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安好
- 劉全統(tǒng)
- 1513字
- 2021-02-04 18:11:50
快樂的層次
追求快樂是人性的本能。對于快樂,每個人的定義是不同的,有的人覺得有吃有喝就是快樂,有的人覺得有錢有權就是快樂,有的人覺得讀書就是快樂,有的人覺得幫助他人就是快樂,有的人覺得親朋好友在一起就是快樂……
快樂大多時候是一種主觀的感受。這種感受依據(jù)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而異,同時快樂也有其客觀性的因素,也就是說這種快樂要合理。
快樂是人類精神上的一種愉悅感,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它會使一個人變得開心。但這種精神上的愉悅和心靈上的滿足往往受控于一個人的價值觀與感受外界人、事、物的能力,也可以說與人的欲望有著直接的關聯(lián)。一個人的欲望比較少,就容易獲得快樂,一個人的欲望比較多,就難以獲得快樂。
快樂的感受一般來源于以下三個層面。
來自外在物質、名利層面的快樂:一個人在得到大把的錢財或者取得功名、獲得他人的認可,以及擁有了自己喜歡的吃穿住用行的物品時,都會在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滿足感。這種對物質、名利的滿足感是會給人帶來快樂的。
來自自身身體層面的快樂:身體健康,沒有病痛纏繞,吃飽喝足,沒有饑渴的困擾。這種身體的舒適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程度的快樂感受。
內在精神層面的快樂:當看到漫山遍野的鮮花、清澈見底的小溪、綠意充盈的草木等等,一個人會感到快樂。這種來自心靈上的快樂與物質名利、健康與否、得與失等都沒有太大的關系,只是一種純粹的心靈上的滿足和愉悅。
在快樂的感受中,人們往往有一個誤區(qū),就是經(jīng)常因追求暫時的快樂而導致未來更大的痛苦。比如日常的吃喝,遇到好吃的東西就會多吃,看到那些山珍海味就會胃口大開,久而久之給身體健康帶來了傷害,日后獨自承受病痛之苦。對于漂亮的衣服、寬敞的房子、喜歡的車子,擁有這些讓我們獲得了短暫的快樂,但如果超出我們的承受能力,便會給我們帶來后續(xù)經(jīng)濟上的苦惱。
快樂的感受應該是由內而外的,而非由外而內。如果一個人的快樂是因為得到外物帶來的刺激形成心理上的愉悅,那么這種快樂一定是短暫的、膚淺的;如果對快樂的感受是發(fā)自內心深處的一種愉悅和滿足,而非建立在得失上的,那么這種快樂便是由衷的,也是持久的。
我見過許多有房有車有權有名但不快樂的人,也見過不少生活在最基層的伙伴充滿正能量,常常感到開心和滿足。
快樂的感受于我們每個人都是交錯復雜的,人人都會有來自各個方面和層面的快樂。物質、名利、情感、健康會讓我們快樂,一草一花一陽光同樣也會讓我們感受到內心的愉悅。短暫的快樂和持久的快樂,膚淺的快樂和由衷的快樂,都是我們所需要的。
在這些快樂的感受中,有兩種快樂是要不得的,一種是給自己的未來帶來痛苦的快樂,一種是給他人帶來痛苦的快樂。這兩種快樂都是建立在虛榮心和物質欲望基礎上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是帶有強烈毒性的,而且像吸毒一樣會讓人愈陷愈深,最后在不知不覺中以毀掉自己真實的快樂,以承受更大的痛苦為結局。這樣的快樂越少越好,最好不要擁有。
也有兩種快樂是越多越好的,一種是因他人的快樂而產(chǎn)生的快樂,比如看到某個人家的孩子孝敬老人尊敬師長,某個病人的身體康復了等所產(chǎn)生的快樂;一種是當自己失去某些物質、名利時所感受到的快樂,例如花了錢財幫助他人所帶來的快樂,丟了官職慶幸沒有丟掉性命所帶來的快樂等等。劉禹錫被貶官職卻享受著“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快樂,便是一種典型的因失去而產(chǎn)生的快樂。
還有一種快樂是源于對大自然的欣賞與享受而產(chǎn)生的內心的愉悅與滿足,比如看到波瀾壯闊的大海、起伏連綿的群山、隨風搖曳的花草、水中嬉戲的鴨鵝、一抹或濃或淡的晚霞、一輪懸掛高空的朗月等等。這種快樂的感受是最自然最由衷的,無關得失,無關歲月,更無關榮辱。
源于自然,發(fā)自內心的快樂,便是純粹的快樂。這樣的快樂于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美好,更是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