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后市場:商業模式與投資熱點
- 金榮華 劉夏 蘇凌云 張鵬編著
- 2255字
- 2021-02-04 16:22:31
第三節 我國醫療后市場目前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大健康產業得以蓬勃發展,醫療后市場的規模也迅速擴大。但是,由于目前還存在政策配套有待進一步完善,商業模式有待深入實踐探索,加之用戶的消費意識也有待培養提升等因素,雖然醫療后市場各個細分領域發展方興未艾,但也應看到,市場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深入分析,客觀判斷,才能找到發展機會。
一、慢病管理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慢病管理市場的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明確的支付方,用戶個人支付意愿低
據專項調研顯示,由于用戶還未養成消費習慣或健康意識不足,加之部分用戶經濟條件困難等客觀原因的存在,導致目前個人用戶為慢病管理服務付費的意愿較低。同時,大眾投保商業保險的意識也還在逐步建立的過程中,加之針對慢病患者的需求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種類也不夠豐富,所以商業健康保險在慢病管理市場上仍未大范圍介入。另外,慢病管理服務還存在一個特點,就是其效果很難通過定量分析的方式去描述與界定,這些因素均導致了慢病管理服務費用中有相當部分難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缺乏明確支付方。
2.以醫生為核心提供的慢病管理服務,存在資源錯配
現有的慢病管理服務模式主要是以三甲醫院專科醫生為核心來對接與提供的。但是由于客觀條件限制,醫生沒有更多的精力與時間,同時主觀上也缺乏足夠的動力去提供持續的慢病管理服務,這就從客觀上造成了資源錯配,使慢病管理服務從質量與效果上難以保證。
3.采用單純線上的慢病管理模式無法提高患者依從性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慢病管理發展的新空間,現在的慢病管理服務很多是依托線上開展,但不容忽視的是,患者的依從性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單純的線上教育和跟蹤督促或者激勵機制對于其提高患者依從性的效果并不明顯,必須進行線上線下的結合。
4.慢病管理面臨醫療服務條塊化的問題
慢病管理既需要對慢病患者進行日常疾病管理,又要為慢病患者提供綜合專業性的服務。但目前各種醫療資源和服務由不同的醫療機構或醫生提供,相互之間缺乏醫療服務協調,慢病管理的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5.慢病醫療信息不具有完整性
慢病的醫療信息也存在碎片化問題。這是因為醫療信息數據先天即帶有分散化、多頭化的特點,單純依靠市場很難解決醫療信息互通共享問題。在整合醫療資源進行慢病管理的同時,需要建立機制,提高慢病管理的醫療信息化水平。這是因為,完整的醫療信息是實現慢病可持續管理的重要技術基礎。
二、康復醫療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康復醫療是國家基本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在我國,老年人、殘疾人、慢病患者、亞健康人群對康復醫療有著巨大的需求,但康復醫療市場的發展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1.康復醫療尚未全面開展
目前,我國超過65%的康復醫療服務由綜合醫院的康復科提供,而康復專科醫院提供的康復服務僅占比20%左右。綜合醫院康復科是以診斷治療疾病為主的,收治的多為急救期患者;而康復專科醫院則側重于功能評定和康復訓練,收治的多為慢病患者。不同康復機構在康復服務中的占比數據表明,急性期后康復和長期隨訪期的康復醫療活動還未能有效開展。
2.康復意識與教育水平較低
相當一部分患者家屬還沒有充分意識到康復醫療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康復的知識,缺乏早期康復和及時康復的概念。康復醫療具有時效性,比如中風發生以后,最佳康復治療時間是在6個月以內,超過6個月效果就會變差。同時,康復醫療也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醫生、護士、康復師、護工和家屬的共同配合。
3.康復醫療服務供給不能滿足需求
我國目前還存在康復醫療機構總量不足,康復人才不足,康復醫師、專職護士、治療師和護工缺乏以及康復醫療機構服務水平較低等現象。例如,國內現有7000余家康復醫療機構,能提供康復訓練的僅占不到1/3。一些新型的康復經營方式,諸如康復養老、體育康復等也剛剛起步,還需進一步發展完善。
4.支付保障力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康復醫療具有長期性和非緊迫性等特點,同時,人群中對于康復醫療的接受意識普遍較低,個人消費支出的意愿和能力有限。因此,醫保政策的支持是其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與支撐因素。近年來國內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加大醫保對康復項目的覆蓋范圍,例如,我國2016年3月9日發布的《關于新增部分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支付范圍的通知》中明確,原醫保支付范圍新增8個評定項目、12個治療項目,共計29項康復項目被納入醫保支付,對于提升康復醫療的支付能力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但是,醫保保障范圍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另外,在商業保險方面,目前國內市場專門針對康復治療的商業保險比較缺乏,而醫療全險由于費用因素只有一部分消費能力強的人群才擁有。商業保險和康復醫療的結合也是需要加強發展的重要環節。
三、養老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1.養老機構與設施總量不足,資源利用率低
據統計,我國2017年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為30.9張,與養老市場的需求相比,還存在較大的供應缺口。而且,現在的養老機構中,收費低廉的公立保障型機構和收費昂貴的高端民營機構占據了大多數,性價比高的中端養老機構較少,呈現出“啞鈴形”,存在著結構上的不均衡,也造成了不同養老機構的利用率的兩極分化現象。
2.養老觀念轉變需要過程,尚存在一定的經濟壓力
社會養老的消費潛力還未完全傳導到市場。另外,養老支出自費比例高,相當一部分有養老消費需求的老年人面臨經濟負擔重等情況。養老服務尚未探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
3.養老服務質量參差不齊
由于人才緊缺、運營成本高等原因,養老機構的服務質量發展也存在不平衡的現象,所提供的養老護理服務缺乏差異性和針對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養老機構的入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