5%。以上四類藥物銷售總額為706億元,占整體市場31%。整個慢病管理市場的空間與容量由此可見一斑。
(二)康復醫療市場的規模容量
根據華創證券研究報告,按目前行業平均復合增長率不低于18%預計,到2022年我國康復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033億元;從長期整體市場容量來看,我國康復醫療市場理論上容量可以達到6500億元。
(三)養老市場的規模容量
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且增速快。據艾瑞咨詢統計,2018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達6.57萬億元;預計2022年達10.29萬億元,復合增長率高達11.9%;預計到2050年,我國養老產業規模將達到106萬億元左右,我國將成為全球養老產業市場潛力巨大的國家,發展空間很大。
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主流養老模式中,我國提出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多地提出“9073”養老市場發展格局,即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比例以90%、7%和3%為目標(如圖1-6所示)。根據“9073”養老市場發展格局,社區養老將從1%提升至7%,帶來了市場發展空間。近年來國家通過出臺多項措施鼓勵民辦社區養老設施的建設,社區養老資源大幅增長。

圖1-6 “9073”養老市場發展格局
資料來源:恒大研究院
從機構養老市場來看,根據《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2017年全國各類養老床位合計744.8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為30.9張,距離“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每千名老年人擁有的養老床位數提升至35~40張”的要求以及國外養老產業步入成熟階段的“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50~70張”還有一定差距,相應的市場需求亟待填補。
二、我國醫療后市場發展現狀與主要特點
(一)我國慢病管理市場發展現狀與主要特點
1.市場需求空間大,但發展曲折
慢病很難被治愈,患者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用戶具有消費黏性。同時,根據各種數據估算,慢病管理市場具有數億患者人群和千億級的市場潛力,因此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源投入與參與,但是,近年來慢病管理市場的發展卻呈現出一種曲折徘徊、步履維艱的態勢。
以2015年出現的“百糖大戰”為例,當時糖尿病管理App有700多個,約占整個移動醫療App的30%,上演了一出轟轟烈烈的競爭戲碼。但是到如今絕大部分App已經銷聲匿跡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慢病管理的費用支付未納入醫保,患者有一定的支付壓力;二是患者對慢病管理的消費意識與習慣還在形成的過程之中;三是現在提供的慢病管理服務還比較局限,真正解決患者及醫生實際痛點需求的服務項目還比較缺乏,有待深入研究,對接痛點,才能真正帶來客戶價值。
2.慢病防控體系基本形成,但慢病管理能力仍然較低
隨著近年來國家對于慢病管理的重視程度提升以及投入水平的提高,我國慢病防控體系基本建成,主要由國家疾控中心、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和國家癌癥中心構成,并通過醫療系統下沉到地市級和縣區級,形成了以三級醫院為技術依托和指導,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的慢病三級管理體系。其中,三級醫院的份額依然是最重要的,而且在繼續增長(如圖1-7所示),而在大部分基層醫療單位,管理形式依然比較單一,對患者的慢病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較低。

圖1-7 我國慢病三級管理體系狀況
資料來源: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018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3.參與者增加,產業鏈正在加速形成與完善
隨著醫療后市場需求增大,用戶滲透率增加,慢病管理市場產業鏈環節更加清晰,市場規模也在不斷增長。慢病管理作為醫療健康產業互聯網化發展過程中的新興細分領域,參與者越來越多,其產業鏈也在不斷形成與完善之中。慢病管理企業也由于所參與的慢病管理機制差異而呈現出多元化發展態勢。
(二)我國康復醫療市場發展現狀與主要特點
康復醫療市場可以分為上游康復器械市場和下游康復醫療服務市場兩個主體構成部分。
1.康復器械市場:增長迅速,新興技術應用日益普及
康復器械市場生產商主要為康復、養老、醫療等機構提供評定器械和治療器械。按康復不同階段劃分,康復器械主要分兩類:一是用于診斷、評估、監護、治療的儀器設備,需求對象為綜合醫院的康復科及康復醫院等;二是各類幫助有功能障礙的人提高生活質量的輔具,起功能代償作用,如假肢等。
近年來,我國康復器械產業的年平均增速在25%至30%之間,占整體康復市場的比重不斷增加,這是因為康復科室對康復設備及技術普遍有很大需求,隨著康復醫院與機構的增加,需求也日益上升;同時,有關政策也推動著康復器械產業的發展。如根據《綜合醫院康復醫學科建設與管理指南》及《康復醫院基本標準(試行)》的有關規定,約有一萬家的綜合醫院須建設康復科,據此估算所帶來的康復器械需求量將達300億元~500億元,需求量巨大。
在康復器械市場,值得關注的是康復機器人。權威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康復機器人市場份額為2.2億美元,預計到2021年將達到32億美元。康復機器人有很大的商業契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康復機器人在人性化、個性化的設計上還尚有不足,同時多平臺之間缺乏協同控制,包括機器之間的協調、人之間的協調以及醫生之間的協調。另外,機器人的自主性和適應性還比較弱,智能化水平不足,人機交互的能力有待加強。另外,康復機器人進入市場還需要資本驅動。
2.康復醫療服務市場:具有發展空間,資本關注程度高
康復醫療服務市場是深具發展前景的細分市場,這來源于患者對生存質量有了更高層次的消費要求,同時,國家對康復醫療產業也不斷出臺政策,加大了投入與扶持的力度。
我國現有的康復醫療機構包括康復醫院(康復專科醫院)、康復科(綜合醫院中的康復科)、康復門診(康復診所)和準康復醫療機構等。隨著三級醫療體系的逐步落實,康復專科醫院和社區醫院的康復需求預期將快速增長。目前,民營資本進入康復醫療服務市場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如圖1-8所示。

圖1-8 民營資本進入康復醫療與服務市場的主要方式
(三)我國養老市場發展現狀與主要特點
1.機會與問題并存
我國的老齡化問題還在持續加劇之中。根據貝恩公司和招商銀行聯合發布的《201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8年年末,中國的高凈值人群(個人可投資資產在1000萬人民幣以上)數量達到197萬人;從年齡結構上來看,在目前高凈值人群中,50歲以上的人群占比達到27%,他們財富積累充足,社會負擔較小,是未來10年養老消費的主力。同時,伴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進程,我國家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三人及以下家庭占比提升,養老產業正在逐漸成為剛需。另外,從政策方面來看,自2016年開始,政府也在不斷加大對于養老產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養老金融、醫養結合、土地、人才、技術及服務等專項政策逐步得到完善和落實。這些都給養老市場的發展帶來了契機。
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的養老市場總體來說還處于發展起步期,在養老產業發展及服務提供等多方面都存在問題,例如,養老服務存在供給結構性矛盾,醫療資源不足,從業人員缺口較大、素質較低,缺乏頂層設計,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服務資源分散等,都有待不斷解決與完善。
2.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國的養老市場已經基本形成了連接投資、開發、運營等要素的完整產業鏈條(如圖1-9所示),開發了社區居家、養老機構、養老設施及養老社區等四種產品類型,在其發展過程中,參與主體及服務內容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上得以推進。

圖1-9 養老產業鏈示意圖
資料來源:恒大研究院
以養老地產為例,養老地產實際上成為提供不同類別養老產品和服務的載體,消費者可根據個人收入和需求自行選擇。從其產業鏈上看(如圖1-10所示),上游開發商主要解決了土地和資金問題,下游運營商則解決運營和提供服務的問題,整合了包括諸如醫療照護、養老器具提供、養老金融等各種養老服務。

圖1-10 養老地產產業鏈
資料來源:恒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