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愛恨反應
解讀意義:人和人之間的距離非常微妙,喜歡就靠近,不喜歡就遠離;感興趣就靠近,害怕就遠遠離開。
我們把愛恨反應分為逃離反應和親近反應分別討論,方便理解。
逃離反應
逃離反應的顯著特點是面孔遠離刺激源。面孔上聚集了很多感覺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大部分毛發(fā),而且面孔之后就是神經中樞所在,所以當受到負面刺激之后,會主動遠離刺激源。負面刺激源的力度越大,遠離的距離就越大,二者成正比。因為是應對負面刺激源的反應,所以會在做出遠離動作的同時呈現(xiàn)緊張狀態(tài),包括不松弛的面孔、視線、呼吸,以及身體不會松弛,四肢很有可能保持緊張狀態(tài)或阻隔狀態(tài)。
逃離之后,視線會呈現(xiàn)穩(wěn)定的狀態(tài),但方向不一定。如果向上,是消極逃避策略;向下,是隱忍逃避策略,有進攻的可能性;如果是對視,是頂撞對抗。
總結:看到逃離反應,可以判斷行為人的主觀認知和評估為輕蔑、反感、排斥、惶恐、害怕等。
親近反應
親近反應是表達積極意愿的主要方式,希望獲取更多信息,希望更有效地表達,或者希望有更好的身體互動。對應的意圖可以分別設計臺詞為:“你說什么?”“我也好喜歡他!”“這件事不要讓別人知道”,以及沒有臺詞的親昵動作。
親近反應可以分成試探性的小幅度與低頻率和獲取性的大幅度與高頻率。在不明結果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嘗試性的動作進行干預,比如側耳傾聽;在對結果有確定性判斷后,可以通過劇烈運動表達并獲取結果,比如表達熱情歡迎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