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跨越(新手篇):從業務高手到優秀主管
- 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
- 6368字
- 2021-01-25 14:39:09
成功跨越的障礙
沒能完成跨越的管理者常有的狀態是,仍然把很多具體的事情抓在自己手里,陷于業務而騰不出時間和精力去規劃、思考或培養團隊。因為團隊成長緩慢,管理者不得不為團隊補位,導致管理者一直處于一種頻繁救火、忙得精疲力竭的狀態,從而更加騰不出精力來培養團隊,最終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我們在對3964名企業HR和管理者進行九項領導力調研時發現,對于“承擔管理責任”,雖然HR和管理者認為不需要對一線管理者特別要求,卻是一線管理者表現第二好的能力。“推動執行”是重視程度排名第五,實際表現排名第三的能力。“輔導他人”則是企業最不重視,同時一線管理者也表現得很差的能力(見圖2-1)。

圖2-1 基層能力現狀及重視程度對比
我們認為,基層管理者“承擔管理責任”這項能力不那么被重視,是因為在崗的一線管理者大部分已經過了這關,基本能做到“承擔管理責任”,否則他們也無法繼續在管理崗位上待下去。
對于“推動執行”而言,這項能力與績效結果直接相關。企業的HR和管理者在評價一線管理者的“推動執行”能力時,通常會參考他們最終的績效結果。對于已經在一線管理崗位上穩定工作的管理者而言,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能達成績效目標,這也是“推動執行”這項能力獲得了更好評價的原因。這時企業的HR和管理者通常會更關注“創新”“市場敏感性”等目前表現得不太好,但對業績有重要影響的能力,而對普遍表現不錯的“推動執行”則只有中等程度的重視。
這一結果其實也反映了一線管理者在企業中的處境。我們通過與大量一線管理者接觸了解到,企業中很多業績結果還不錯的一線管理者,其實很多時候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超級員工,四處為員工補位和救火,并不是因為其在“推動執行”上能力出眾。但好的結果往往會掩蓋問題,企業中有大量的一線管理者感到自己累得腳不沾地,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懂推動執行,一線管理者一直自己執行。對于“怎么讓一線管理者學會推動執行,不再被事情推著走,找回自己的節奏”這些問題,企業對一線管理者的關心和支持程度是不夠的。更高一層的管理者往往只看到一線管理者還有效率提升的空間,或是在一線管理者擴大職責忙不過來時,才認識到問題。但大部分時候,一線管理者只被上級更高的要求驅動,要“創新”和提高“市場敏感性”,但其實他們可能連“推動執行”都沒做好。
最有趣的是“輔導他人”,這是企業的HR和管理者重視度最低且一線管理者表現很差的能力。這可能也恰恰反映了企業的真實現狀,在管理者的眾多管理事項中,“輔導他人”常常是那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雖然所有企業都聲稱自己重視員工的培養和發展,但與“創新”“市場敏感性”“推動執行”等與業績結果直接相關,且短期投入就能看到成效的能力相比,還是只會被排到更低的優先級。
這種局面會進入一種惡性循環。管理者忙于業務,沒有時間輔導下屬,團隊成長不起來,管理者就會陷在業務里,更騰不出空來輔導下屬,這幾乎已經成為企業中的一個普遍現象。我們遇到的大量中層管理者,甚至高層管理者,也不會輔導員工。如果追根溯源,起點就是一線管理者。因為如果在做一線管理還只是帶幾個員工時,管理者就沒能好好鍛煉和發展這一能力,當帶領更大的團隊時,就更不可能有辦法讓更大的團隊獲得能力提升。如果這一工作一直排在優先級的最末尾,管理者永遠也不會有機會發展出輔導他人的能力。如此看來,“輔導他人”可能會比其他兩個關鍵跨越更難突破。
除了企業環境帶來的這些壓力,對于管理者個人而言,完成管理跨越的困難還有以下這些個人需要完成的轉變。
從關注“事”到關注“人”
我們在一項名為“尋找未來領導人”的研究中,對多個行業的455家企業的30 148名員工的領導力特質評估結果做了分析,發現領導潛力會隨著管理層級而遞增,但唯獨在“人際通達”這個維度上,個人貢獻者、一線管理者和部門經理幾乎沒有差異,但橫向比較又都比“跨界思考”的表現更好。這意味著,從基層管理者開始,就對管理者在溝通和人際方面有較高的要求,需要管理者達到一定的水平,并且只要達到一定水平,管理者在成長到L3部門經理之前,就基本能應對所有溝通和人際方面的問題(見圖2-2)。
從管理學的研究來看,一線管理者也需要在與人相關的工作上投注最多精力。
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早在20世紀初就歸納出了管理的幾個基本職能,如今被廣泛理解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其中“領導”職能最能體現出以人為工作對象的特點,而這也是一線管理者需要分配最多時間的工作(見圖2-3)。

圖2-2 不同層級管理者的潛力表現
注:F——fulfilling aspiration,踐行抱負;A——agile learning,敏銳學習;S——social influence,人際通達;T——thinking beyond boundary,跨界思考。
①圖中的數據為潛力評分。

圖2-3 不同層級管理者的時間分配
資料來源:Mahoney T A,Jerdee T H,Carroll S J.The Jobs of Management[J].Industrial Relations,1965,4(2).
計劃:制定戰略以達成目標,以及制訂計劃和協調活動的過程。
組織:決定應該從事哪些任務,應該由誰來從事這些任務,這些任務怎么分類和歸集,誰向誰報告,以及在哪一級做出決策的過程。
領導:同別人一起或者通過別人去完成組織目標。管理者激勵下屬,影響工作中的個體或團隊,選擇最有效的溝通渠道,或者以任何方式處理員工的行為問題,都是在履行領導職能。
控制:監控、評估工作績效,將之與預定的目標進行比較,如果存在任何顯著的偏差,要使工作績效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保證按照預定的計劃完成。
但從我們2017年對1萬多名管理者進行測評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到,“領導”雖然是管理者投入了最多時間的工作,卻是他們最不擅長的部分(見表2-1)。
表2-1 管理者在四大職能上的測評數據

從管理自己到管理團隊,其實你的工作對象已經從“事”變到了“人”。這對你原有的工作習慣是很大的挑戰。
一方面,有的管理者是事務導向的,偏向理性,看重事實、邏輯和結果,不關注人;或者比較內向,喜歡獨處,會避免與人過多交流和互動。因此,要求這些管理者投入更多精力在下屬和團隊上,本身就是在要求他們跨出舒適區,對他們來說非常有挑戰性。這也是我們建議企業在選擇管理者的后備人才時,把“人際通達”作為其中一個潛力標準的原因。
另一方面,“人”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比“事”更高,干預和影響的方式也不一樣。管理者常會發現,在自己看來理所應當的事,員工卻未必能完全理解和認可,更未必會按照管理者期望的去做。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意志,有各自的興趣、喜好、需求、個性和能力。過去你只要自己理解即可,但要調動起團隊則需要讓每個員工都理解。過去你只要自己去做,能完成任務即可,但帶領團隊則需要把方法教給員工,指導員工去完成,而且還不能單純要求員工仿照你的做法,因為每個員工的特點和能力水平不一,照著做也很容易會走樣。理解每一個下屬,并且成功地影響他們,遠比自己完成一件事困難。
但管理者不能在與人的溝通和人際交往上有太大的短板。做管理工作越久,你越會發現管理的日常就是溝通。如果你認為自己更愿意“做事”,不善于與人交往,那你從現在開始就得做好準備,在人際互動和影響上做出突破。
從“優勢”變成“陷阱”
管理者過去作為優秀員工所具備的能力,既是管理者的優勢,也是其未來發展道路上的陷阱。
大部分管理者在被提拔之前,通常都績效出眾,在“執行力”和“專業”上具備一定優勢。一方面,做管理需要依賴這些優勢。因為指導團隊不是逐一告訴下屬每個步驟具體要做什么,而是要在方向和策略上給予團隊指引,一針見血地點出關鍵問題、預判風險和給出相應的指導。這都要求你對業務有精準的判斷,以及高于團隊眼光的洞察。如果你對業務的理解不夠,管理團隊就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無法落于實際和產生效果。
另一方面,如果過于依賴自己的專業力和執行力,沿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解決問題,一直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又會制約你的發展。因為如果你分不出時間和精力去嘗試不擅長的事,也就永遠學不會用新的方法解決問題。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管理者習慣自己上手做事,或者手把手地指導員工每一步應該怎么做,這時他們通常會有很多理由,例如時間緊迫、任務重要,等不及下屬反復修改,承擔不起事情做不完或結果不理想的后果,等等。但如果管理者一直以這種方式工作,會很容易發展為團隊的“保姆”,團隊的大小事都需要過問和經手,并不得不親自處理所有復雜和困難的事。但管理者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如果只依靠管理者的個人專業力和執行力,即使你能把自己變成一個精力無限的“工作狂”型管理者,最終也是難以兼顧和持續的。
必須承認的是,時間緊迫或任務具有挑戰性其實都是管理者的借口。一直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解決問題,一是因為人都有思維惰性,二是因為人都喜歡做自己擅長的事。
“溝通浪費時間”“有那個時間教員工,我自己兩三下就做好了”是管理者經常會有的想法。獲得諾貝爾獎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提到,人的大腦天生就愛偷懶,用最節約能耗的方式去達成目標,也是人類的進化優勢。因此,選擇自己可以拿來即用的最便捷方式去達成目標,可以說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的固有惰性。但凡靠發揮自己的專業力和執行力還能奏效,人們就不會輕易去冒險嘗試別的方法。
另外一個原因是管理者會沉迷于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因為從中能獲得快樂和自信。對于自身專業或業務能力出眾的管理者而言,更多的時候是忍不住要插手。很多銷售人員在踏上管理崗位之后,會因為找不到類似“拿下大客戶或簽訂超大單”的興奮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感到失落和迷茫。技術管理者也是如此,因此會在自己原本擅長的領域投入更多心力,干預很多技術細節,過多加入自己的想法,或是干脆自己親自負責。但忙于做自己擅長的事,會讓管理者忽略團隊管理真正應該做的事。這時管理者常常會成為完成團隊任務的主力,而下屬則像是做輔助工作的助理。這種工作模式一旦形成,團隊對管理者就會形成依賴,這迫使管理者一直這樣做事,在這種情況下,管理者就更沒有余地和空間去學習和嘗試別的事情了。
擺脫能力陷阱,不只做自己擅長的事,是需要刻意努力的事情。有的管理者在嘗試發展新的工作模式時,一旦碰到困難或感覺效果不好,就退回到過去習慣的模式。發展新能力時會有一段“黎明前的黑暗期”,此時可能會看不到什么效果,甚至比之前更糟,只有一直堅持挺過去,才會看到黎明的曙光,成功發展出新的能力(見圖2-4)。

圖2-4 習慣改變J曲線
從一般員工到團隊管理者,并不是一個可以自然過渡的過程。你需要克服惰性和偏好,改變自己的習慣,不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去探索和學習建立新的成功路徑。這是一個需要刻意努力的過程,是你在上任管理崗位之后需要做好的準備。
從“短期”到“長期”
管理工作與自己做事的另一個差別在于,管理工作的成效大多不是即時兌現的,越有價值的事情,需要等待的時間越長。管理者制定的目標和計劃是否正確,很多時候需要一整年的時間才見分曉。管理者在培養下屬上的投入,有時甚至需要2~3年才能看到突破性的變化。但如果管理者幫下屬完成一次商務談判,或者解決一個技術問題,則可能一周之內或者當場就能獲知結果。
相比自己做事,管理的很多事情都需要投入一些時間才能見效。過去你自己做事時,你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腦海里大致有一個思路或者沒有思路,就可以采取行動。但在讓團隊做事時,你得向很多人介紹背景信息,說明目標和要求,并再三澄清和解釋,確保大家理解一致且到位。同時你還得事先形成清晰的思路,才能在向團隊說明時,讓人易于理解并能夠認同。僅僅“向他人說清楚要做什么”這件事,就已經比“自己拿到任務就展開行動”多出很多環節,需要投入不少時間。輔導下屬就是一個更長期的事情了,需要給下屬時間去練習、試錯和調整,也得持續追蹤和輔導。有的時候還需要等待實戰機會,讓下屬能夠得到歷練,并有一定的積累,才可能看到變化。
但如果你認為“短平快”和“立竿見影”才是唯一追求,那可能就會有另一種選擇。為了快速高效地達成目標,就應該一直讓每個人做自己最熟練的工作,讓能力最強、經驗最豐富的人做更多的工作。短期來看,這樣確實更高效和安全,但對于團隊卻是一個消耗模式。因為一旦員工已經勝任一項工作,就需要有新的嘗試和輸入,如果一直重復,很快就會有倦怠感。能力最強的那些員工,則會出現能者過勞的情況。這時整個團隊的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效率都會下降,并開始有人員流失。如果業務節奏比較快,這類團隊通常會有常年居高不下的流失率。員工平均工作2~3年以后就會開始“感到身體被掏空”,沒有新的輸入,也看不到太多發展的希望。反之,如果業務節奏比較慢,團隊則會逐漸呈現出一種“養老”和“混日子”的狀態。因為投入一半甚至1/3的精力就能完成工作,又沒有其他發展的機會,還選擇繼續留下來的員工,追求的也就是這種安逸的狀態。
如果下屬表現差強人意,對于管理者而言,更快的選擇就是換人。這也是一些管理者青睞于招聘“拿來即用”的人,而不愿培養員工的原因。但這樣做,雖然短期內能達成業績目標,但是流失率會居高不下,人力成本會不斷升高,以及缺乏支撐業務持續發展的人才后備和梯隊。
在當今快節奏的環境里,長期投入和慢慢等待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管理者總是迫于各種現實壓力,而做出很多只看短期收益的無奈選擇,但這不能是你的唯一選擇。作為管理者,你得做一些長線投入的事情,學會忍耐和延遲滿足,讓“子彈飛一會兒”。首先,無論是事還是人,都要經歷醞釀、發酵、成熟的客觀階段。即使只是提出一個新要求,在你向員工說明后,員工自己還需要經歷理解、消化、認同的過程,才會采取相應的行動。認為員工應該一說就懂,懂了就做,是管理者不合理的期待。越是復雜重要的事,越是如此。如果急于一時和等不及,你就很容易退回到員工的狀態去解決問題,自己做事或者一直做自己熟悉的事、確定的事。
其次,管理工作的價值并非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能解決未來可能面對的問題。相比談下一個客戶、攻關一個技術難題、招聘一個員工,對于管理者而言,建立一套工作的方法論,培養和提升整個團隊的能力,才是對團隊有更深遠影響的工作。即使管理者離開這個團隊,這種影響仍會繼續奏效。
另外,如果你一直只關心眼前最緊急的事情,就會形成被動響應的工作模式。最終原本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也都會被拖成緊急的事情,使自己完全喪失自己的工作節奏,疲于應付各種工作,結果還未必能令人滿意。
只有學會拉長時間維度去考慮投入與收益,不急于一時得失,能夠延遲滿足和分階段滿足,才能讓你走得更遠,也是你想要完成管理跨越所需做出的轉變。
克服障礙:保持“空杯心態”
從一般員工到管理團隊,是對你過往心智模式和工作習慣的挑戰。要成功完成管理跨越,你首先要清空自己的“杯子”,放下過去作為一般員工時的觀念和習慣。這樣你才有空間裝下新東西,學會從管理者的角度看問題和完成工作。你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警惕“我過去這樣成功過”的想法。你會因此而盲目自信,覺得自己認為的才是正確的,并可以再次成功。著名的高管教練馬歇爾·戈德史密斯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請5000名成功的專業人士評價自己,結果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比別人強出很多,甚至有80%~85%的人認為自己是前20%最優秀的人。過往的成功經驗會使你自信心爆棚,所以你在非常自信時反而需要有所警惕。你可以把“我過去這樣成功過”當作一個警惕標識,一旦腦子里蹦出類似的想法,就應該重新檢視一下自己堅持的意見和打算采取的行動,看看是更接近自己過往的習慣,還是更像一個管理者的行為。
第二,給自己梳理出一個反向待辦事項清單(not to do list),列出一些過去自己非常擅長做但作為管理者應該減少做的事,例如鉆研技術細節、攻克燈塔客戶、修改文法和標點錯誤,開會研討時主要發言等。同時建立一個待辦事項清單(to do list),把作為管理者應該采取的行動列出來,例如組織下屬進行頭腦風暴,幫下屬進行客戶拜訪演練,指導下屬修改報告等。給自己定一個分階段的指標和計劃,例如每月做幾次反向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事,同時做幾次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事。逐漸提高指標,直到自己70%以上的時間都在做待辦事項清單上的事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