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征收的福利效應與政策優化研究:以農戶分化為視角
- 歐勝彬 蘇雪晨
- 1640字
- 2021-01-22 20:14:1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一、研究方法
本書將社會科學方法與自然科學方法密切結合,采取規范研究與實證研究、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系統研究與個案研究、文獻研究與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在本書研究過程中,涉及福利經濟學、土地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多學科的交叉運用。針對具體的研究問題,本書采取以下方法。
(一)模糊綜合評價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針對研究問題一“構建基于農戶分化的被征地農戶福利評價指標體系”,由于福利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復雜性,所以難以進行精確界定。與其他評價方法相比,美國數控專家Zadeh教授創立的模糊綜合評價法不僅能把一些定性問題引入定量分析,較好地解決評價對象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而且更加有利于整合農戶福利構成的多個維度與多個指標的評價信息。評價步驟:首先,進行模糊函數設定。其次,進行隸屬函數設定。最后,在獲得初級指標隸屬度數值的基礎上,將隸屬度匯總為一個綜合指標,即可計算出征地前后農戶福利的模糊評價值。
(二)回歸模型法(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針對研究問題二“揭示土地征收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機理”與研究問題三“挖掘征地補償政策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規律”,需要建立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的回歸關系函數表達式,定量測度征地前后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因素。其中,被解釋變量為“征地前后農戶福利變化”,即“征地后農戶福利水平—征地前農戶福利水平”;核心解釋變量為“土地征收特征變量與農戶分化特征變量”。由于在研究問題一“構建基于農戶分化的被征地農戶福利評價指標體系”中,本研究以“農戶家庭的收入比重”為依據對農戶進行了分類,如何合理避免這種主觀分類導致回歸結果的偏誤呢?這就需要在核心解釋變量中設定一個門檻變量。本研究設定農戶家庭的農業收入比重為門檻變量,借鑒Hansen提出的門檻回歸模型(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考察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
(三)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
針對研究問題三“挖掘征地補償政策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規律”,本書擬結合調研區域征地補償安置的典型案例——南寧“那黃模式”,分析征地前后純農戶、Ⅰ兼農戶、Ⅱ兼農戶和非農戶福利變化的特征。探討如何通過政策調控手段,優化征地補償政策設計,構建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差異化路徑,提升農戶福利水平。
二、技術路線
根據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形成本書的技術路線圖,如圖1-3所示。據此,將按照以下五個步驟展開研究。

圖1-3 技術路線圖
(一)制定研究方案
通過閱讀大量文獻與學習其他資料,結合實地調研獲得的數據,提出本書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制定本書的研究方案。
(二)獲得研究數據
首先,結合現有研究成果與調研區域征地補償安置基本情況,圍繞研究方案,在對調研區域農戶、開發商和政府進行深度訪談的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與訪談內容,包括農戶問卷、村級問卷及與政府、開發商的訪談內容。其次,在調研區域進行問卷的預調研。根據實際了解的情況,對農戶問卷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最后,展開大樣本農戶問卷調查,并對所獲得的數據信息與案例資料進行數據錄入和核查,以獲得研究數據。
(三)構建理論分析框架
由于本書側重考察土地征收特征和農戶分化特征對農戶福利的影響。在構建理論分析框架的過程中,利用地租地價理論、土地產權理論、土地基本功能、福利經濟學理論與森的可行能力理論,充分挖掘“農戶分化—土地征收—農戶福利”之間的邏輯關系,構建理論分析框架。
(四)理論分析
一是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機理;二是不同類型被征地農戶福利變化差異的形成機理。在分析農戶福利變化形成邏輯的基礎上,首先,分析導致農戶福利變化的異質性因素。其次,分析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的影響,即土地征收福利效應。最后,分析農戶分化對土地征收福利效應影響的差異。
(五)實證研究
一是對征地前后不同類型農戶福利進行模糊評價;二是構建回歸模型,實證測度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三是實證分析“靶區”——南寧五象新區被征地農戶福利變化特征,挖掘不同類型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典型案例,為地方政府通過政策調控手段優化政策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實證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