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現行征地制度對農戶福利的影響研究

在我國,土地征收作為農村土地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的合法途徑,對于有效解決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問題,緩解城市建設用地供求矛盾,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Ding, 2007;華生,2015;黃廳,張希斌,2017)。從1978年至2018年,我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從7438平方千米上升到58456平方千米,擴大了6.9倍;然而,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8.3億人,僅擴大了3.9倍。(1)土地城鎮化明顯快于人口城鎮化,導致農戶的生計出現負面效應。

一、現行征地制度與農戶福利

學術界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地方政府濫用征地權(李紅波等,2013;錢忠好,牟燕,2017;王亞坤等,2019),導致征收范圍過寬、征地補償費偏低、征地程序不夠規范等一系列問題(錢忠好等,2007;范輝,2009;袁鋮,2011;劉祥琪等,2012;劉向南等,2016)。征地過程中,由于過度采取政府機制,農戶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導致農戶的土地權益嚴重受損(范輝等,2016)。關于農戶利益受損的問題,也有學者基于征地后農戶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Craft, 1997;吳建,夏衛生,2017)、就業機會與就業質量(姚從容,2008;張學英,2010;戚曉明,2017)、社會保障水平(Overbye, 2010;Babiarz, 2012;冼青華,2011;陳浩天,2014)、生計能力與生計轉換(胡初枝等,2008;丁士軍等,2016)等方面展開研究。朱海蓮和彭開麗(2013)、胡清華等(2019)認為,土地征收使處于優勢地位權利主體擠占處于弱勢地位權利主體的利益,導致農戶福利梯度拉大。吳群和李永樂(2008)、李梓旗和陳新崗(2017)通過分析征地過程中社會福利損失和效率不經濟現象,認為只有賦予農戶“討價還價”的權利,為農戶建立征地“專用賬戶”,通過市場化方式配置土地資源,才能有效減少社會福利的損失。

二、現行征地制度下的征地沖突與群體事件

征地沖突是困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譚術魁,張南,2016;賀雪峰,2018;祝天智,2019),在我國每年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中,因征地引起的事件約占總數的50%(楚德江,2013)。由于征地補償標準通常是以地方政府財力與農戶“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來確定的,所以征地補償標準與土地的市場價值很懸殊,從而引發征地沖突與群體事件(Ding & Lichtenberg, 2011;黃東東,2016;柴國俊,陳艷,2017)。有學者認為,征地過程中農戶土地權益受損,甚至出現“暴力征地”現象(劉蘭勇,王震,2014),主要原因是農村土地產權殘缺(劉蘭勇,王震,2014)、征地過程交易費用高昂(姜海等,2018)、征地程序不透明等(劉祥琪等,2012;彭小霞,20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伊宁市| 乾安县| 石屏县| 黄龙县| 灵寿县| 兰州市| 酉阳| 南木林县| 鲁甸县| 遵义市| 乐安县| 朝阳县| 盐边县| 利津县| 视频| 昭觉县| 海宁市| 甘谷县| 嵊州市| 贡觉县| 铁力市| 思南县| 巴里| 遵义县| 广丰县| 綦江县| 克什克腾旗| 泰来县| 开江县| 河曲县| 广水市| 岳池县| 綦江县| 九龙坡区| 宝鸡市| 都兰县| 馆陶县| 新民市| 永吉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