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征收的福利效應與政策優化研究:以農戶分化為視角
- 歐勝彬 蘇雪晨
- 3680字
- 2021-01-22 20:14:16
第二節 研究目標與內容安排
一、研究目標與研究問題
(一)研究目標
研究目標包括兩個方面:總體目標與具體目標。
一是總體目標。本研究以農戶分化為視角,研究土地征收的農戶福利效應,探討如何使被征地農戶福利實現差異化、多元化與長期化。研究的總體目標立足于“現行征地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二是具體目標。圍繞研究的總體目標,結合本書擬解決的關鍵問題,形成本書研究的具體目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1)構建測度農戶福利水平的理論模型,即基于農戶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構建一個可以反映農戶福利大小的評價模型。
(2)揭示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機理,考察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差異規律,剖析土地征收與農戶福利的內在關系。其中,土地征收包括三個構成要件,即征地范圍、征地程序和征地補償標準。
(3)考察不同征地補償政策對農戶福利變化影響的差異性,即通過分析研究區域不同類型農戶的家庭收入水平與農戶福利之間的內在關系,結合實證研究結果,構建差異化、多元化與長期化的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路徑。
(二)研究問題
本書擬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有以下三個。
(1)構建基于農戶分化的被征地農戶福利評價指標體系。由于福利本身具有“模糊性”和“復雜性”,難以用經典數學方法精確地進行界定,這就需要把定性問題引入定量分析。由于農戶分化,所以更需要構建一個能反映不同類型農戶福利大小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書根據農戶家庭功能及其發展目標,構建不同類型農戶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給出農戶功能性活動清單,從而建立適應不同類型農戶福利的評價指標體系。
(2)揭示土地征收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機理。由于純農戶、Ⅰ兼農戶、Ⅱ兼農戶和非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存在差異,而且這種差異會通過農戶對土地基本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效用差異反映出來,從而導致不同類型農戶的功能性活動形成差異,最終反映出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差異。因此,本書將分析農戶分化與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以剖析農戶分化、土地征收與農戶福利之間的內在聯系。
(3)挖掘征地補償政策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規律。由于不同類型農戶對征地補償政策的選擇偏好存在差異,所以為了歸納征地補償政策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影響差異的規律,本書將探討農戶福利提升差異化路徑,并通過政策調控手段優化征地補償政策設計,以提高被征地農戶福利水平,實現征地補償政策供給的“套餐化”。
二、研究內容與本書結構
(一)研究內容
本書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機理:基于不同類型農戶的考察
本部分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二是土地征收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影響的差異。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土地承包經營權是體現農地資源屬性的一種經濟權利,為農戶福利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礎。土地征收的實質是土地物權轉移的過程。如果不考慮土地征收所具有的“強制性”,就相當于土地承包經營權在政府和農戶之間進行的“交易”。交易結果將導致征地前后農戶福利發生變化。這就需要結合我國征地制度基本框架,圍繞土地征收的三個構成要件(征地范圍、征地程序和征地補償標準)展開分析,由此從理論上推導出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產生影響的研究假說,即土地征收福利效應。
另一方面,土地具有三種基本功能: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由于農戶分化,導致純農戶、Ⅰ兼農戶、Ⅱ兼農戶、非農戶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存在差異,由此從理論上推導出農戶分化導致土地征收福利效應形成差異的研究假說。
2.征地前后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評價
本部分構建的是農戶福利評價指標體系,即構建一個可以反映農戶福利大小的評價模型。具體內容如下。
首先,基于森的可行能力理論,構建農戶可行能力的概念框架,形成農戶福利構成詳細清單。在此基礎上,構建農戶福利評價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初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是指農戶福利,包括經濟福利、社會福利和生態福利。二級指標包括構成農戶福利的多種功能性活動,如經濟狀況、社會保障、居住條件、社區環境、社會機會、心理因素等。初級指標是對二級指標的定義與賦值,包括三類指標變量:一是連續型指標,如農戶家庭的農業收入比重等;二是虛擬二分類指標,如農戶是否參加失地農民養老保險等;三是虛擬定性指標,如農戶對居住舒適度的評價等。
其次,利用研究區域的調研數據,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征地前后農戶福利水平進行評價。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評價征地前后農戶福利變化;二是評價征地前后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差異。
再次,對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包括評價結果總體分析與評價結果差異性分析。其中,評價結果總體分析包括樣本農戶福利總體評價、樣本農戶福利水平區間分布和評價指標隸屬度變化;評價結果差異性分析包括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差異比較、不同政策下農戶福利變化差異比較、相同政策下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差異比較。
3.被征地農戶福利變化影響因素分析
本部分實證分析征地前后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因素,重點考察兩個方面:一是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二是土地征收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影響的差異。
首先,根據本書的研究假說選擇回歸模型,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變量選擇,包括被解釋變量、核心解釋變量和其他控制變量。
其次,對變量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與數據處理。其中,描述性統計分析包括總體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和單因素描述性統計分析;數據處理包括門檻值的估計、檢驗與解釋。
再次,對回歸結果進行討論,包括總體分析和差異性分析。其中,總體分析包括核心解釋變量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和其他控制變量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差異性分析是指純農戶和Ⅰ兼農戶、Ⅱ兼農戶、非農戶的核心解釋變量和其他控制變量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
4.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差異化路徑研究
本部分將結合計量模型的回歸結果,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提升路徑進行差異化設計。在此基礎上,為進一步優化征地補償政策,提升不同類型農戶的福利水平,通過對研究區域典型案例,即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試點——南寧“那黃模式”的政策績效進行剖析,回答了兩個問題:一是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產生影響;二是征地補償方式的差異化有利于提高農戶福利水平。
首先,簡述案例“那黃模式”。
其次,分析試點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純農戶、Ⅰ兼農戶、Ⅱ兼農戶和非農戶在征地過程中的“話語權”如何通過村集體經濟組織得到實現;二是征地補償標準如何通過差異化、多元化和長期化進行優化;三是對農戶福利提升的路徑進行比較,即將“那黃模式”與“政府模式”進行比較。
再次,對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試點政策取得的績效進行經濟學解釋,為形成本書的研究結論、完善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路徑、優化制度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與實證依據。
最后,進行探索性研究。探討如何通過為不同類型農戶提供“政策套餐”,化解“農戶分化”與“政策同質化”的矛盾,以提高被征地農戶的福利水平,提升征地補償政策績效。
(二)本書結構
根據研究目標與研究內容,對本書結構安排的具體介紹如下。
第一章 緒論。本章開門見山地提出研究問題,介紹選題的背景與意義,研究目標與內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本書結構安排,創新與不足之處。
第二章 文獻綜述。首先,圍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分析:一是農戶福利來源;二是農戶福利測度;三是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的影響;四是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對策。其次,針對以上綜述內容進行簡要評論。最后,勾勒出本書的研究視角與分析框架。
第三章 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首先,對論文涉及的關鍵性概念進行界定,主要包括農戶分化、福利、農戶福利、土地征收、異質性。其次,簡要闡述本書涉及的理論,主要包括地租地價理論、土地產權理論、土地基本功能、福利經濟學理論、森的可行能力理論。最后,基于農戶分化、土地征收與農戶福利的關系,從點到線、從線到面,逐步形成本書的理論基礎與分析框架。
第四章 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機理研究:基于不同類型農戶的考察。從農戶分化出發,首先,分析土地功能變化對農戶福利的影響。其次,分析土地征收對農戶福利的影響,即土地征收效應。最后,分析農戶分化對土地征收效應的影響。
第五章 征地前后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評價研究。首先,根據森的可行能力理論,構建農戶福利的概念框架。其次,分析土地產權與農戶福利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農戶福利評價模型。最后,對征地前后農戶福利變化進行測度,并對農戶福利變化差異性特征進行分析。
第六章 土地征收對不同類型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實證研究。首先,分析農戶福利影響因素變量選擇的思路。其次,介紹農戶福利變化的特征變量,即土地征收特征、農戶基本特征、農戶分化特征。最后,構建回歸模型,實證測度征地前后農戶福利變化的影響因素。
第七章 被征地農戶福利提升差異化路徑研究:政策優化。本章是在前述研究的基礎上解剖“麻雀”,即對研究區域的典型案例——南寧試點“那黃模式”進行剖析。具體內容安排如下:一是簡述案例;二是分析農戶福利提升試點的目標與路徑;三是分析試點績效,從經濟學角度進行解釋。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圍繞研究目標與研究問題總結全文,形成研究結論,提出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