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時代有新篇,光彩獨照人
- 紅顏長歌:影響中國歷史的女性
- 陸虎主編
- 8761字
- 2021-01-12 09:54:13
導讀
遠古時期,男女之間社會分工不同,女從原始社會的“女權至上”,到周代的“牝雞司晨”,先秦婦女從母系氏族走來,慢慢步入由男性主宰的階級社會,在男女自然分工和社會分工所造成的性別差異中,逐步隱匿于男性身后,退居于家庭小天地,一步步喪失其在社會上原有的地位。在以農耕為主的先秦社會,人民生活環境惡劣,社會生產力水平有限,土地的開墾和糧食的種植主要由男子承擔,婦女從事的采集業處于從屬地位。社會生產中男女作用的不同,成為這一時期男女地位不平等的物質基礎,因此婦女雖占人口一半之多,亦積極參加生產勞動并承擔社會責任,但社會地位仍然大大低于男性。
按照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西周婦女已經不能直接參與家族以外的“公事”,而從家庭內部的“私”領域來看,女性也多是依附于男子的女兒、妻子、母親的角色。在西周,貴族婦女無論是出身顯赫的大國諸侯之女,或者是貴為國君之母,還是傾國傾城的后宮寵妃,盡管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相對而言較高的地位,但終究是男權社會制度下的陪襯角色,并不具備主體的發言權。她們的從政活動主要表現在參與宮廷斗爭,涉政的基本方式是干預王位傳承和國家外交活動。遺憾的是,西周婦女涉政的史實并未得到正視,正史中寥寥數語就帶過了她們驚心動魄的一生,野史中的她們更是多與桃色有關。
第一節 晉祠圣母邑姜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有一座莊嚴壯觀、清雅秀麗的古典宗祠園林建筑群——晉祠,它是宗祠祭祀建筑與自然山水完美結合的典范。晉祠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是晉國的宗祠,其中現存最早的古建筑是建于北宋年間的圣母殿,殿中供奉著一位神態莊嚴,雍容華貴的女性,她的名字叫邑姜。那么,這位來自西周的邑姜又是何人,緣何被稱為晉國圣母呢?
一、姜太公之女
要了解一個人首先要從她的姓名開始,而上古西周時期女性的取名方式和我們今天有所不同:現代取名男女都是姓+名的形式,西周時期女性有名字的記載大多僅限于貴族,且多以夫國名+父氏、夫謚+父氏或者父國名+父氏等形式存在。例如,武姜即為嫁給鄭武公的姜姓之女,周惠王姬閬的王后陳媯是姬姓陳國的公主。因此,根據邑姜的名字來看,她應是姜氏之女。
成書于西晉初年的《春秋經傳集解》里說:“邑姜,晉之妣也。”杜預注曰:“邑姜,齊太公女,晉唐叔之母?!币馑际钦f,邑姜,是齊太公的女兒,晉國諸侯唐叔虞的母親。比杜預稍早的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中也說:“武王妃(一作納),太公之女,曰邑姜。修教于內,生太子誦。”意思是說,武王王妃是齊太公之女邑姜,內心極有修養,生下了太子姬誦。其實邑姜當稱“呂姜”,因為邑和呂形似而訛傳為“邑”,“呂姜”是典型的父氏+父姓的女性命名方式??梢?,在魏晉時期的人們心中邑姜就是齊太公的女兒,齊太公就是那位釣魚時“愿者上鉤”的姜太公。
眾所周知,姜太公本名呂尚,字子牙。傳說中,姜子牙胯下騎瑞獸,鶴發童顏,文韜武略,是輔佐周武王滅商的有功之臣,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春秋戰國時期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由于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勛卓著,而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后世的人民崇敬姜子牙的豐功偉績,為紀念他高尚的品格,以質樸的情感編造出他的很多神話故事歌頌他,說他曾在昆侖山玉虛宮學道,后奉師父元始天尊之命下山輔佐周武王吊民伐罪,推翻商朝建立起周八百年基業,滅商之后又代天發榜封神。到了明代許仲琳編著《封神演義》,把姜子牙說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頗具神奇和威嚴,成為驅邪扶正的“偶像”。這些雖然超出了歷史的真實,但卻反映出姜子牙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據記載,邑姜自幼聰明伶俐,悟性極好,雖為女兒家,卻尤其喜歡家里的那把青龍劍,常常模仿父親的樣子比比畫畫。姜子牙見此,因勢利導,一有空就指導女兒學習知識、練習劍術,他不僅期待著女兒能相夫教子,更希望女兒能志在四方,在亂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他的教導和熏陶下,邑姜成長為一位滿腹才華、內外兼修的女子,因其父在周的地位崇高和自身優越的素質條件,嫁給了周武王姬發為后。
二、賢能輔政的王后
商朝的后期有一位暴君紂王,在傳世文獻的記載中,他寵幸妃子妲己,內政不修荒淫無道,橫征暴斂導致離心離德,百姓與臣下都背離了他,國家內外矛盾空前尖銳。此時商的西邊崛起了周部族,文王姬昌在位時仁政愛民,積聚了一大批有才之士,重視農業生產,國力逐漸增強。姬昌死后,其子姬發繼位,史稱周武王。姬發對內重用賢良,以姜太公為軍師,并用弟弟周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國家蒸蒸日上。對外聯合許多諸侯國,壯大力量以期共同克商。武王審時度勢,利用商朝暫時無暇西顧的良機向東擴張,積極為滅商準備條件。
大約在公元前1046年的“甲子日”,周武王乘商朝內亂之機親率戰車三百乘,虎賁(精銳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數萬人,出兵東征。周軍抵達孟津后,與庸、盧、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會合,許多方國的國君親自趕來,史稱聯軍共有“六師”,總數達4.5萬人。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進行決戰,商朝因為軍力不足,武裝奴隸來抗周軍,奴隸對殷商的殘暴統治早已恨之入骨,在陣前倒戈相向,商軍潰退,紂王自焚于鹿臺。殷商正式滅亡,周朝建立。
周武王平定天下后,在有關場合說了一句肺腑之言,《論語·泰伯》記載了這句話:“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币馑际?,舜有五個賢臣就天下太平,我有善于治理政事的臣子十人。在周武王看來,周朝能奪得天下,并且最終坐穩江山是與十個人的輔佐和幫助分不開的。這十個人分別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夭、散宜生、南宮適、邑姜??鬃訉υ唬骸坝袐D人焉,九人而已?!币馑际?,十人中有一位婦人,實際上只有九人。圣人對女人參政的態度尚且如此,更不用提當時普通人的看法,周武王在評價妲己讒言迷惑紂王時也說“牝雞司晨”。但歷史還是在它的縫隙里留下了一些關于邑姜功勞的信息,和殷紂王的寵妃妲己正好相反,邑姜是商周之交一個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周武王在推翻商紂王統治的時候,邑姜作為妻子跟隨他南征北戰,照料著他的生活起居,積極地在他身邊為他出謀劃策,于是邑姜能被周武王歸入開國功臣之列。在周的政治中心里,王后邑姜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武王在滅商后的第二年去世,邑姜的兒子太子姬誦即位為成王,由于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召公奭輔政。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中,有五件的銘文提及“王姜”,也就是邑姜,青銅器叔卣的銘文記載中“帝后”王姜(邑姜)關愛太保召公。這里的“關愛”體現了上位者對于臣下的關心,另一方面也可以視為太后邑姜對輔政大臣的關注與監督。有這樣一位影響力巨大的母親的幫助,年幼的成王長大后順利地接掌了國家權力,保證了周朝統治權在家族內部的穩定過渡。
但邑姜崇高的地位不僅僅由于她是周武王的妻子或周成王的母親,還因為她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可以帶兵作戰的將領。在令簋銘文中記載有王姜(邑姜)作為母后隨子伐楚的事跡,繯卣和臬伯卣銘文中記載“其王十又九祀”,即康王十九年時,王姜(邑姜)出征。值得一提的是,周康王姬釗是邑姜的孫子,康王十九年邑姜出征時已是七十多歲的高齡,她以老太后的資歷去教導康王,在軍事上運籌帷幄,排兵布陣,調兵遣將,威風不減當年??梢?,邑姜作為一位女將領,年輕時英姿颯爽,晚年也威風凜凜,不亞于商朝女將軍婦好。
三、用心良苦的母親
邑姜給丈夫周武王誕育了兩個兒子,周成王姬誦和晉國的開國諸侯唐叔虞,作為母親的邑姜在教導孩子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做法。
《春秋左傳·昭公元年》里有這樣一段話:“周后妃任成王于身,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胎教之謂也?!币馑际钦f,周后妃孕成王在身時,站立著不踮腳尖,坐下時身子不歪斜,獨居一處時也不懈怠放松,即使生氣也不出惡言。這才是真正的胎教呀!可以看出,邑姜認為胎兒在母體中能夠受自己思想感情、視聽習慣的感染,所以自己的精神修養必須符合積極向上、雅正自律的原則,給胎兒以良好的影響。邑姜重視自身儀態,風度嫻雅,的確是對胎兒的最好浸染。其子周成王即位后剛柔并濟、統御四方,他在位的二十二年和兒子周康王在位的二十五年,前后四十多年,周朝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成為西周盛世,史稱“成康之治”。
周成王姬誦是武王和王后邑姜的第一個嫡子,是周的肱股之臣姜子牙的外孫,姬誦出身高貴,于是被立為太子,他在周的政治地位和利益因此得到了保障。而邑姜的另一個兒子唐叔虞作為武王眾多兒子中的一個,雖同是嫡子,但他在國家中的待遇遠遠不如哥哥太子姬誦。為了提高他的地位,聰明的邑姜假借天神旨意,巧妙的干預唐叔虞封侯,《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有:“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己:‘予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繁育其子孫?!吧?,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币馑际?,當周武王后邑姜身懷太叔的時候,夢見天帝對自己說:“我給你兒子起名叫虞,準備給他屬于參星的唐國,在此繁衍養育他的子孫?!钡鹊教迳聛?,手心有文字,即“虞”字,于是就以“虞”命名。等到成王滅了唐國,就把太叔封在那里,所以參星是晉國的宿星。
邑姜思維敏捷、高瞻遠矚且處處為孩子設想。在她的用心教導下,成王姬誦和唐叔虞兩兄弟相處融洽,兄友弟恭。據《史記》所載:“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圭,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爾?!坟唬骸熳訜o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背赏跤讜r與叔虞玩耍,把桐葉剪成一個類似玉圭的玩具,對叔虞說:“我將拿著玉圭封賜國土于你?!睌z政王周公旦聽說這件事,提醒周成王應當言出必行,君子無戲言,于是周成王把唐作為封地封賜給叔虞,這就是叔虞被稱為“唐叔虞”的由來。
叔虞受封的唐國叛亂剛剛平息,且地處夏人故地,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局勢動蕩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事而異,執行“啟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方法,即從“晉居夏虛”和“戎狄繞晉”的實際出發,既發揚夏民族的文化傳統,又尊重眾戎的習慣法規,做到以夏戎之政,治夏戎之地,以夏戎之法,理夏戎之民。推行政策一年后,成效斐然,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經濟發展。叔虞成為諸侯后與周成王的聯系仍然很緊密,周成王十一年時上天降下福瑞,叔虞得到一株生長奇異、異莖同穗的嘉禾,進獻給周成王。成王經營的周朝依靠著弟弟姬虞的唐國和外公姜太公的齊國,由于血緣關系形成的聯盟局面牢不可破,形成了一個堅強的政治堡壘,這實在可以稱得上母后邑姜的遠見卓識。
唐叔虞死后,他的兒子燮即位,因唐國處于晉水之陽,燮改國號為晉,晉國是春秋時期舉足輕重的諸侯國。為了紀念他受封諸侯、開創晉國基業的功績,晉人在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建宗祠,稱唐叔虞祠。邑姜作為唐叔虞的母親,晉國的“先妣”,理所應當受祀于此,并且被稱為“圣母”。
作為大周朝的開國國母,邑姜兢兢業業,輔佐丈夫周武王建立了周朝,更孕育了周朝兩位國君,我們可以想象,邑姜參與朝廷大事,教導君王,尊重大臣,愛護人民,嘔心瀝血地用自己的智慧為周朝八百年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這樣一位偉大的女性差點與我們擦肩而過,我們在浩瀚的史學典籍中甚至只能找到關于她的只言片語,無法知道她的生卒年月,死后葬于何地,這不能不說是男權社會主導歷史的悲哀。
第二節 一笑傾城,再笑傾國
從古至今,人們對褒姒“傾城傾國”的美麗津津樂道,對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荒唐搖頭嘆息。歷史上的褒姒,從褒國走向周朝的宮廷,成為周幽王的寵姬,更是其政治盟友和斗爭工具,她參與了幽王派系與申侯勢力集團的斗爭,為西周的亡國背負了千古罵名。在此之后,“紅顏禍水”亡國論成了為男權社會統治者滅國開脫的借口,這種論調長期影響著中國古代社會,是男權社會男尊女卑的文化心理的一種折射。
一、褒國有佳人
西周何以滅亡?《詩經·小雅》這樣總結:“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毕惹貢r期同姓不婚,貴族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禮制“婦人稱國及姓”,因此將褒國的姒姓美女稱為褒姒。
褒國的先祖“有褒氏”是大禹的兒子,姒姓,曾不辭勞苦輔佐大禹治理洪水,拯救華夏百姓于洪水之中。有褒氏因治水有功,被分封到今天漢中市以北,建立了諸侯王國,褒國是夏朝的同姓諸侯國,它享國時間悠久,歷經夏、商、周三朝。先秦時的漢中土田肥美,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梁州之域最為富饒的地區,褒國就是先秦時代的理想國?!对娊洝分兴f的“周南”即是這個地方,其中第一篇“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說的就是褒國的故事。
《國語·鄭語》和《史記·周本紀》中賦予了褒姒一個離奇又神秘的出身,傳說夏朝衰敗之時,有兩條神龍盤旋之后停在夏帝的宮殿前,聲稱自己是褒國的兩位先王,夏帝占卜如何對待兩條神龍,占卜結果是殺掉龍、趕跑龍和留住龍都不吉利,只有請神龍留下唾液且珍藏起來,才是吉利的。于是夏帝讓人向龍設祭禱告,陳列玉帛,并以簡策寫文告請雙龍,雙龍離去時留下唾沫,人們把唾液用匣子裝起來,密封珍藏。此匣在夏亡后傳給商朝,商朝滅亡之后傳給周朝,都是一直當作神物保存,一直沒有人敢打開它。到周厲王末年,他十分好奇,想看看龍的唾沫到底是什么樣子,便打開了這個匣子。龍唾沫從盒子里跳了出來,快速的流到宮中,無法除去。周厲王按照習俗命令宮女裸身吵嚷驚嚇它,唾沫便變成一只黑蜥蜴,竄到周厲王的后宮。后宮有個七八歲的侍女碰上了它,被它鉆進了身體里。到了周宣王時,這個侍女已是成年,莫名其妙地無夫自孕,孩子生下來之后,她出于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
當時民間曾有小女孩唱著歌謠:“桑木做成的弓啊,箕木制成的箭袋,是要滅亡周國的?!敝苄趼牭竭@首歌,正好有一對夫婦賣桑弓箕箭袋,于是周宣王派人去抓住并殺掉他們。夫婦倆慌忙逃跑,在路上遇到那侍女丟棄在路旁的女孩,可憐她啼哭不止,便將她收養。后來,女孩和夫婦一起到褒國生活,而這位被收養的女子正是后來的褒姒。有關于褒姒出身的這種說法荒誕不經,賦予褒姒神秘色彩出身,實際上是為了妖魔化褒姒,將她視為天生的禍患,是上天派來滅掉周朝的,以便為男權社會里的統治者們開脫亡國的罪責。
從夏朝到西周,褒人一直與世無爭地生活,很少發動對鄰國的戰爭。褒國作為周南的諸侯國臣服于周室,但因秦嶺的阻隔,使周王室鞭長莫及,往往政令不甚暢通,此外,蜀國乘隙不斷向漢中盆地擴張,褒國受其控制,不能正常向周室納貢。到周幽王統治時,褒人平靜的生活被打破,歷史記載“幽王三年,周伐有褒”,褒國兵敗乞降,褒國太后褒姁為免禍,將國中的絕世美女褒姒獻給幽王。褒姒天姿國色,周幽王見之大喜,納其為妃。褒姒從此成為幽王的寵妃,也順理成章成為導致周朝滅亡的妖孽。
二、烽火戲諸侯
為了褒國人民的平安喜樂,褒姒將自己的花樣年華和安危置之度外,毅然走出褒國,進入了周王室的政治文化中心鎬京。關于褒姒的容貌,明末的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志》中寫道:“目秀眉清,唇紅齒白,發挽烏云,指排削玉?!卑θ胫芡鯇m后深得幽王寵愛,第二年就為幽王誕育一子,取名姬伯服。
歷史上有關于褒姒的記載不一而足,描述除了其美貌、得寵于幽王之外,都會提到褒姒不愛笑,大多數時候都是愁眉不展的憂郁模樣。褒姒來自褒國鄉野,她甚至不知道父母是誰,出生時便被遺棄了,此后又被一對逃亡的夫婦收養,她的童年少年一直在顛沛流離中度日,從未真正擁有過安全感。褒姒剛及成年便被當成一件求和的禮物送給幽王,一朝入宮,面對的是極為陌生的宮廷生活,是令自己深陷其中而難以看透的斗爭與壓迫,是與自己年歲相差甚遠又昏聵荒唐的夫君幽王,使得她對生活產生了深深的反感,這種情緒讓她難以展顏。雖然幽王對她極為疼惜,想盡辦法討她歡心,但她始終未給幽王以暢快開懷的笑臉。
事情到后來,就發展成著名的“烽火戲諸侯”了,在《史記·周本紀》中記載:“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意思是,褒姒不愛笑,幽王用了各種辦法都不能讓她開心起來。周幽王設置了烽火狼煙和大鼓,如果有敵人來侵犯就點燃烽火,以此傳遞消息。周幽王為了讓褒姒笑,點燃了烽火,諸侯見到烽火以為幽王有難,全都趕來救援幽王,趕到之后,卻不見有敵寇,褒姒看了諸侯王被欺騙后狼狽不堪、哭笑不得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以求博美人一笑。反復多次后,諸侯們都不再相信這套愚弄人的把戲,也就漸漸不來了。
但是,褒姒的不愛笑只能反映出她進入周王宮后的情緒變化,郁郁寡歡是她心中苦楚的自然反映,又成了她抗爭命運最為可能的方式。幽王為了向她顯示自己在天下人前的尊貴地位,夸耀自己對四方諸侯的強大統治力,點燃了烽火召集諸侯,玩弄他們于股掌之中。整件事情本身實在沒有什么可笑之處,可笑的只是幽王取悅愛妃的丑態。面對幽王的這次獻丑,褒姒笑了,但這笑真是她發自內心的愉悅嗎?
歷史學家錢穆在其著作《國史大綱》中,對《史記》記載“烽火戲諸侯”之事提出質疑:用烽火來傳信示警是漢朝時的事情,是漢人為了防患匈奴入侵的軍事手段,可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是否真實存在于歷史上值得商榷。
三、亡國的替罪羔羊
美女歷來是野史趣聞和文學描寫的重點關注對象,可能是男權社會的悲哀,也可能是改朝換代的需要,在中國先秦時期的歷史上,褒姒和夏代的妹喜、商朝的妲己并稱三位“禍國紅顏”。夏朝末代暴君夏桀的王后妹喜荒唐奢侈,喜愛聽撕裂絹帛絲綢的聲音,愛看人們在規模大到可以劃船的酒池里飲酒;商朝暴君紂王的寵妃妲己殘忍暴虐,因好奇孕婦腹部的生理構造不惜剖開一看究竟,枉送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又慫恿紂王殺死忠臣比干,剖腹剜心,以印證傳說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竅”說法。
在史書中,并沒有任何關于褒姒恃寵驕橫,濫殺無辜,陷害忠良的罪證。人們認為她在西周滅亡過程中主要有兩個責任,第一,她的不笑促成了幽王烽火戲諸侯,不僅浪費了國家的資源,而且使得周王喪失了諸侯王的信任。此外,顯然周幽王對褒姒的寵愛不止希望她開心,周幽王八年時,竟然廢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所生,即周平王),欲立褒姒為王后,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
西周末年,當周幽王即位,不問政事,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為卿士,虢石父善于奉承,為人奸佞乖巧,貪圖財利,致使朝政腐敗激起國人怨恨;幽王三年,周征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繁,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引起百姓強烈不滿。此時,幽王主張廢嫡立庶,并意欲加害申后與原太子宜臼。申后是周幽王第一任王后,也是姜姓的申國國君申侯的女兒。結果,宜臼逃奔申國,尋求外祖父申侯的庇佑。
奸臣虢石父借機向周幽王屢進讒言,說前太子意圖勾結申過謀反,周幽王在盛怒之下,貿然興兵伐申。申侯自知國小兵弱,勢孤力單,不能與周匹敵。于是乘周幽王的軍隊尚未出動之時,采用先發制人的策略,向北邊的少數民族犬戎借兵,將周都鎬京包圍。周幽王措手不及,無法解除困境,點燃烽火向諸侯求援竟無一響應,申侯和犬戎的聯軍將西周精銳宗周六師打得大敗,周幽王、虢石父在驪山下戰敗被殺,西周滅亡,而褒姒被犬戎擄走,從此下落不明。在人們看來,此為褒姒的第二個罪責,被立為王后傷害了申后和申國的利益,致使申國國君聯絡犬戎而攻周。
顯而易見,無論“烽火戲諸侯”,還是被立為王后,既不是褒姒本人能決定的,也不是幽王迫于她要求做出的。但是,褒姒在這場廢后廢太子的過程當中并不是無所作為,褒姒進入周王室,也并不單純因為貌美,實際上還是一場政治上的聯姻。西周的貴族婚姻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婚戀,褒姒入宮受寵也不僅僅是幽王對其一見傾心,更重要的是不同姓氏宗族之間通過聯姻來實現的政治聯盟。褒姒所代表的是降服于幽王的姒姓褒國,與周關系已不甚密切,周幽王通過武力征服把它收入了自己的麾下,與之相對,申后與宜臼代表的則是包括申國在內的許多勢力強大的地方諸侯國。此時,周朝王室與地方諸侯的矛盾難以調和,周幽王與申國利益集團顯而易見的是不甚融洽,否則不會出現廢申后和宜臼的情況。
王權至上的時代,王位的繼承權是各個利益集團爭奪的核心,“女子本弱,為母則剛”,為了自己的祖國,更為了自己的兒子,褒姒不得不走上西周的政治舞臺。《詩經·小雅·十月之交》記載:“皇父卿士,番維司徒,家伯維宰,仲允膳夫,聚子內史,蹶維趣馬,橘維師氏,艷妻煽方處。”根據《毛傳》,這句詩講的周幽王時期的政治局面,七個人中前六人有其明確的職官,都是西周中晚期政權中重要的高級官職甚至是卿士。而第七人“艷妻”,《毛傳》解釋道:“艷妻,褒姒。美色曰艷?!笨梢姡υ谟耐鯐r期十分活躍,甚至可以與前六名西周政權的核心人物相提并論,對西周的政局頗有影響,褒姒的政治訴求,不外于為自己的兒子伯服爭位。周幽王寵幸褒姒,“棄聘后而立內妾”,也許幽王給予褒姒王后的地位和很大的政治參與權,扶植和縱容褒姒以及她身后的褒國勢力,就是要利用降服于己的勢力去打擊申國集團。
在這場有關于王位繼承的政治博弈中,褒姒與周幽王的利益緊密相連,作為新封的王后,她必須打壓申后和太子宜臼來提升自己和兒子伯服的地位,褒姒與幽王可以說是政治合作,各取所需。以這場斗爭為導火索,引起了長久以來周王與地方諸侯國勢力積累的矛盾的總爆發,周幽王戰敗亡國。宜臼和申侯集團將都城東遷洛邑,重建東周,為了顯示自己延續了西周的統治,作為反叛一方的他們把污水與罵名全部加在了褒姒身上,仿佛朝政腐朽、政治傾軋、內外矛盾全是由她導致。
褒姒不是妖魔、不是紅顏禍水,朝政的腐敗和政治斗爭均不是她所能決定的。褒姒更不是西周滅亡的罪人,她被迫去國離鄉,在周王宮中過著陰郁生活,無奈為了自己和兒子的利益走上政治舞臺,“傾國傾城”的美麗不該是她的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