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我由來(2)
- 沉思錄活學活用
- 劉燁
- 4114字
- 2014-05-13 17:25:26
任何時候都要依賴理性
從戴奧吉納圖斯那里,我學會了不相信術士巫師之言,驅除鬼怪精靈和類似的東西。
從阿珀洛尼厄斯那里,我懂得了在任何時候都要依賴理性,而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
你有理性嗎?我有。那為什么你不運用它呢?是因為當它要走這條路,你卻希望別的東西嗎?
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則并崇敬理性,十天之后,你對人們來說就會像是一個神,而現在你對他們來說卻像是一頭獸或一只猿。
馬可·奧勒留是一個堅定的理性主義者,對人的理性無比尊崇——“如果你回到你的原則并崇敬理性,十天之后,你對人們來說就會像是一個神,而現在你對他們來說卻像是一頭獸或一只猿。”“不相信術士巫師之言,驅除鬼怪精靈和類似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這位一千八百多年前的皇帝,在科學極不發達的古代,仍然保持了正確的判斷力,這有賴于他長期堅持的理性訓練。
理性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能讓弱者擺脫恐懼和困境,能讓強者更強。人們常常將知識等同于理性,知識固然重要,但它是用來磨練理性的。理性力量是終其一生永遠相伴相隨的財富,它會永遠幫助你,庇護你;而知識不同,它可能給你帶來好運,給你帶來財富,但它不會永遠這樣,因為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陳舊。因此,必須不斷地追求新的知識以保持正確的理性力量。
1871年,普法戰爭以法國戰敗而告終,法國因此陷入一片混亂,既要賠償德國50億法郎的巨款,又要盡快恢復經濟。這一切都需要錢,而法國政府要維持下去,就必須發行2.5億法郎的國債。面對如此巨額的國債,再加上一個變數頗多的法國政治環境,法國的羅斯查爾德男爵和英國的哈利男爵(他們分別是兩國的銀行巨頭)不敢接下這筆巨債的發行任務,而其他小銀行就更不敢了。面對風險,誰也不敢鋌而走險。這時,摩根憑直覺敏銳地感到:當前的環境,政府不想垮臺就必須發行國債,而這些債務將成為投資銀行證券交易的重頭戲,誰掌握了它,誰就可以在未來稱雄。但是,誰又敢來冒這個險呢?摩根想到:能不能將華爾街各行其是的各大銀行聯合起來?
把華爾街的所有大銀行聯合起來,形成一個規模宏大、資財雄厚的國債承購組織——“辛迪加”,這樣就把需由一個金融機構承擔的風險分攤到眾多的金融組織頭上,無論在數額上,還是所承擔的風險上都是可以被消化的。摩根這套想法從根本上動搖和背離了華爾街的規則與傳統,不,它應該是對當時倫敦金融中心和世界所有的交易所投資銀行的傳統的背離與動搖。
當時流行的規則與傳統是:誰有機會,誰獨吞;自己吞不下去,也不讓別人染指。各金融機構之間,信息阻隔,相互猜忌,互相敵視,即使迫于形勢聯合起來,為了自己的最大獲利,這種聯合也像六月的天氣,說變就變。各投資商都是見錢眼開的,為一己私利不擇手段、不顧信譽、爾虞我詐,鬧得整個金融界人人自危、提心吊膽,各國經濟烏煙瘴氣,當時人們稱這種經營為“海盜經營”。
而摩根的想法正是針對這一弊端的:各個金融機構聯合起來,成為一個信息相互溝通、相互協調的穩定整體——對內,經營利益均沾;對外,以強大的財力為后盾,建立可靠的信譽。摩根堅信自己的想法是對的,他憑借過人的膽略和遠見卓識看到:一場暴風雨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摩根所料想的那樣,他的想法尤如一顆重磅炸彈,在華爾街乃至世界金融界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說他“膽大包天”、“是金融界的瘋子”,但摩根不為所動,他相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他在靜默中等待著機會的來臨。
后來的事實無疑證明了摩根天才的洞察力,華爾街的辛迪加成立了,法國的國債也消化了。摩根改變了以前海盜式的經營模式,后來又積極向銀行托拉斯轉變。此處無意去評析托拉斯的壟斷模式,但華爾街無疑從投機者的樂園變成了全美經濟的中樞神經,而摩根及其龐大的家族也成了全美最大的財團之一。
商場上風云變幻,只有隨時隨地保持理性的頭腦,才能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堅持自己的正確判斷。
威爾遜在創業之初,全部家當只有一臺分期付款賒來的爆米花機,價值50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威爾遜做生意賺了點錢,便決定從事地皮生意。如果說這是威爾遜的成功目標,那么,這一目標的確定,就是基于他對自己的市場需求進行理性預測,并充滿信心。
當時,在美國從事地皮生意的人并不多,因為戰后人們一般都比較窮,買地皮修房子、建商店、蓋廠房的人很少,地皮的價格也很低。當親朋好友聽說威爾遜要做地皮生意,異口同聲地反對。而威爾遜卻堅持己見,他認為反對他的人目光短淺。他認為雖然連年的戰爭使美國的經濟很不景氣,但美國是戰勝國,它的經濟會很快進入大發展時期。到那時買地皮的人一定會增多,地皮的價格會暴漲。
于是,威爾遜用手頭的全部資金再加一部分貸款在市郊買下很大的一片荒地。這片土地由于地勢低洼,不適宜耕種,所以很少有人問津。可是威爾遜親自觀察了以后,還是決定買下這片荒地。他的預測是,美國經濟會很快繁榮,城市人口會日益增多,市區將會不斷擴大,必然向郊區延伸。在不遠的將來,這片土地一定會變成黃金地段。
后來的事實正如威爾遜所料。不出三年,城市人口劇增,市區迅速發展,大馬路一直修到威爾遜買的土地的邊上。這時,人們才發現,這片土地周圍風景宜人,是人們夏日避暑的好地方。于是,這片土地價格倍增,許多商人競相出高價購買,但威爾遜不為眼前的利益所惑,他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后來,威爾遜在自己這片土地上蓋起了一座汽車旅館,命名為“假日旅館”。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好,舒適方便,開業后,顧客盈門,生意非常興隆。從此,威爾遜的生意越做越大,他的“假日旅館”逐步遍及世界各地。
摩根和威爾遜的勝利不僅是知識和信心的勝利,更在于他們在驚濤駭浪中始終堅持理性,這讓他們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和行動。
點石成金:
要學會運用理性的力量思考。所謂“思考”,不單是指對知識的理解、咀嚼,更是指對環境、對變化的一種反應。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變化,也在耳聞目睹種種變化,可是,我們有多少人可以洞悉到變化的規律,預見到變化的趨勢呢?應該說,學會思考是人理性的最高境界,它必須在知識被理解掌握而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基礎上才可能達到,并且還必須輔以敏銳的直覺力、開闊的視野和胸懷。
斯多亞派哲人都是堅定的理性主義者,“在任何時候都要依賴理性,而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從馬可·奧勒留這里,我們學會了理性是我們惟一可以依賴的力量。
善于集合眾人的智慧
從阿珀洛尼厄斯那里,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以及目標的堅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時候都要依賴理性,而不依賴任何別的東西;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劇烈痛苦中鎮定如常;從他那里,我也清楚地看到了一個既堅定又靈活,在教導人時毫不暴躁的活的榜樣;看到了一個清醒地不以他解釋各種哲學原則時的經驗和藝術自傲的人;從他那里,我也學會了如何從值得尊敬的朋友那里得到好感而又絲毫不顯得卑微,或者對他們置若罔聞。
從塞克斯都那里,我看到了一種仁愛的氣質,一個以慈愛方式管理家庭的榜樣和合乎自然地生活的觀念,看到了毫無矯飾的莊嚴,為朋友謀利的細心,對無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發表意見的人的容忍:他有一種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處的能力,以致和他交往的愉快勝過任何奉承,同時,他又受到那些與其交往者的高度尊敬。他具有一種以明智和系統的方式發現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則的能力,他從不表現任何憤怒或別的激情,完全避免了激情而同時又溫柔寬厚,他能夠表示嘉許而毫不啰唆,擁有淵博知識而毫不矜夸。
從文法家亞歷山大那里,我學會了避免挑剔,不去苛責那些表達上有些粗俗、欠文理和生造等毛病的人們,而是靈巧地通過回答的方式、證實的方式、探討事物本身而非詞匯的方式,或者別的恰當啟示,來引出那應當使用的正確表達。
斯多亞派哲人的個性是溫和的,這讓他們善于察納雅言,善于從別人身上學習。阿珀洛尼厄斯、塞克斯都、亞歷山大都是馬可·奧勒留的老師,他們代表著當時教育的最高水平,馬可·奧勒留集合了他們身上從知識到思想觀念、從個性到處事原則的全部智慧。
自古以來,取得巨大成就的人物總是非常善于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以修正自己經驗和思維的不足,做出最好的決策。對于一個現代企業的經營者來說,當企業規模小、影響決策的因素少時,領導者可以僅憑直覺經驗指導行動。但在企業規模大、因素復雜的情況下,單憑經驗和直覺便遠遠不夠。企業在制定戰略性決策時,策略部門大量支持性的數據分析及所有員工的參與思考,對決策層的直覺判斷,起著至關重要的輔助作用。
某國有企業曾經與外商草簽了一份供銷合同,合同規定由外商給該企業提供價值300萬元人民幣的生產設備,以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合同為期三年,三年后該企業將無償擁有這些設備的所有權。合同約定,在三年合同期內,該企業按雙方商定好的價格每年為外商提供某種產品10000件。合同同時約定,若第一年少交貨1件,該企業將按每件1000元交付賠償金,第二年少交貨1件,該企業將按每件2000元交付賠償金,第三年該企業將按每件3000元交付賠償金。
該企業幾個主要領導商議后認為有利可圖,便與外商正式簽訂了合同。300萬元的設備到位后,該企業立即組織生產,但由于生產能力不足,雖經全體員工的努力,第一年只生產出了8000件產品,按合同規定,被罰金額200萬元。第二年該企業調整好生產組織方式,準備大干一年,挽回經濟損失,但第二年只能生產8500件,結果被罰金額300萬元。第三年只交貨7000件,被罰金額900萬元。辛苦三年,損失竟然達到了1400萬元以上。正是由于該企業領導人沒有多方聽取意見,自己獨斷而造成了嚴重的損失。
遺憾的是,許多管理者都已經習慣了獨斷專行,把別人的意見當做是對他們權威的挑戰和對他們權力的干涉。這造成了許多企業只聽從一人、萬馬齊喑的局面。
在團隊中,管理者要想成功地做出一項決策,絕不能一味地固執己見。相反,必須善于傾聽各方面的意見。換句話說,就是要集思廣益,集眾人的智慧和意見,取精華棄糟粕,只有這樣,才能使決策取得更好的效果。
事實上,企業的發展不能夠只靠上層管理者的決策,還應該集中全體員工的智慧。企業中重大的問題應該廣泛地聽取大家的意見,并分析看有沒有不合理的成分;少數人的意見也要聽,看有沒有合理的方面,認真思考分析,對各種意見進行分析、歸納和整理,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畢竟,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比較容易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