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建構:聚合與崩潰
- (瑞士)安德烈亞斯·威默
- 1479字
- 2021-01-22 15:46:39
第三章 公共物品:博茨瓦納與索馬里
本章聚焦于第二種機制,它能產(chǎn)生更具包容性的政治聯(lián)盟網(wǎng)絡,整合來自不同族群背景的個人。一個組織良好、有能力、能夠提供公共物品——道路、學校、醫(yī)療服務、清潔用水、防止專橫暴力等——的國家,代表著管理精英和公民之間不斷交流的有吸引力的合作。大部分人口將尋求與國家建立聯(lián)盟,以換取他們對國家的政治忠誠和支持。在民主國家,公民更有可能投票支持這種政權。在非民主國家,他們就不太傾向于對之進行常見的抵抗——做事拖拉、說三道四、嘲笑統(tǒng)治者,或者不舉報反對政體的秘密組織。在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中,公民同樣都將遵守這種官僚規(guī)則和法律規(guī)定,從而促進公共政策的實施和稅款的征收。他們將抵制那些不接受國家現(xiàn)行憲法形式的分裂分子和其他反對勢力的誘惑。
公共物品供應如何產(chǎn)生政治忠誠可以用以下摘自2014年9月14日《紐約時報》的烏克蘭軼事來說明。記者問一位女士她對盧漢斯克人民共和國的看法,俄羅斯分離主義者經(jīng)過幾個月與烏克蘭軍隊的戰(zhàn)斗,剛剛在那里宣布獨立。“他們會在哪里得到錢?”她反問道。“如果他們(分離主義者)有錢,他們本可以開始籌建建設工程隊或其他什么。我不在乎我們生活在什么國家或它被稱為什么,我只想要和平。我只想要煤氣、水和孩子們的學校。”我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女人會開始認同一個能夠為她提供日常生活所需并使她的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的國家。她將變得忠于這樣一個國家,支持該國從而融入以政府為中心的聯(lián)盟網(wǎng)絡。最終,她的孩子們將視自己為這個國家的成員,不論它被稱為盧漢斯克、俄羅斯還是烏克蘭。
在本章中,我將再度通過在宏觀層面和較長的時段內(nèi)追述兩個國家的歷史,來說明公共物品的供給如何能夠導致國家建構。與比利時和瑞士一樣,我選擇了很符合該假設的兩個案例。與之前的比較一樣,這兩個國家位于“回歸線”的兩端:一個是特別擅長提供公共物品并在國家建構方面取得成功的國家,另一個則是很少提供公共服務并且無法在政治上整合其多樣化人口的國家。這一次,這些例子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對比博茨瓦納和索馬里。這兩個國家的特點是天氣都異常干燥,國土面積相近,經(jīng)濟幾乎完全基于飼養(yǎng)牛或駱駝,在獲得獨立時都非常貧窮,并且在大致相似的時間內(nèi)被西方列強殖民。
不過,這兩個國家的殖民經(jīng)歷又互不相同。索馬里作為殖民地被分為英國的和意大利的領土,而博茨瓦納整體成為大英帝國的一部分。英國人在統(tǒng)治博茨瓦納以及索馬里北部時,不太干預當?shù)厝说氖聞铡R獯罄藙t在索馬里南部建立了一個更直接統(tǒng)治的定居者殖民地。在我開始詳細討論這兩個案例之前,探討這一情況是否能用以解釋國家建構的不同軌跡可能是有用的。在下面的詳細分析中,我將找不到太多證據(jù)來證明這種觀點,即使殖民地官僚的確切性質和向獨立的過渡相當重要,正如我們將會看到的那樣。但是,在這兩個案例之外,殖民主義的風格可能有助于解釋為什么有些國家在殖民者離開之后在政治上聚合,而另一些國家則在抗爭性的族群政治甚至是暴力的分離主義沖突中掙扎。在第五章中,我通過對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的統(tǒng)計分析來探索這種可能性。我發(fā)現(xiàn)既不是前定居者殖民地(如意大利的索馬里),不是實行間接統(tǒng)治的前殖民地(如英國的博茨瓦納或索馬里),也不是特定殖民國家的前勢力范圍(英國、意大利、法國、奧斯曼等的勢力范圍)在國家建構方面會更加成功或更加不成功。此外,像索馬里一樣被一個以上殖民強權殖民的國家并沒有比其他國家更難在政治上融合(與Vogt 2016的觀點不同)。因此,我們可以更加確信,提供公共物品的能力確實是理解為什么博茨瓦納與索馬里的后殖民命運大相徑庭的關鍵因素。我首先來討論博茨瓦納。
- 非價值量的價值化: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綜合評估模型
- 福利國家之后
- 創(chuàng)新設計之道
- 著力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產(chǎn)能
- 長江中游城市群一體化及江西省融入路徑研究:基于贛鄂湘發(fā)展戰(zhàn)略比較視角
- 碳中和與中國未來
- 雙底線思維:中國宏觀經(jīng)濟政策的實踐和探索
- 雙贏的未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jīng)濟(英文版)
- 中國未來:佛山模式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jīng)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全球經(jīng)濟治理結構變化與我國應對戰(zhàn)略研究
- 經(jīng)濟與改革:厲以寧文選(1980-1999)
- 貨幣政策與價格波動
- 低凈息差時代的金融變革與應對(《北大金融評論》2024年第3期)
- 新時代反貧困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