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效冠軍:高質量增長的先鋒
- 李祖濱 湯鵬
- 3408字
- 2021-01-14 18:22:43
不能再被忽視的人效
人效管理的重要性就這樣被掩埋了。歷史向前、社會更迭、經濟發展,這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基本規律。對于這個基本規律,我們要關注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1)運行的主體是什么?答案是:人。
(2)運行的基本手段是什么?答案是:提升效率。
(3)運行的動力機制是什么?答案是:需求不斷產生到不斷被滿足的過程。
對這三個基本問題的回答,讓人效管理天然具備經濟運轉的屬性,也使之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不可否認,近年來中國企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數據顯示,2019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上的中國企業達到了129家,歷史上首次超過美國(121家)。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然而,伴隨著中國企業的數量在世界級排行榜上穩步增加,人均利潤并沒有迎來同比例的變化。如圖1-3所示,比較2017~2019年中美兩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均利潤,兩者的差距并沒有逐步縮小。

圖1-3 2017~2019年中美兩國《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的人均利潤
這組人均利潤的對比事實上反映了中國企業的經營質量不夠高,質量不夠高意味著生存壓力大。2018年萬科的一次秋季例會在行業內掀起了巨大波瀾,就因為會場大屏幕上赫然刺眼的三個大字——“活下去”。2001年3月,當華為發展勢頭良好的時候,任正非在企業內刊上發表了《華為的冬天》。無論是萬科的“活下去”,還是華為的“冬天”,都在當時引發一片嘩然,很多人心中疑惑:“這樣優秀的企業也有生存危機?”
不管企業多么優秀,它們幾乎每一天都在為活下去而奔波和準備。尤其是面對新經濟時代的到來,一切都變化得太快了,我們唯一篤定的就是提高人效,只有高人效才能幫助企業長久地活下去,并盡可能活得更好。
爭取生存空間
稻盛和夫:訂單銳減也不能降低生產效率
在“2016稻盛和夫經營哲學沈陽報告會”上,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在他的報告《蕭條中飛躍的大智慧》中做了如下描述。
面對石油危機,許多企業解雇員工,當時我考慮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員工失業,但訂單短時間內驟減,如果仍由原有的人來做,就無法維持過去的高生產效率。作業效率一旦下降,再想恢復原有的高生產效率談何容易。基于這種想法,當時我決定既然訂單降至1/3,那么制造現場的人員也減至1/3,剩下的2/3人員從生產線上撤下來,讓他們去從事生產設備的維修、墻壁的粉刷、花壇的整修等改善工廠環境的工作。同時,舉辦哲學培訓班,讓員工們重新從基礎開始學習我的經營哲學,使企業全體員工掌握共同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在因蕭條而減產時,也決不降低生產效率”的做法體現了優秀企業對高效率的珍視,因為企業擁有高于競爭對手的效率才能擁有大于競爭對手的生存空間。中國經濟長期超過7%的高速增長或許會一去不復返,經濟大環境倒逼企業不斷地提升效率,尤其是提升人效,高人效企業才能爭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間。
1. 以高人效緩解人工成本壓力
多年來,我國職工的工資增長幾乎是剛性的,企業只能不斷地加薪,這意味著人工成本在不斷地增加。同時,人工成本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產品價格的增長速度,導致產品價格的增長不能覆蓋人工成本的增長。我國2015~2019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普遍較大幅度高于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增長率和全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增長率(見圖1-4),這很好地證明了上述結論。同時,2018年8月中國社保新政出臺,規定社保費用由稅收部門統一征收,導致社保繳納變成了強制性繳納。據測算,由于這一變化,企業人工成本將增加30%。

圖1-4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與CPI、PPI增長率對比
這些都表明人工成本正在不斷加速地“吃掉”企業利潤,企業人效不提高則意味著利潤率不斷降低。而提高人效幾乎是企業對抗人工成本迅速增長的唯一路徑,較高的人效意味著較低的人工成本率,也意味著企業擁有較大的生存空間。
2. 以高人效再造人口紅利
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勞動人口規模的增長率峰值已過。如圖1-5所示,15~64歲人口增長率已經在2013年達到峰值,勞動力人口(即經濟活動人口,指在16周歲及以上,有勞動能力,參加或要求參加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包括就業人員和失業人員)增長率在2016年達到峰值,而城鎮就業人口仍然保持持續增長,企業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勞動力競爭。

圖1-5 15~64歲人口增長率、勞動力人口增長率、城鎮就業人口增長率對比
在人口的絕對供給量方面,受計劃生育政策的衍生影響,我國已進入低生育率階段,我國人口的增長率已經開始迅速降低,如圖1-6所示。

圖1-6 2011~2019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
以上數據表明,我國勞動力供求的格局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傳統意義的人口紅利在逐漸消失。提高人效可以使對于勞動力數量的需求得到緩解,高人效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再造人口紅利。
3. 以高人效獲取更多經濟效益
馬克思認為,“不變資本”(機器、原材料等物質資源)在生產活動過程中只是轉移自身價值而并不增加價值,“可變資本”(勞動力)是生產活動中產生經濟效益和剩余價值的根本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企業要想獲得更高的利潤率,就必須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
另外,以設備、技術代替人工雖然是生產力提升的趨勢,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承受這樣的升級。從總體上看,以機器代替人工使企業更加有利可圖,技術升級等加大資本投入的方式從賬面上看比加大人工投入更劃算,但是資本投入在某種意義上是剛性投入,相比可以靈活處置的人工(可短期內招聘、裁減),投資門檻更高、投資風險更大。所以,同一個行業內的大多數企業在機器和技術等方面的應用程度可能并沒有本質區別,任何一個企業在取得明顯領先于競爭對手的技術升級前,還是主要依靠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效率來獲取更強的競爭力。
以上三個方面都表明,無論在什么發展階段,企業總能通過提升人力資源利用率來獲取更多的經濟效益,更多的經濟效益意味著更大的生存空間。
擴大自主定價權
一般認為,自主定價權意味著企業在行業內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不會因為價格在一定范圍內的變化而被替代。擁有自主定價權,意味著即使企業提高價格,客戶仍然會購買該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會輕易地轉向其他替代品。
自主定價權的根本來源是企業創造的經濟價值(economic value created,EVC),自主定價權既包含自主提升價格的能力,也包含降低價格的能力。高人效的企業能夠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進而獲得更大的自主定價權。為了弄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首先需要理解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
經濟價值的計算公式為:
EVC = V - C =(V - P)+(P - C)
式中 V——消費者感知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value);C——企業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全部成本(cost);P——產品或服務的實際價格(price);V - P——消費者盈余,即消費者感知價值超出價格的部分,V - P越高,消費者會覺得購買該產品越值;P - C——企業利潤,即價格超出成本的部分。
我們不難發現,只有當消費者盈余大于0(即V - P > 0)時,消費者才可能購買產品;同樣,只有當企業利潤大于0(即P - C > 0)時,企業銷售產品才有利可圖。因此,理論上講,企業只能在C(成本)到V(消費者價值)之間定價,我們把這個定價的區間稱為定價權,如圖1-7所示。

圖1-7 定價權示意圖
高人效企業通常可以憑借自己的高效率來增加EVC,即擴大定價權。高人效企業擴大定價權的五種模式如表1-1所示,五種模式的示意圖如圖1-8所示。
表1-1 高人效企業擴大定價權的五種模式


圖1-8 高人效企業擴大定價權的五種模式
由以上分析可知,高人效企業因其創造了更高的EVC而獲得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在市場競爭中能夠掌握價格主動權,這是企業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
獲得復制和并購的資格
實現企業從小到大、由點及面的發展無疑是大多數企業家的夢想,復制和并購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基本路徑。所謂復制,可以理解為通過自主投資內生式地擴大規模;所謂并購,是指通過收購其他企業來擴大規模。無數企業在復制和并購的道路上砥礪前行,但并非都能夠到達理想的目的地,并購和復制失敗的案例可謂比比皆是。
高人效的企業才擁有復制和并購的資格,因為只有高人效的企業才更有可能在復制和并購后造就有競爭力的企業。我們發現人效越高的企業復制和并購的成功率往往越高,同時,人效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才真正有資格實施復制和并購,否則很有可能導致企業整體衰落,甚至加速被淘汰的進程。因為高人效的企業往往擁有更高的經營能力,在復制和并購之后,可以把這種經營能力輸入到復制和并購的企業,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低人效的企業開展復制和并購,往往會拉低企業的整體運營效率。只有人效高于行業平均水平的企業在復制和并購后才更有可能保證企業的效率不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才更有可能保持競爭力,具體原因如圖1-9所示。

圖1-9 高人效企業并購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