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4 切勿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

中央今年重新提出新基建之后,“新基建投資”迅速爆紅成為最熱門的詞匯。各類行業媒體和投資機構關于新基建的炒作熱情非常高,逐漸呈現新基建的作用被遠遠夸大的趨勢,似乎新基建已成為打破疫情影響、保證經濟增長的唯一良藥。2020 年年初,各省不斷爆出萬億級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就包含新基建的投資,這些投資計劃也被一些機構錯誤解讀為“新版4 萬億刺激計劃”。

不可否認,新基建在2018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之后,已經成為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在投資方面對GDP 的貢獻率也不斷上升。但新基建尚處于發展初期,與近100 萬億元GDP 的總盤子相比,在短時間內還不足以成為整體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基于公開資料和數據,我們需要客觀看待投資和新基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4.1 探討問題的基礎:宏觀經濟和統計學基礎知識

因為新基建涉及經濟增長、投資、基礎設施等宏觀經濟和統計學術語,我們首先需要對這些概念有一個共識。

GDP 是我們每個人都熟悉的一個詞,但它對經濟生活中各類產出有嚴格的區分,是指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最終成果”首先是一個增量的概念,它不是所有營業收入的總和,營業收入中因為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因素創造出來的新增價值部分才能計入GDP 中;其次它是最終值,也就是說中間投入不應該計入。

GDP 有三種計算方法,用支出法計算的話,它包括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政府支出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總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駕馬車”。圖1-8 展示了2000—2018 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 的貢獻率,而資本形成總額又是由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和存貨增加兩部分組成的。

img

圖1-8 2000—2018 年資本形成總額對GDP 的貢獻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其中,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是一定時期內獲得的固定資產減處置的固定資產的價值總額,即固定資產凈增長部分。在每年的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是核心部分,根據國家統計局的定義,基礎設施投資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

我們所說的新基建就屬于基礎設施投資的部分,它通過固定資產投資傳導給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繼而對GDP 增長產生影響。但是,新基建及其固定資產投資并非最終值,它需要剔除處置的固定資產等各種核算后才能成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才能對GDP 增長產生直接貢獻。

圖1-9 中的數據為2008—2018 年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的對比,它們有相似的趨勢和也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可以看出,固定資產投資構成了資本形成總額的主要部分。近年來,資本形成總額對GDP 的貢獻率保持在40%左右,包括基礎設施投資在內的固定資產投資對此貢獻起到重要作用。

img

圖1-9 2008—2018 年資本形成總額與固定資產投資對比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1.4.2 多地幾十萬億投資實在沒有必要驚呼

隨著各省陸續公布2020 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一個數十萬億的投資版圖正在形成。根據21 世紀經濟報道匯總,截至2020 年3 月5 日,全國24 個省市區公布了未來的重點項目投資規劃,總投資額達48.6 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近8 萬億元。這么天量的投資計劃,加上疫情對整體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少人將其解讀為新的經濟刺激計劃,甚至認為是重現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4 萬億”投資的新版本。

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到底是不是新的刺激計劃,能不能構成“新版4萬億”,我們還需要對投資的總量和結構進行分析。由于我們無法獲得過去多年間全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完整數據,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固定資產投資有類似的發展趨勢,我們從圖1-10 所示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數據中可以略見一斑。

img

圖1-10 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從圖1-10 所示數據中可以看出,過去近20 年中,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經歷了倒U 形的發展過程,近年來增速一直下滑,這和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相關。不過,在經濟下行期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會有所增長。根據2019 年國民經濟統計公報,2019 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了5.1%。在2020 年疫情的影響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正增長是大概率事件。

但是,是否構成大規模的刺激計劃,不在于固定資產投資是否增長,而在于是否有超出預期的大幅增長。雖然24 個省市的重點項目投資規劃超過48 萬億元,但我們可以做一個橫向的對比。筆者搜集了十幾個省市2019 年重點項目投資的數據,雖然未能獲取所有省市的歷史投資資料,但已有的數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問題。

先從總量來看,圖1-11 所示是筆者搜集的11 個省級單位2019 年和2020 年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的對比。

img

圖1-11 各省市2019 年與2020 年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對比

(數據來源:各省發展改革委)

從圖1-11 所示11 個省級單位重點項目投資計劃來看,我們并未看到2020年比2019 年有大幅上升,年度總投資額反而下降了。具體來說,11 個省級單位2020 年重點項目計劃投資總額超過34.5 萬億元,相對2019 年下降了1%。其中,5 個省2020 年投資總額高于2019 年,重慶上升幅度最大,超過20%。

從當年投資額來看,圖1-12 所示是筆者搜集的11 個省級單位2019 年和2020 年重點項目本年度計劃投資額的對比,其中包括廣東、江蘇、北京、上海等發達省市。

從圖1-12 所示數據可以看出,2020 年計劃當年完成的投資額略高于2019年。具體來說,11 個省級單位2020 年計劃當年完成投資額比2019 年計劃當年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1.9%。其中3 個省份同比下降,若剔除這3 個省份,則2020 年計劃當年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7.5%,這一數字也并不會顯示出大規模的投資增長。不過,2020 年計劃當年投資完成投資額的增長速度高于總投資額增長速度,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一些基礎建設項目落地的加速。

雖然以上數據僅包含11 個省級單位,但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反映出2020年整體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動向。當然,2020 年的投資計劃是各省近期所發布的,隨著形勢的變化,后期會不會調整還是未知數。但是,僅從現有各省所發布的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數據,就得出大規模經濟刺激出臺,甚至“新版4 萬億”的觀點顯然是非常武斷的。

img

圖1-12 各省市2019 年與2020 年重點項目本年度計劃完成投資額對比

(數據來源:各省市發展改革委)

1.4.3 新基建的作用:到底有多大盤子?

新基建到底包括哪些內容,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定義,比較典型的是央視在一期節目中對新基建涉及領域的分類,包括5G 基站、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共7 大領域。

由于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都屬于物聯網的核心領域,筆者作為物聯網的從業者對這些方面更為關心。筆者一直認為,包括5G、工業互聯網在內的新基建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手段。但是,新基建雖然登上了宏觀調控的舞臺,但在短期內是否能夠快速對經濟增長形成大規模支撐還需仔細分析。在當前環境下,要保持100 萬億元大盤子的經濟總量且仍然持續增長,則所使用工具的盤子也需要足夠大,因此我們首先需要考察一下新基建的盤子。

我們以中國最發達的省份廣東為例,廣東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公布的重點項目計劃投資最高的省份。根據廣東省發布的2020 年重點項目投資列表,表1-1 是梳理出的與新基建相關的項目及可能涉及的金額。

表1-1 廣東省新基建相關項目及金額

img

數據來源:21 世紀經濟報道

從表1-1 所示數據可以看出,與新基建相關的項目涉及金額約為1 萬億元,占廣東省計劃總投資金額近17%,在投資比例上占據一席之地。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涉及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的金額超過90%,而這一領域嚴格上來說其實并未包含在中央多次提出的新基建的范疇中。若剔除這一項,則剩余新基建項目投資金額僅占計劃總投資金額的1.6%。想象一下,僅占1.6%的盤子,雖然其對其他產業的乘數和撬動作用高于其他領域,但根本無法在整體經濟增長中形成力挽狂瀾的作用。

將廣東的數據擴大到全國,雖然目前還沒有新基建投資的統計數據,但可以通過一些其他相關數據來考察。由于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大多都和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根據國泰君安宏觀團隊的跟蹤,全國PPP 項目中不同類別的占比如圖1-13 所示。

img

圖1-13 全國PPP 項目中不同類別的占比

(來源:國泰君安)

目前存量PPP 項目總投資規模大概17.6 萬億元,其中鐵公基(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隧道等)規模最大,投資約7.1 萬億元,占比約40.5%;其次是房地產、土儲相關,占比19.5%左右;再次是醫療衛生項目,占比1.7%。新基建項目僅不足1000 億元,占比只有0.5%。

雖然新基建備受關注,但其投資金額在基礎設施建設總投資中占據比例的提升還需很長時間。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基建目前在整個國民經濟投資盤子中占比還非常小,因此我們沒有必要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1.4.4 新基建迎來首次考驗,“長跑”特征明顯

我們在前文中曾提到,今年將新基建著重提出,不僅在于它在固定資產投資中能夠發揮作用,更在于在這次疫情背景下新型基礎設施對國民經濟作用的初次“大考”的成效。

新基建提出不到2 年的時間,從理論上來研究,它對于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遠遠大于傳統基建,但這只是理論上來講而已,到底最終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的考驗。目前,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基礎設施只是處于部署的初期,對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及創造就業方面還未形成規模化的影響。

而傳統基建則已經歷過歷史的考驗,對使國民經濟短時間內保持增長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這一考驗的歷史時期其實非常長,遠地來說,幾千年前戰國時期,秦國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等基礎設施投資帶來國力興旺;1929—1933 年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羅斯福新政中推出“以工代賑”和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立即起到了經濟復蘇的作用,而在此基礎上,凱恩斯學派成為經濟學的主流學派,而且在后來的幾十年中,占據了各國經濟政策中理論依據的頭把交椅。

知名房地產商曾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房地產就是夜壺,需要的時候拿出來用,不需要的時候就往床底下一踢。話糙理不糙,在過去多年中,房地產在穩增長中的作用確實立竿見影。如今,新基建雖然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未來一定不是“夜壺”,而是不僅僅能夠推動我國經濟穩增長,更是高質量增長的利器,是“里子”和“面子”都具備的宏觀工具。

對于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很多項目,很多限制條件是技術因素,并不是在政策刺激和投資到位的情況下就能快速上馬,而是需要累積的技術研發和科技進步的過程才能承擔起基礎設施的作用。而其他老基建的限制條件主要是政策和資金,當政策和資金到位后,馬上就能啟動并發揮作用。這些固有特征,決定了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這些新基建領域發揮作用是一個“長跑”的過程。

比如,“城市大腦”就是人工智能領域非常典型的基礎設施,假以時日可能成為與供水、供電、通信等一樣的城市基礎設施,但城市大腦的成形需要一段時間。諸如城市大腦一樣的其他科技型基礎設施,在2020 年技術和研發水平沒有達到大規模商用的情況下,新基建的作用也無從發揮。

實際上,5G 也是正好趕上了這一重大機遇期,承擔起了新基建的重任。在2019 年,5G 不論是標準、技術、產業鏈、牌照等各方面都準備就緒,才有在2020 年成為新基建的機會。試想一下,若全球5G 標準制定推遲2 年,那么5G 元年可能要推遲到2021 年之后,在2020 年這個非常時期,如果技術、產品、產業鏈還不成熟,那么5G 也不可能成為投資重點。正如本書開頭所述,其實移動通信已經不止一次這么“幸運”了,當年的3G 牌照發放和建設期也與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重疊,從而使3G 投資成為經濟穩增長的一個重點。

2020 年基礎建設投資已經開啟,國民經濟增長涉及面非常廣,依賴的是各行各業共同的努力。5G、物聯網等新基建業態作為一個新事物,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對國民經濟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能夠形成支撐,但是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工具,其發揮作用應該是一個“長跑”的過程,我們確實沒有必要夸大甚至神化新基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盐池县| 南涧| 东光县| 定日县| 鹤峰县| 浦江县| 扎鲁特旗| 班玛县| 塔河县| 福贡县| 宁化县| 阿克苏市| 南岸区| 介休市| 资溪县| 台前县| 云安县| 格尔木市| 铜山县| 荥经县| 房山区| 昌江| 原阳县| 靖西县| 尼木县| 潞西市| 裕民县| 乳源| 伊春市| 都昌县| 紫云| 五寨县| 杭锦旗| 海兴县| 屏东县| 旺苍县| 三亚市| 荆州市| 郯城县|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