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經濟效應評估及監管政策研究
- 歐陽青東 陳雨花
- 5字
- 2021-01-22 20:12:14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1.全方位開放格局下的金融監管
金融業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起著支付結算和便利交易的基礎性作用,也對企業和項目的潛在價值及前景進行評估,并動員儲蓄向能夠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創造性經濟活動提供融資(King & Levine, 1993a[1],1993b[2];Beck et al.,2000[3]),還為全社會提供風險分散和非金融企業公司治理的重要機制(白欽先和譚慶華,2006)[4]。隨著經濟金融化程度不斷提升,從而引發眾多專家、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等對金融發展問題的關注。
20世紀全球經濟和金融的發展歷程表明,金融全球化在本質上要求金融業開放發展,主動融入金融全球化的發展潮流,最大限度地利用金融全球化的機遇,并將金融風險控制到最小,這也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目標的必然選擇。盡管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金融大國,但參與并推動金融全球化始終是中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因為在當前和將來一段時期內,我國既要面臨“次貸危機”后全球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和轉型發展帶來的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也要面臨全球經濟和金融“逆全球化”的挑戰。所以,不僅為了維護全球經濟金融開放發展的良好局面,也為了更大程度地激發國內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和風險防控的能力,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內生動力,中國金融業發展迫切需要邁入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新階段。
不同于我國加入WTO時的金融開放承諾,我國新一輪金融業開放發展旨在通過進一步放寬外資在機構設立和產品業務范圍的市場準入管制,逐步有序地推動國內金融市場國際化,提升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業務創新和風險管控能力,提高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水平。顯然,在金融全球化框架下,要實現金融大國向金融強國轉變的戰略目標,就不能局限于少數大型中資金融機構的國際化,而應著力提升金融體系和金融機構的整體競爭力。由于市場定位和經營管理能力等多方面存在差異,要使數量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都發展成為國際化機構并不現實,但全方位開放發展不僅要求中資金融機構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力度和步伐,還需要金融監管部門在全球化視域下審視傳統監管理念和監管政策措施,放寬中小金融機構經營地域范圍管制,推動金融監管向遵循市場“公開、公平和公正”原則和法治、規則監管轉變。為避免出現監管歧視,金融監管需要賦予外資和外資金融機構“國民待遇”,但更迫切需要深化監管體制改革,即改革以往金融機構按條塊、股東性質、地域范圍等多重標準分類監管的理念和監管措施,為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提升營造更加公平和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2.我國銀行業的市場化改革
自恢復商業銀行業務以來,推動形成更有競爭性的金融市場一直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經過40多年漸進式金融市場化改革,我國已經建立了包括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外匯市場、保險市場和衍生產品市場等門類齊全的現代金融體系,金融市場主體、金融工具和產品日益豐富(李楊,2008)[5]。在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確立金融市場化改革方向后,盡管“亞洲金融危機”特別是“次貸危機”爆發后的國際宏觀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對我國經濟增長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但并未能阻擋我國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和金融開放發展的堅定步伐,反而在進行金融機構改革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同時,依然穩步推進了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也建立起了現代存款保險制度,從而為金融機構通過市場競爭的方式提高金融服務效率提供了可能。
(1)利率市場化改革。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始于1983年國務院授權中國人民銀行在基準貸款利率基礎上20%的上下浮動改革(1),在《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確立了“貸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思路之后,經過20余年的持續努力,我國已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場化改革。一是基本實現了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自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放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后,在2012年又先后兩次調整了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分別為基準利率的0.8倍和0.7倍。2013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后,商業銀行可依據其成本及客戶風險等自主議價決定貸款利率。2012年6月8日,在1999年試辦商業銀行對保險公司大額協議存款的基礎上,中國人民銀行又在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同時,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從而邁出了人民幣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步。2015年10月23日,在連續上調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后,中國人民銀行宣布不再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設置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至此,我國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完成。(2)二是基準利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中央銀行(以下簡稱“央行”)基準利率是金融資產定價的重要基礎,因此基準利率市場化是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和重要前提。為培育和規范我國貸款基準利率市場化,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Shibor)于2007年1月4日正式運行。隨著Shibor對債券產品定價指導性作用的持續增強、以Shibor為基準的金融產品創新和成交的日趨活躍、報價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與Shibor的結合,以及票據貼現、回購業務以Shibor為基準的定價機制形成,Shibor在我國貨幣市場乃至金融市場貸款基準利率的地位已基本形成。為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基準利率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還于2013年10月25日啟動了貸款基礎利率(Loan Prime Rate,LPR)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對其9家LPR報價行最優質客戶報價進行加權平均計算后,得出貸款基礎利率報價平均利率并對外發布,以供其他金融機構參考制定貸款基礎利率。LPR是Shibor的進一步拓展和擴充,對促使基準利率定價由央行確定向由市場化確定轉變起到了重要作用。(3)
(2)匯率市場化改革。利率和匯率平價理論關系表明,人民幣利率市場化要求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曹遠征,2018)[6]。在1994年匯率并軌后建立的單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基礎上,我國于2005年又將單一釘住美元的浮動匯率制改革為參考“一攬子貨幣”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將匯率浮動范圍放寬到2%;2017年,央行又進一步在匯率中間價定價模型中引入“逆周期因子”(吳曉求,2018)[7]。此外,我國還積極利用央行間的貨幣互換協議、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等改革措施推動人民幣匯率的市場化。
在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我國還穩步放松了國際資本管制,在1996年實現經常賬戶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目標后,又相繼做出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QF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MB 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RQDII)、滬(深)港通等制度安排,以推動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改革。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40個資本賬戶科目中,僅有跨境直接投資、中國居民對外負債和中國資本市場開放3個科目尚未完全放開(曹遠征,2018)[6]。
(3)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商業銀行具有顯著的規模經濟特征,當限于財力未建立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時或政府金融安全網僅為少數重要的金融機構提供隱性擔保時,為降低擠兌風險,銀行有強烈的動機進行規模擴張,即“太大以至于不能倒”。相比較來說,顯性存款保險制度是一種能提供清償機制,有助于保護小儲戶利益,增加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提升公眾對銀行體系的信心,防范并減少銀行業系統性危機,確保金融體系和社會經濟穩定的制度安排(謝平等,2001[8];錢小安,2004[9])。(4)顯性存款保險制度雖然也會因設計不合理加劇道德風險,進而加大銀行倒閉的可能性,但能為中小商業銀行提供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我國早在1993年印發的《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提出要“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保障社會公眾利益”,但長期以來卻一直實行隱性存款保險制度。直到2015年3月31日,國務院發布了《存款保險條例》,并決定自2015年5月1日起實施顯性存款保險制度后,才建立了覆蓋境內設立的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正式存款保險制度。基準費率與風險差別費率相結合的存款保險制度不僅可為99.63%的存款人(包括各類企業)提供全額保護(5),也可提高儲戶對中小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的信用水平,為中小商業銀行和民營銀行創造更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
3.金融科技創新與銀行業經營地域范圍管制
在過去的20多年中,在產業投資基金和各種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下,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互聯網產業迅猛發展,并快速向傳統領域和傳統產業擴散,形成了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新型商務模式。在金融領域,金融機構不斷將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應用到傳統業務領域中。因此,在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互聯網等技術的推動下,金融和互聯網技術的融合不斷加速,并推動了金融業信息化和網絡化等金融科技(Finance Technology,Fintec)的飛速發展。金融科技在帶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了深刻影響。
一方面,金融科技為金融業提供了新的發展場景和發展模式。金融科技的全新服務模式不僅將銀行的可變人力成本轉變成為機器設備等固定成本,其網絡規模效應在降低銀行平均成本的同時也可增加收入(劉瀾飚等,2013)[10]。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市場流動性的提高、與客戶間交流和協同的增強等提高了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Economides, 1993,2001)[11],[12]。商業銀行不僅將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廣泛應用于交易結算及客戶信息的收集處理,還應用于貸款發放、貸后風險管理等業務中,從而不僅極大地延伸了傳統商業銀行物理網點的服務時間和服務空間,也打破了傳統金融服務總行與分支機構間的地理距離和經營地域范圍的限制。例如,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與浙江網商銀行利用互聯網技術、龐大的社交網絡數據和互聯網數據優勢進行渠道、產品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其客戶的獲取、風險控制和金融服務等核心業務環節都在線上完成,中小企業(個人)可能更容易獲得貸款(劉瀾飚等,2013)[10]。通過借助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謝平和鄒傳偉,2012)[13]乃至人臉識別技術,傳統金融中介信息處理能力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與貸款申請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為傳統商業銀行提供了新的風險管理模式。
另一方面,商業銀行的傳統業務正遭受非銀行金融機構(Williams & Jacobsen, 1995)[14]和金融科技公司的沖擊。其中,非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的蓬勃發展正在不斷蠶食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領域、侵蝕商業銀行傳統的利潤空間,給傳統商業銀行的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金融支付系統的電子化和網絡化降低了居民對活期儲蓄的投資需求,從而加速了金融脫媒(Mishkin & Strahan, 1999)[15]。在負債端,雖然傳統商業銀行也大力發展互聯網支付,但以支付寶和財付通等為代表的大量第三方支付結算平臺正在不斷侵蝕商業銀行傳統支付結算平臺的壟斷地位(6),銀聯的銀行卡清算市場壟斷地位正在被金融科技公司打破。隨著移動支付技術的發展,商業銀行支付清算職能逐漸向第三方支付平臺轉移,原來存放于商業銀行的短期資金大量流向了第三方支付結算平臺,從而造成了商業銀行的存款脫媒。(7)在資產端,金融科技公司發起的互聯網融資模式(謝平和鄒傳偉,2012)[13]正在不斷侵蝕傳統金融機構的資產,造成銀行業的資產脫媒,如人人貸(peer to peer)、眾籌(crowd funding)、阿里小貸等。
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為商業銀行逾越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管制等制度性市場進入壁壘提供了可能,加之互聯網技術無時空限制的獨特優勢,促使銀行參與同業競爭時不再局限于分支機構物理網絡的單一市場競爭渠道。互聯網金融等金融科技的發展不僅造成金融脫媒(宋旺和鐘正生,2010[16];陳鋼和鄭良琳,2012[17];宮曉林,2013[18];梁彩紅,2014[19];王達,2014[20]),更重要的是金融科技創新的新技術、新理論和新模式可能顛覆傳統商業銀行的理論基礎和金融監管環境。與20世紀的ATM、電話銀行和貨幣市場基金等技術及金融創新推動美國取消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管制一樣(Kroszner & Strahan, 1999[21];Allen et al.,2002[22];Berger & DeYoung, 2006[23]),金融科技和金融創新的快速發展也正在侵蝕我國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管制的制度基礎,導致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管制政策的效果顯著下降。
二、研究意義
我國的金融體系是銀行主導型的,即以銀行間接融資方式配置金融資源為主。雖然資金和技術脫媒持續發展,但在當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商業銀行在全社會金融資源的配置中將依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隨著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的快速上升,主要為中小企業配置金融資源的中小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已非常重要。(8)與大型商業銀行相比,由于成立的時間較晚,后續發展過程中又面臨更為嚴格的準入管制,中小商業銀行的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網絡普遍存在先天的數量競爭劣勢和后天的制度性競爭劣勢。因此,為改變中小商業銀行這種不利的市場競爭條件,在經歷一段時間嚴格的管制后,監管當局于2006年前后放松了對中小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的管制,但由于出現了一系列風險事件(9),監管當局在2011年后又收緊了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經營的監管政策。鑒于此,本書以中小商業銀行為研究對象,評估跨區域經營監管政策變化對中小商業銀行的影響,重點分析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市場競爭行為、風險和效率等經濟效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1.理論意義
風險和效率問題是商業銀行理論的重要內容。本書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旨在構建一個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微觀經濟效應評估的“制度—行為—績效(風險)”理論分析框架,分析跨區域發展對中小商業銀行市場競爭行為、風險和效率的影響,探索經營地域范圍和風險分散、委托代理問題等對中小商業銀行風險和效率的影響機制,探究經營地域范圍與中小商業銀行風險和效率等之間的定量關系,對進一步理解商業銀行風險和效率的理論內涵及理論關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為增強本國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取消了對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范圍和分支機構的市場準入管制。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漸進地推進了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等重要的金融自由化改革。而作為金融自由化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自由化在我國依然是一個爭議頗多的重要問題。因此,研究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管制制度,探索中國情境下的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自由化問題,可以進一步豐富商業銀行經營地域自由化理論的內容。特別是在我國金融業全方位開放格局下,分析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的市場競爭行為、風險和效率,對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商業銀行整體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具有前瞻性的戰略價值。
2.實踐價值
當前,我國正處于“次貸危機”后宏觀經濟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增長的轉變過程中,并存在諸多影響社會經濟及金融發展的不確定性因素。探索經濟下行期跨區域發展與中小商業銀行風險之間的定量關系,研究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分散機制,對當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提高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
當前,我國已經拉開了金融機構國際化向金融市場國際化這一全方位開放戰略轉變的帷幕。探索跨區域發展與中小商業銀行經營效率之間的定量關系,優化中小商業銀行跨區域發展監管政策,對穩步提升我國中小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及應對國際金融機構大舉進入的能力,推動我國金融市場國際化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同時,也有利于金融監管當局從宏觀上更好地指導中小商業銀行正確處理跨區域發展速度與風險管控能力、規模擴張與效率提升之間的矛盾關系。本書相關研究結論對眾多的中小商業銀行開展跨區域發展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