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的新疆發展與開放
- 王宏麗
- 4430字
- 2021-01-22 20:10:46
二、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內涵
新疆定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是源于新疆獨有的歷史傳承、地緣優勢、人文優勢、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是源于新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潛力。但是,何謂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各種優勢的疊加與國家戰略重要支點的匯集,能否使新疆從地理區位的核心建設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有優勢、有地位、有潛力就能成為核心區嗎?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還要走多遠?這些問題都需要尋找理論答案,并在實踐中尋求突破路徑。
核心,即中心、主要部分,主要指事物或事情最重要、賴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核心區”這一概念,來源自空間維度下的“核心—邊緣”理論。美國著名區域經濟學家弗里德曼(J.Fridmann)的“核心—邊緣”(center-periphery)理論認為:核心區被定義為地域上有組織的一級社會系統,并能產生和吸收創新變化;而邊緣區域是由核心區機構決定其發展途徑的次級系統,并與核心區處于一種堅實的依存關系。(3)核心區與邊緣區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空間系統。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核心區是創新變革發源地,資本、技術和政策都有明顯優勢,并且政治機構集中,處于穩定發展和支配地位。核心區的繁榮發展大大促進了相鄰地區的發展,使其投資、資源和人口遷移增多,經濟增長趨勢明顯,這樣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邊界將發生改變,空間關系重新組合。如果這樣的發展能按照一定的秩序進行,將會實現完全的空間經濟一體化。當然,隨著核心區的逐步發展,邊緣區也有可能受各種因素影響,其人口、資源、資金等被核心區吸引而出現遷出效應,使邊緣區面臨更加不利的發展局面。
“核心—邊緣理論”指出區域經濟增長要追求經濟要素,要增強空間結構關聯中的流動性,要加大空間結構聚集形態的變動,并提出空間結構優化演變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規律。
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就是在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區域空間體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及中心影響的區域。
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基于區域合作發展的目標。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基礎上,中國倡議更大范圍、更多沿線國家的加入,以尋求亞洲、歐洲、非洲及全世界各國的互利合作。因此,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空間體系較難準確界定為某一區域或某些國家,空間體是以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為基礎的空間延伸。
基于以上空間體系的論述,中國倡導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現實推動路徑和步驟,基本是從中國西、西北、北、東北地區向外擴散、滲透式推進,有目標、有重點、階段性地逐步實現與中亞經濟帶、環中亞經濟帶和歐亞經濟帶(4)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發展。
因此,現階段新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主要是指空間體系自中國東部沿海向西北內陸、通過新疆走出國門的“中國內地省(區、市)—中國新疆—中國新疆周邊國家”。在這一空間范疇下,新疆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
(一)空間體系的核心
在自東向西的區域空間“中國內地省(區、市)—中國新疆—中國新疆周邊國家”中,新疆無疑是這一空間體系的中心。
空間差異性推動中國區域經濟空間格局的發展演化,經濟發展要素在空間地域配置的差異性以及由此差異性累積循環進一步形成的空間區域的差異性,推動著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演變。中國“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板塊協調發展。東、中、西、東北四大區域板塊,空間區域范圍廣、行政區劃分布不均,基于各種影響因素判斷下又可劃分成空間體系更小、空間經濟聯系更為緊密的不同經濟區,當前,討論較多的是八大經濟區(5)。
在以交通網絡為支撐的空間經濟區域中,新疆成為中國內陸八大經濟區向西延伸,走進中亞和西亞、跨入歐洲的必經之路,成為扼守亞歐兩大洲陸路通道的咽喉。所以,新疆成為現階段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體系的核心。
中國新疆與8個國家接壤(6),擁有17個一類口岸,12個二類口岸,在航空、鐵路、公路、管道運輸等多種類型的空間交通網絡的支持下,新疆意在打造北、中、南三大通道,貫通東、中、西地區與新疆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北通道自交通網絡“京津唐”經山西、內蒙古,進入新疆伊吾,沿巴里坤、富蘊、北屯、阿勒泰,向北可至俄羅斯,向西可到哈薩克斯坦,向東輻射蒙古。中通道沿第二亞歐大陸橋隴海線、蘭新線經新疆哈密、吐魯番、烏魯木齊和博州(阿拉山口)或轉至伊犁州(霍爾果斯、都拉塔、木扎爾特等口岸)均可進入哈薩克斯坦。北通道和中通道通過連接中國東部發達的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形成東北、北部沿海、東部沿海、黃河中下游地區與西北地區間的陸路暢通。南通道自廣東經湖南、重慶、四川、青海,進入新疆若羌,經且末、和田、莎車、喀什,從紅其拉甫口岸和卡拉蘇口岸分別至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南通道通過連接中國最早的改革試驗區珠三角經濟圈,形成南部沿海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間的陸路暢通。新疆成為中國三大經濟圈和八大經濟區向西北進發最終的匯集地和走出國門的必經核心。
“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協調中國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拓展發展空間的“三大戰略”之一。絲綢之路經濟帶作為“一帶一路”陸路通道上重要的一翼,新疆在其中的核心區地位,毋庸置疑。
(二)政策創新的核心
“歷史經驗和經濟理論都表明……政府干預——通過提高信息、協調軟硬件基礎設施的改善,以及補償外部性——對于幫助經濟體從一個發展階段過渡到另一個發展階段同樣是不可或缺的。”(7)這里的軟件基礎設施,包括制度、法規、社會資本、價值體系和其他社會經濟安排。政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提供的各種干預措施所產生的積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是有理論依據的。特別是在空間視角下處于經濟要素集中度低、發展增長極作用乏力,甚至是經濟要素處于“溢出”效應的經濟空間,政府“因勢利導”的重要作用和政策“積極有效”的促進作用,就尤為重要。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基于政府行為結果的“規則、政策、制度體系”的創新,是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推動空間經濟由“洼地”向“高地”轉變的重要路徑。要尋找和啟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必須謀求要素資源的優化配置、制度體系的深化改革,必須根源于創新,必須謀求于創新發展。
新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必須體現空間區域范圍內政策創新的核心。這個政策創新的核心,包含兩個層面。
第一,在國家層面應以更大力度支持新疆的發展,要打破新疆屬于落后發展地區的固有思維,在政策創新上有所作為。例如,金融結構對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毋庸置疑,“國際金融中心成長的動力主要有兩種拉力(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三種推力(供給因素、歷史因素和城市因素),以及地方政府公關政策的作用力”(8)。“銀行業的發展對低收入國家的經濟有非常強勁的影響,尤其在外部融資依賴性強的產業表現得特別明顯”(9)。目前,國家在建設“中國西部金融中心”成都、“長江上游區域金融中心”重慶、“中國西部區域性金融中心”西安,但是對烏魯木齊卻沒有相應的金融發展定位。成都和重慶雙頭領銜西部區域金融中心發展,分別排在全國第6位和第8位,西安排在全國第13位,烏魯木齊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區域金融中心排名第25位(總排名共31位),與成都、重慶和西安有著十分明顯的差距。(10)基于以上金融發展的理論,以及烏魯木齊所處的發展窘境與其戰略地位不匹配的發展現實,推動新疆經濟快速提高的發展思路、創新路徑,而且是國家層面的政策創新對新疆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第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層面,政策創新是引領當前形勢下新疆和諧發展、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路徑,沒有新疆自我發展理念的政策支持和創新推動,新疆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缺乏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核心內涵。
(三)交流交往的核心
交流交往,是空間視域下各種經濟發展要素的集中、流動、交換等在空間范疇下的動態演示過程。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在空間體系內交流、交往、聚集,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是形成經濟“增長極”及發展核心區的重要路徑。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最關鍵的行為,是人的交流交往。正是基于上述理論基礎和發展實踐,中國倡導的《愿景與行動》中,民心相通成為合作重點內容之一。民心相通的重要發展基礎,就是重視人的交流交往。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多元文化的交匯點,獨特的民族地域文化承載著多民族長期的共融發展,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斯坦族、俄羅斯族等眾多民族語言相通、習俗相近、互信互交,具備絲綢之路經濟帶人文認同與交流交往的重要基礎。只有在這一重要的發展基礎之上,落實發展并確實成為交流交往的核心,成為聯通東西、接連內外、多國多地人員交往流動的中心,而不僅僅是交流交往的“通道”,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才能“名副其實”,才真正具有空間視域下的核心區內涵。
(四)和諧穩定的核心
能否順利推動中國所倡議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現愿景目標和行動方案,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及障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范疇下的地區穩定問題。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間地域內的和諧穩定,沒有充分的國際間、地域間信任合作、聯合反恐,沒有確保穩定、防范風險在意識、政治、機制等方面的保障,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根基就難以穩固。
新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其中一個重要的政治內涵,就是必須建立和諧穩定的核心,這不僅是空間視域下新疆內部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更是和諧新疆、繁榮穩定話語體系的核心。新疆必須更加主動、積極地參與相關國家、地區的反恐合作,向世界展示新疆民族地區治理的成功經驗和獨特有效的治理方式,構筑絲綢之路經濟帶永不塌陷的穩定高地和全方位的安全核心,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諧穩定的核心。
(五)空間結構的核心
絲綢之路經濟帶,首先是基于空間經濟學視角的帶狀發展空間區域,新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也可以說是基于空間視域下點軸發展理論中,追求建立以新疆為經濟增長極進而發展為經濟核心區的經濟帶,是基于稟賦差異或競爭優勢所造成的發展程度懸殊有異的空間結構。因而,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最終的發展內涵及發展目標,仍是空間視域下經濟帶發展的經濟核心。追求新疆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結構的核心,包含經濟發展要素有效發揮功能,進而建立可持續的空間視域下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技術創新、制度結構乃至經濟績效的核心。
新疆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既是新疆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最終目標,也是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進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上述五大核心區內涵中,空間體系的核心,是最具備建成條件的核心;政策創新的核心,是關系新疆核心區建設成敗的重要核心;交流交往的核心,是經濟發展要素匯集的基礎核心;和諧穩定的核心,是政治保障和國家安全的核心,事關絲綢之路經濟帶成功與否;空間結構的核心,是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最高表現形式和最終建成標準,完全實現空間結構的核心則標志新疆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的完成。當前,新疆距離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仍有較長的道路,其所面臨的風險挑戰和現實困境應在新疆核心區建設內涵的指引下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