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經濟效應評估及監管政策研究
- 歐陽青東 陳雨花
- 2772字
- 2021-01-22 20:12:14
第二節 研究思路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思路
本書的基本研究思路:首先,系統地梳理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基礎理論,回顧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理論和經驗研究文獻,歸納國內外學者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和重要觀點,總結對本書的研究可資借鑒的理論和方法,并探索可能突破的創新之處。其次,構建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理論分析框架,分析跨區域發展與商業銀行市場競爭行為、風險承擔和經營效率之間的理論關系;構建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評估方法,為后續經驗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再次,對中小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管制制度進行國際比較,歸納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監管的國際發展趨勢,為后續對策分析提供經驗借鑒。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行構建的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數據庫,評估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與市場競爭行為、風險承擔和經營績效等之間的定量關系,以檢驗跨區域發展對中小商業銀行風險控制和效率提升的現實價值。最后,從宏觀監管制度改革、市場環境和微觀內控制度建設等方面,提出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風險控制和效率提升的具體對策建議。
二、主要內容
自20世紀90年代金融業“去監管”之后,歐美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金融監管已很少涉及本國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設立分支機構的管制。在過去的40多年中,我國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也經歷了“自由發展—管制—放松—收緊管制”的螺旋式過程。本書在國際銀行監管發生較大變化的形勢下,對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擴張的經濟效應及監管政策進行研究,主要內容安排如下。
第二章是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框架。首先,回顧了金融發展理論、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金融排斥與金融寬化等基礎理論。其次,重點對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效率與風險管理、市場競爭等潛在效應,以及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對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宏觀經濟等影響的代表性理論和經驗文獻進行了歸納總結。主流觀點認為跨區域擴張有利于中小商業銀行挖掘規模經濟,通過資產端和負債端的空間組合效應降低銀行流動性風險和信貸風險,從而降低商業銀行破產的概率。但也存在不同的觀點,認為跨區域擴張因總分支機構間距離的擴大、競爭壓力等可能侵蝕特許權價值,加劇委托代理問題等。最后,在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經典研究范式的基礎上,分析將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經典范式應用于銀行業研究可能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本書的分析框架,將公共政策、市場結構、行為及績效統一內生于修正的分析框架中。
第三章首先結合規模劃型標準和業務本質,確定我國中小商業銀行這一研究對象的范疇。本書集中研究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等中小商業銀行的跨區域發展問題。其次,回顧了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設立管制制度變遷,將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過程劃分為非量化分類監管、分類量化監管、統一量化放松管制和恢復數量管制四個發展階段。最后,討論了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測度方法,并根據研究需要構建了本書的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測度指標體系,主要包括虛擬變量、跨區域發展寬度、深度等指標,并用這些指標測度了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程度。
第四章是對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與銀行業市場競爭的關系進行研究。首先基于結構化測度方法,對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特征進行分析。其次基于新經驗產業組織理論,采用Lerner指數法、PRH統計量法和Boone指數法,再利用自主構建的一個在2006—2017年期間由170家銀行組成的全新非平衡面板數據集,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競爭程度進行評估。得出的結論是,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加劇了我國銀行業的價格(貸款價格)競爭。
第五章是對跨區域發展與中小商業銀行風險、市場競爭與銀行業穩定的關系進行評估。本書基于Allen和Pantzalis(1996)“國際化寬度可提升銀行價值、深度可阻礙銀行價值”的假說,提出了“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寬度有利于降低風險,深度不利于降低風險”的可檢驗假設。直觀上,跨區域發展降低了中小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集中度風險。同時還利用自主構建的在1996—2017年期間由170家商業銀行組成的非平衡面板數據集建立計量模型,對中小商業銀行風險與跨區域發展之間的風險分散效應進行評估。按跨省、省內跨市和集中于市內經營不同跨區域發展類型變量建立的回歸模型顯示,三類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和資產收益波動率依次升高,說明跨省經營中小商業銀行風險低于省內跨市經營中小商業銀行風險,省內跨市經營中小商業銀行風險低于集中于市內經營中小商業銀行風險,這就意味著原有跨區域發展監管政策的篩選機制是有效的。在控制中小商業銀行層面的特征、中觀產業和宏觀層面等影響因素之后,銀行不良貸款率、資產收益波動率與跨區域經營寬度負相關,但與跨區域發展深度正相關,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進行的穩健性檢驗結論依然成立,在經驗上支持可檢驗的假設。對衡量銀行業整體穩定性Z評分指數與市場競爭(Lerner指數)間的計量結果顯示,跨區域競爭整體上有助于提升我國商業銀行業的穩定性。盡管我國商業銀行市場退出機制尚不健全,很少有銀行通過破產方式退出市場,但中小商業銀行可通過開設異地新分支機構分散系統性風險,關閉虧損或高風險分支機構,為防止破產提供有效的緩沖機制。
第六章是對跨區域發展與中小商業銀行效率的關系進行評估。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法(SFA)評估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成本效率、利潤效率、規模效率和X-效率,并對中小商業銀行效率指標與跨區域發展指標之間的關系進行評估。實證結果表明,跨區域發展寬度更有利于中小商業銀行發掘規模經濟和獲取利潤,跨區域發展深度則無助于銀行改善成本效率。組織結構不經濟、委托代理問題是造成X-效率損失的可能原因。
第七章是對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監管政策進行研究。首先分析了歐美特別是美國的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管制變遷過程。其次歸納總結了國際銀行監管的發展趨勢,發現歐美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已很少涉及本國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設立分支機構的管制。“次貸危機”后,銀行國際監管理念、監管架構、監管規則均發生了較大變化。從2010年的《巴塞爾協議Ⅲ》到其2017年的最終版,都集中體現了系統重要性風險防范,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結合的變化趨勢,特別是最終版的簡單性、可比性和風險敏感性的監管規則得到了廣泛認同。另外,美國也通過“去監管”改革,拉開了放松管制的閘門。
第八章是對本書的主要結論進行歸納總結,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監管層面提出了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監管政策建議。建議中小商業銀行創新資本渠道,提高資本補充能力。我國現有法律法規并未禁止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因此在確保系統性風險可控的前提條件下,放松乃至取消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有利于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銀行業風險,有助于提高中小商業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能力,從而增強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