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動蕩春秋社會中的女性
- 紅顏長歌:影響中國歷史的女性
- 陸虎主編
- 9339字
- 2021-01-12 09:54:13
導讀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開始,中國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實力衰微,諸侯勢力崛起,各諸侯國在爭奪利益中展開了互相攻伐的斗爭。社會處于動蕩狀態,西周的各種制度在春秋時期逐漸遭到破壞。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之下,原本束縛女性的等級觀念也開始發生變化,不論在政治舞臺上,還是在家庭中女性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記載春秋時期的典籍中也出現了眾多的女性形象,她們有的溫順恭謹、賢良淑德;有的沖破束縛,活出了自我;有的隱忍堅韌,為家族為國家犧牲了自己;也有的心狠手辣,善于權謀。整體上女性出鏡率提高,也正應和了當時社會禮崩樂壞、自由活躍的精神風貌。
春秋時期女性自主意識提升,在配偶選擇、參政議政和外交等方面都體現出自我覺醒的趨勢。在婚姻方面,春秋時期不僅有明確的婚姻禮俗,而且成為社會公認的道德觀念,但很多女性也沖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訂終身,自由戀愛,與心儀的對象結合。這些女性中不乏貴族女子,她們在政治舞臺上展現出卓越的才能,甚至對大國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時不得不承認,這時期的許多女性仍然處于地位低下、無法決定個人命運的狀態,她們有些甚至成為交易品被隨意贈予或買賣,當然在她們中也不乏勇于扼住命運咽喉之人。
第一節 西施,你美得好苦!
我在青少年時代,曾經多次把蒲松齡的格言警句“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摘抄下來,以越王勾踐的人生精神激勵自己奮發圖強。直到后來,當我閱讀了許多吳越爭霸的史料后,一個柔弱的女子形象居然把我心中強大的越王勾踐漸漸淡化了,她就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
古越會稽山脈西麓的苧蘿山在我國的名山大川中名不見經傳,因遍植苧麻、葛蘿,故名為“苧蘿山”。山不高而挺拔、林不茂而奇秀,實是因了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西施而聞名遐邇。
西施,名夷光,出生于苧蘿山麓苧蘿村一個貧寒的家庭中,父親砍柴賣柴,母親浣紗織布。西施粉面桃花、天生麗質,“芙蓉潔脂綠云鬢,眼波橫處皆多情”,青山秀水滋養的西施清新淳樸、稟賦絕倫,其一顰一笑,風情萬千,連皺眉頭都讓人看著漂亮,引得天下女子爭相模仿學習。據《莊子·天運》記載說:“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個丑婦人東施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里的富人看見她這副模樣,都緊閉著大門不愿意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西施皺眉的樣子為什么美。
這個“東施效顰”的故事一般是用來比喻那種盲目模仿別人,但實際效果很差的人或事,也有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等。但是我們不難從“東施效顰”的故事里得出一些信息,一是西施姑娘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或者其他頑疾,否則年少不識愁滋味的她緣何皺著眉頭呢?二是東施姑娘其實是個好姑娘,一個擁有向上之心、愛美之心的可愛女子,她面對比自己漂亮不知多少倍的女子,一不妒忌、二不吃醋,只是模仿她的言行,東施也算是西施的“鐵桿粉絲”了,甚至可以說,東施姑娘是中國“模仿秀”的創始人了。西施其實更應該感謝東施,因為東施將西施襯托得更加美麗。浣紗溪養育的好女子又豈止西施一人?
西施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還非常的勤勞,平時不僅幫爸爸賣柴,還幫媽媽去河邊洗衣服。這個賣柴之余常到溪邊浣紗的女子,她的美只有與水相伴、與勞動為伍才成為極致。“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閑”,浣紗的越女從此成為江南最嫵媚的剪影。其實,賣柴洗衣,不過是日常生活里一種常見的勞作,但因為有了一個普通卻貌美如花的女子,江南地域里一條普通的溪流,從此有了一個盈滿詩意的名字——浣紗溪。傳說西施臨水浣紗,清澈的水波中,悠游的魚兒驚其美色,呆呆地沉入了江底。從此,“沉魚”就成了西施的代名詞。
當然,這個世界上并無絕對完美的事物,就是西施這樣的女子也有其缺陷,她的腳比一般人的大,要不然怎么能上山下山伐薪賣柴呢?于是她想方設法地掩蓋這個缺點,因為她喜歡跳舞,所以她經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制了一雙木屐,結果因為鞋子高了一塊,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姿,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高跟鞋了。
這就是西施,一個美麗、勤勞、聰明的普通女子。
二、在愛情與政治之間
如果,如果有如果的話,西施本應該在這世外桃源安靜地生活,結婚生子,相夫教子,最后兒孫滿堂,平淡卻幸福地結束自己的生命旅程。但是,吳越春秋的烽火硝煙,從歷史的云煙深處席卷而來,將這個本不該屬于春秋爭霸的女子推向了歷史舞臺。
兵強馬壯的吳國戰敗了越國,把越王勾踐押作人質,服侍吳王。勾踐為報滅國之仇,裝得十分忠誠老實,忍辱偷生,甚至在吳王生病后,為表忠心,還親自嘗了嘗吳王的大便。《吳越春秋·卷第七·勾踐入臣外傳》記載“吳王疾,三月不愈”,勾踐在范蠡的建議下,“欲一見問疾”,第二天“王召而見之”“適遇吳王之便,太宰嚭奉溲惡以出,逢戶中。越王因拜:‘請嘗大王之溲,以決吉兇。’即以手取其便與惡而嘗之。因入曰:‘下囚臣勾踐賀于大王,王之疾至己巳日有瘳,至三月壬申病愈。’吳王曰:‘何以知之?’越王曰:‘下臣嘗事師,聞糞者順榖味,逆時氣者死,順時氣者生。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其惡味苦且楚酸。是味也,應春夏之氣。臣以是知之。’吳王大悅,曰:‘仁人也。’”勾踐親口嘗了吳王的大便,還說:“大王的大便苦中帶點酸味兒,可見您的病很快就會好了。”勾踐用自己卑微的委曲求全,換得了吳王的放松警惕,并被吳王當作已經沒有上進心的奴仆,釋放回到越地。
回到自己地盤的勾踐,為了磨礪意志、報仇雪恥,每次就餐前必先嘗吃苦膽、永遠銘記屈辱,晚上就寢時身下墊著柴草,時刻居安思危。勾踐這個中國第一“忍者”在兩位謀臣文種、范蠡的輔佐下,臥薪嘗膽、勵精圖治。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記載了勾踐的伐吳七術:“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范蠡就這樣帶著“遺美女以惑其心志”的目的,到處尋找可以充當越國間諜的絕色美女。正所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河邊洗衣服”。志在尋找美女的范蠡,邂逅了正在“溪邊浣紗”的西施。相逢、相識、相愛、相知,好一對神仙眷侶,好一段人間佳話。
然而,帶著政治使命的范蠡也知道,西施不屬于自己。當他把自己此行的真實目的告訴了西施之后,深愛范蠡的西施在痛苦糾結之中掙扎。最后西施還是答應了范蠡的要求,同返越國。
三、“特工”的另類使命
當時勾踐有一個愛姬認為,真正的美女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麗容貌,二是善歌能舞,三是優雅體態。西施具備了美貌的首要條件,其他兩個條件必須加以悉心調教而成。勾踐覺得言之有理,命人花了三年時間,對西施和鄭旦教習歌舞、步履、禮儀等。經過發憤勤練,美麗的西施既歌舞翩躚又禮儀得體,舉手投足之間盡顯華麗富貴。古越山村的美女西施就這樣被推上了歷史舞臺、推進了政治中心,成為越國橫空出世的超級紅粉間諜。正如《吳越春秋》記載,越王“乃使相者國中得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學服而獻于吳”。于是乎,范蠡帶著自己苦心訓練的兩位王牌間諜,來到了吳國,拜見了吳王夫差,“范蠡進曰:‘王勾踐竊有二遺女,越國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謹使臣蠡獻之大王,不以鄙陋寢容,愿納以供箕帚之用。’吳王大悅,曰:‘越貢二女,乃勾踐之盡忠于吳之證也。’”吳王夫差得了西施、鄭旦兩個越國美女,龍顏大悅,朝擁夕陪,不亦樂乎。
正如臺灣柏楊先生在他的《皇后之死》一書中所說:“兩位美女沒有辜負她們所受的長期嚴格訓練,進宮后不久,就把吳王宮的其他得寵的漂亮小姐,統統擠掉;把吳夫差先生吃的死脫。不過,兩位美女之間,西施與鄭旦,美貌相同,生活背景相同,所受的教育相同,可以說沒有一樣不相同。可是,在吳夫差先生色迷迷的尊眼里,卻有了差異,大概西施女士的調調正適合他的調調,他就也特別寵愛西施。相形之下,鄭旦女士就感覺到寂寞,美麗的女孩子最悲痛的是受到冷落,過了一年,她竟憂郁而終。”《東周列國志》也有如是記載:“西施獨奪歌舞之魁,居姑蘇之臺,擅專房之寵,出入儀制,擬于妃后。鄭旦居吳宮,妒西施之寵,郁郁不得志,經年而死。夫差哀之,葬于黃茅山,立祠祀之。”這出西施與鄭旦的爭寵,到底是兩位女間諜間逼真的雙簧表演,還是真的是爭風吃醋的鬧劇,我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能歌善舞、千嬌百媚的西施,是集夫差的萬千寵愛于一身了。
為了取悅西施,夫差既在姑蘇臺建春宵宮,又在靈巖山筑館娃宮,與西施飲酒戲水、日夜相伴。因為西施擅長舞蹈,夫差便命人鑿空館娃宮一條長廊的巖石,然后置放一排大缸,上鋪漂亮的木板。穿上木屐的西施裙邊綴滿了小巧的鈴鐺,每當西施在這長廊上翩躚起舞時,木屐踩出的聲音,通過木板下大缸的回聲,有節奏地傳來,與她裙邊的那些鈴鐺聲交織一起,“錚錚嗒嗒”清脆悅耳,其絕色美貌和優美舞姿,使吳王夫差如癡似醉,他把西施的舞蹈稱之為“響屐舞”,把這個長廊命名為“響屐廊”。沉湎于女色不能自拔的吳王,無心國事、眾叛親離,終致朝政荒廢。吳越爭戰的刀光劍影消弭在朝歌暮弦、笙歌繚繞中。
四、女間諜的眼淚
勾踐在吳越爭霸之中笑到了最后,西施不得不算是勾踐稱霸的一大功臣。然而在吳王夫差死后,西施卻再也沒有被提及。十年間諜生涯之后的西施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歸宿和結局,引發了中國人幾千年的爭論。
一種說法是西施后來被投水殺身,這種說法最早見于《墨子·親士》篇,其中說:“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吳起之裂,其事也;西施之沈(沉,古作沈),其美也。”這句話的意思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民間傳說這樣講到,當越兵攻入吳都城的時候,吳王夫差還想把西施帶走,但西施終于盼來了自己的人,哪里肯走,遂留在宮內。班師之日,越王勾踐當然要把千嬌百媚兼功勞卓著的西施帶走。眼看勾踐沉迷于西施的嬌媚之中,勾踐夫人暗暗咬牙,發誓必將之置于死地。一天,船隊渡江南歸,勾踐夫人對勾踐說:“敵國臣民,正在大江南岸跪迎大王,大王應受臣民歡迎,以示王禮。”勾踐本來對夫人比較畏懼,于是應聲而出艙。與越王形影不離的西施頓失保護,勾踐夫人將她騙至船尾,命力士將她綁縛于大石之上,沉入江底,絕代佳人就此香消玉殞。勾踐發覺不對,立即回艙詢問,勾踐夫人色厲詞嚴地教訓丈夫:“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唐朝詩人李商隱曾作《景陽井》絕句一首:“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一種說法是,西施跟隨范蠡歸隱于五湖。《越絕書》有這樣的記載:“吳之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然而在另外一部史學著作里卻有另一番描述,《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范蠡亡吳后,“浮海出齊,變姓名,自謂鴟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致產數十萬”。但是從《史記》中,我們不難發現范蠡泛于西湖后,對西施之事只字未提,所以我想,因為有范蠡泛于江湖的傳說,或許是后人不忍這位絕代佳人落得如此可悲的結局,就流傳出西施和范蠡皆隱五湖的美滿姻緣的故事,以寄托對他們的同情。
但是,近年來,有些史學工作者撰文認為,歷史上實無西施其人,他們的依據:在先秦諸子著作中就已屢見“西施”之說。如《管子·小稱》篇中就載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該書作者管仲系春秋初期人,可見,“西施”至少比勾踐早出生兩百多年,管仲怎么能夠說到兩百多年后的西施呢?如今,深究歷史,我們遺憾地發現在四大美女之中,其他三位都可以在當時的正史中找到存在的證據,唯獨西施缺乏任何信史記載。她只存在于后人的記載和詠嘆之中。
總之,歷史上有無西施其人,以及她的結局如何,尚待史學界進一步去探索。西施不是傳說的巾幗女俠,只是身逢亂世,美貌惹禍,小女子控制不了自己的命運,才引出了那么多的是非曲直和歷史疑團來。一個弱女子能夠成為一個歷史現象,著實不易,也著實令人感慨。
第二節 毀譽參半的奇女子
齊文姜,春秋時期齊國人,齊僖公的次女,齊襄公、齊桓公的妹妹,魯桓公的夫人,魯莊公的母親。出身高貴,又是當時聞名遐邇的美女。因齊國宗室姓姜,其容貌姣好、卓有才能而稱文姜。文姜一生可謂跌宕起伏,從懵懂少女到被人詬病的蕩婦,再到勵精圖治展現了政治軍事才能的女強人,最終使得魯國免遭齊國所滅,為魯國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環境。文姜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運,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活出了自我,在她身上反映出的更是那個時代的大國關系,民俗風情和文化特征。
一、少女的陷落——從清純到浪蕩的文姜
1.齊家有女初長成
齊僖公的女兒中有兩個頗有名氣,宣姜和文姜,姐妹倆都生得貌美如花,在當時聞名各國。加之齊國是當時實力強大的國家,十足的豪門,宣姜和文姜的粉絲數不勝數,在眾多追求者中鄭國公子忽脫穎而出,受到文姜的青睞。《左傳·桓公六年》曰:“北戎伐齊,齊侯使乞師于鄭。鄭大子忽帥師救齊。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于齊。”意思是說,齊國受到北方蠻夷的襲擊,派使者向鄭國請求救援,鄭國太子忽率領軍隊救援齊國,打敗北戎的部隊,并俘獲北戎兩員大將,斬獲三百敵軍的首級獻給了齊國。由此可見,鄭太子忽十分驍勇善戰,加之當時的鄭國國君鄭莊公是春秋小霸,鄭忽也是妥妥的“君二代”,如此條件鄭忽和文姜也是門當戶對了。鄭國和齊國作為當時實力強大的兩個國家,一西一東遙相呼應,若是結成秦晉之好,那可就是強強聯手了。這時的文姜是閨中待嫁的思春少女,正想象著英俊瀟灑的公子帶著聘禮來迎娶她。少女文姜這時候不知該有多幸福呢,面頰緋紅,神色嬌羞,眼中都是清純的模樣,她將要迎來的是滿懷期待的人生。
2.“齊大非偶”遭拒婚
不論是對文姜個人還是對于兩個國家而言這都是一樁美事,于是齊僖公便向鄭國提親。可惜驍勇善戰、英姿勃發的鄭忽卻沒有政治頭腦,他沒有意識到這樁婚事有可能帶給他無限的前程,有些理想主義的鄭忽似乎聽到些關于齊國民風開放的傳聞,甚至這些傳聞還指向了文姜和她的親哥哥姜諸兒,于是鄭忽拒絕了這樁婚事。《左傳·桓公六年》記載:“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太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這個推辭的理由也是給足了齊國的面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配偶,齊國太強大,自己配不上這樣的配偶。這就是典故“齊大非偶”的來歷。
原本一樁美好的婚姻,卻在當時鬧出了國際笑話。關于鄭太子忽是否真的是因為聽到關于文姜不倫的謠言才拒絕婚事的說法還有待商榷,《左傳·桓公六年》還記載:“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于齊,吾猶不敢。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齊僖公在鄭忽幫忙打敗北戎后再次向其請親,但依然被拒絕,這時請親的對象已經不是文姜了,而鄭忽的回答卻是,曾經沒有為齊做事時都不敢娶齊國公主,如今幫助齊國作戰勝利而娶親,怕被人傳閑話是為了攀附齊國的權勢。不論鄭忽的這一做法是為了不被強大的齊國控制,還是出于他脆弱的自尊心,都不應該把問題全都推給文姜。《詩經·鄭風·有女同車》詩云:“有女同車,顏如舜花,將翱將翔,佩玉瓊踞;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車,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可見鄭人也在贊美文姜的貌美如花,感嘆她德行馨香。當時的鄭人恐怕也在惋惜這樁婚事的夭折。
3.傾心哥哥卻嫁為魯婦
一場關于男人們政治斡旋的婚事,卻以文姜這個貌美女子的被棄收尾,也使得這個待嫁閨中的女孩子由滿心歡喜變得郁郁寡歡。整日不思茶飯、日漸消瘦的文姜讓從小一起長大的同父異母哥哥姜諸兒心疼不已。姜諸兒整日陪在文姜身邊悉心照料,哄文姜開心,長此以往,兩人便暗生情愫,《詩經》中《敝茍》《載驅》《猗嗟》《南山》,四首詩直接或間接諷刺文姜淫亂,這種兄妹之情是為人所不齒的。齊僖公只得趕緊給女兒另謀婚事。齊僖公二十二年,文姜嫁給已做了三年國君的魯桓公,成了魯桓公夫人。《左傳·桓公三年》記載:“九月,齊侯送姜氏于歡。公會齊侯于歡。”齊僖公愛女心切,親自送女兒到魯,但《左傳·桓公三年》這樣記述:“凡公女嫁于敵國,姊妹則上卿送之,以禮于先君;公子則下卿送之。于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于天子,則諸卿皆行,公不自送。于小國,則上大夫送之。”顯然文姜出嫁由父親親自送到魯是僭越了等級的行為,不符合當時的禮數,但齊僖公不顧禮數送女兒出嫁,足見他對文姜的寵愛。不知這時候文姜的心情是怎樣呢?這場婚事她是否還是滿心期待?文姜那顆萌動的少女心恐怕在第一次被拒婚,又被各國傳得沸沸揚揚時就枯萎了吧。現在文姜的心或許只屬于陪伴她,安慰她,把她像花兒一樣澆灌的姜諸兒吧。
4.舊情復燃備受詬病
文姜嫁入魯國后與魯桓公育有兩子,姬同和姬季友。文姜在魯十幾年間的活動并沒有文獻的記載,想必文姜也過得安分守己,只是她的內心恐怕再無波瀾。文姜平靜的內心在婚后的第十五年發生了變化,也從此改變了魯桓公的命運,據《左傳·桓公十八》記載:“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侯于濼,遂使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車。”與周天子同為姬姓的魯桓公,到齊國幫忙主持婚事,協夫人一同前往。魯國作為文化昌盛恪守周禮的國家對父親已逝的已婚女子回娘家還是存在看法的,但魯桓公還是帶文姜回到了齊國。文姜回到了她生長的地方,更見到了讓他從心死到心動的哥哥,她與哥哥齊襄公再次燃起了舊日的情思,她以與嫂嫂們敘舊為由進入了齊襄公的后宮。兩人通奸之事坐實,傳得沸沸揚揚。消息傳到魯桓公耳中,魯桓公大怒痛斥了文姜,文姜將此事告訴了齊襄公,齊襄公得知事情敗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竟然設計了鴻門宴,在牛山設宴灌醉了魯桓公,讓公子彭生扶魯桓公上車,彭生在車上擰斷了魯桓公的脖子,直到下車時才被人發現。魯桓公不明不白地死去,魯國為此問責,齊襄公將彭生推為替罪羊殺掉。魯桓公死后,他和文姜的兒子姬同即位為魯莊公,而齊文姜長期居住齊魯邊境,仍然常常與齊襄公相會。
魯桓公去世到齊襄公去世共七年時間,《左傳》七次記載文姜來往齊國。由此可見,文姜和齊襄公的異地兄妹戀確實在繼續。與親哥哥私通,因為此事害死了丈夫,無異于謀殺親夫,丈夫死后不僅沒有奔喪,還長期保持與齊襄公的往來。因此,文姜在歷史上的名聲長期都是非常負面的,人們稱這段故事為“文姜之亂”。《列女傳》中將文姜列在《孽嬖傳》,認為她是不守婦道有罪孽之人,以時時警醒后人。
二、女強人的崛起——大國溝通的橋梁
《左傳》記載:“莊公二十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莊公二十二年春,王正月,肆大眚。癸丑,葬我小君文姜。”令人不解的是,文姜的行徑如此遭人唾棄,為何魯人還恭敬地稱她為“夫人”,其死稱“薨”,死后稱“小君”呢?可見,魯人已經原諒文姜的過錯,對文姜還是十分敬佩和尊崇的。其原因有二:一則文姜在魯桓公去世后輔佐兒子勵精圖治,幫助魯國在各國之間斡旋,特別是維護了齊魯之間的長期和平,對魯國的國家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二則在春秋初期蒙昧的原始文化還有所保留,文姜的行為在當時并不是匪夷所思、不可饒恕之事。
1.大國政治中的女強人
魯莊公即位時是魯桓公十八年,這時的他年僅十二歲,年幼的君主面對春秋時期風云詭譎的政治局面難以獨當一面,而作為母親的文姜自然為兒子出謀劃策,魯國的軍政大事也少不了文姜的參與。這時的文姜也已褪去了青澀的模樣,不僅展現出為人母的堅韌,更表現出她的果敢自信和政治智慧與謀略。
齊魯為鄰國,在地理位置上兩國的沖突也難以避免,而齊國強大,齊僖公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齊襄公后的齊桓公又是春秋五霸之首。魯桓公在位時齊魯兩國為爭奪紀國就曾大打出手。紀國與齊國有仇怨,且是齊國擴張的必經之路,齊國借此想吞并紀國,紀國向魯國求援,為了牽制齊國勢力,魯國答應了紀國請求。齊襄公也曾出兵進犯過魯國。魯國雖是禮儀之邦,卻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上都遜色很多。因此,維持與齊國的良好關系是維護魯國國家安全的重要大事。
從魯莊公即位到齊襄公去世期間,文姜與齊時常往來,兩國也未再發生戰事。可見,文姜的行為也并非僅為一己私欲,這時的她以穩定魯國安危為己任。大國政治中,女人雖未站在主流地位,卻憑著自己的美貌、智慧與才華穩定了大國關系。《左傳》載:“莊公十五年夏,夫人姜氏如齊。”魯莊公十五年文姜再次出使齊國,那時齊襄公已去世多年,文姜再次去往齊國并不是穢亂宮闈之事,而是為兒子求得齊女哀姜為妻。這時文姜已年長,她明白齊魯聯姻對魯國以后的安危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女人在大國政治中也擔當著重要的橋梁作用,這展現出了她非凡的外交才能。
魯莊公十九年、二十年文姜兩次去往莒國,拉攏莒國為魯國盟友,這為牽制齊國,維持實力均衡起到了重要作用。整個春秋時期莒國和魯國都沒有發生過戰爭,可推測,年事已高的文姜正是在各國間斡旋,維護魯國的安全與穩定。能在各國間游刃有余、縱橫捭闔,可見文姜并不是簡單的女子,其性格中體現出的堅毅果敢,剛強和審時度勢是超乎常人的。能夠在去世前一年還在為魯國奔走斡旋,足見文姜的賢德。
2.回溯歷史再看文姜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應該回溯到當時所在的歷史階段,用客觀的眼光評判。齊國在當時是國力昌盛、疆域遼闊的大國,社會風氣也比較開放。這要追溯到西周時期的分封制,姜太公呂尚居功甚偉,分得齊地,他在齊國穩定局勢,改革政治,采取順應當地風俗,簡化繁文縟節的民族文化政策,并大力發展經濟。這也使齊國保留了蒙昧時代的舊習俗,比較原始的婚俗也有所保留。齊國婚姻觀念開放,只要非同姓結合的婚姻都是被默許的,婚后發生不軌之事也十分常見。例如,齊國的巫兒婚制規定長女不嫁,但這些女子依然正常生子,可見齊國對待婚姻的態度是相對寬松自由的。因此,文姜與姜諸兒的兄妹之情雖被人所詬病,但魯人依然尊稱文姜為夫人。《詩經》中對文姜的美貌更是贊嘆不已,加之文姜堅韌的性格,和她身上所展現出的非凡的軍政才能也應當為她贏得贊美之聲。而歷史中對文姜在不同時期的評價多為批判,這些評判大多從封建的倫理道德出發,未能回溯到文姜生活的時段,因此也不是完全公允。
文姜的一生毀譽參半,從小女人到政治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展現出了真實的自我,她不掩飾自己的情思,不掩飾自己的落寞,甚至不掩飾自己為人所摒棄的兄妹之情,可謂真性情的奇女子。在她人生的后半程她又真正發揮了一國之母的作用,撐起了魯國的半邊天,成為被人贊頌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回顧文姜的一生,重新翻閱歷史,我們應當客觀地評價文姜的功與過,在她身上體現出的賢良自信,堅韌自強的品質應當被肯定,其軍政才能和作用更不應被抹殺,文姜成為中國早期女性參政議政的先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