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半坡先民開始半穴居
- 山水相依
- 袁鳳東編著
- 2668字
- 2021-05-31 09:41:45
到了新石器時代,在黃河中下游一帶,所有部落已經開始進入半穴居時代。在陜西西安的半坡遺址中,就發現了半穴居的住宅。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原始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史前文化,為后世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半坡遺址即是其中之一。
白鹿原 是一個歷史地名,許多歷史典籍對其均有記載,其位置大致在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方向,灞河和浐河之間。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是古代金、元、羌等少數民族雜居及其與漢文化融匯之所。白鹿原上有漢文帝灞陵、薄太后墓、竇太后冢。在西安建都的歷代王朝,也都以白鹿原為皇家郊游狩獵的御園。
半坡遺址位于西安市的東部,渭水支流浐河河床的上層河階,背對關中平原上的白鹿原,正面向著浐河,附近草木興盛,河里的魚蝦與陸上小動物不可勝數,儼然是一處世外桃源。后經考古發現,河階上建有數千座半穴居的茅草屋,屋頂或圓形或三角形,人們就住在這種半穴居的土坑內。
半坡遺址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制陶區3部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發現豐富的遺跡,出土了大量的遺物。
半坡人的房子有圓形、方形和長方形,有的是半地穴式建筑,有的是地面建筑。每座房子在門道和居室之間都有泥土堆砌的門坎,房子中心有圓形或瓢形灶坑,周圍有1個至6個不等的柱洞。居住面和墻壁都用草拌泥涂抹,并經火烤以使堅固和防潮。
圓形房子直徑一般在4米至6米,墻壁是用密集的小柱上編籬笆并涂以草拌泥做成。方形或長方形房子面積小的12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中型的30平方米至40平方米,最大的復原面積達160平方米。儲藏東西的窯穴分布于各房子之間,形狀多為口小底大圓袋狀。家畜飼養圈欄兩個均作長方形。
一明兩暗 指正房3間,每間由隔扇隔開,從而形成了“一明兩暗”。明間又稱為“堂屋”,是家長會見重要客人和在節日里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兩暗”一般是一間做書房,一間做臥室。是我國傳統的建筑形制,其特點是方便生活,保障安全。
這些房屋均采用木骨涂泥的構筑方法,其建筑風格:門前有雨棚,恰似“堂”的雛形,再向屋內發展,形成了后進的“明間”;隔墻左右形成兩個“次間”,正是傳統的“一明兩暗”的形式,如若橫向觀察,又將隔室與室內分為前后兩部分,形成“前堂后室”的格局。
半坡遺址部落的中心,是一座約160平方米的大房子,進門后,前面是活動空間,后面則分為3個小間。前面的空間是供氏族成員聚會、議事的場所;后面3個小間,是氏族公社最受尊重的老祖母或氏族首領的住所。同時,也是老人和兒童的“集體宿舍”。
半坡晚期方形房屋,是從早期“半地穴式”發展而來。這種房屋完全用椽、木板和黏土混合建筑而成。整個房子用12根木樁支撐,木柱排列3行,每行4根,形成規整的柱網,初具“間”的雛形,它是我國以間架木為單位的“墻倒屋不塌”的古典木構框架式建筑。
灰陶 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兩大類,前者用作飲器,食器、盛貯器和其他用器,后者用作炊器和部分飲器。在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灰陶,特別是用于蒸煮器皿,多為夾砂灰陶。
半坡遺址出土的生產工具分別用石、骨、角、蚌、陶制成,種類有斧、鏟、錛、刀、石磨盤和磨棒、箭頭、魚鉤、魚叉等。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紅色陶為主,還有紅褐陶及少量灰陶,陶質有夾砂、泥質和細泥3種。陶器器形以夾砂陶罐、泥質或細泥陶缽、盆和小口雙耳尖底瓶為主組成一套日常生活用具。
陶器表面多飾以繩紋、錐刺紋、弦紋、指甲紋和附加堆紋等,在細泥陶器上多飾以黑色彩畫,圖案主要有人面魚、鹿、寬帶、三角以及植物紋飾,有的還把人面和魚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生動而富有特色的人面魚紋。在缽口沿的寬帶紋上發現有22種刻畫符號,這可能是我國古代文字的淵源之一。在許多陶器的底部發現有布紋席紋和其他編織印紋。
另外,還有精美多樣的裝飾品,芥菜或白菜的炭化種子,粟的遺跡,人工飼養的豬、狗骨骼,以及各種動物骨骼、魚骨和果食等。
半坡這種隨農業經濟興起的河階住地,不僅出現于半坡村所在的浐河與灞水兩岸的河階地,該地域附近隨處可見類似遺址的分布,據考古統計,已發現數十處之多。可見這種“河階寶地”是多么受歡迎。
河階臺地不僅建立起燦爛的半坡文化,也是許多著名遺址的發源地,像河北省武安縣的磁山遺址。
磁山遺址位于武安磁山村東南的臺地上,四周山巒起伏,河流環繞,西依太行山余脈煤油監鼓山,北靠磁山,南臨洺河。
磁山遺址文化層厚1米至2米,不少窖穴深達6米至7米。出土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動物骨骼及植物果實,約6000余種。
在遺址發現了兩座房基址,為橢圓形和圓形。半地穴,深約1.2米,長3米,寬2米。前有一坡道或臺階。房內堆積很多,蘆葦壓印的燒土地當是房子墻壁或屋頂的遺存。
窖穴有長方形、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等幾種,以長方形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塊大礪石,周圍散布很多石塊、石片、殘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當時石器加工場所。有的底部發現在石磨盤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糧食窖穴形狀多長方形,深度在3米至6米之間,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積,厚度一般在0.5米至2.5米之間。
陶器多手制,火候低,陶質粗糙,造型簡單,器形不規整,器壁較厚,以夾砂陶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細砂和云母。顏色有紅、褐和灰褐3種。器表多素面,紋飾以淺細繩紋較多,還有編織紋、附加堆紋、剔刺紋等。泥質紅陶胎厚,火候低,光潔度差。器形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缽、小口長頸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豆等,以支架、盂最有代表性。另外還發現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
石器有斧、鏟、錛、鑿、鐮、磨盤、磨棒等。以斧的數量最多,有通體磨光,也有局部磨光,器形一般都較小。
出土骨器數量較多,有鏟、針、笄、鏃、魚鏢、梭、錐、匕、飾等。蚌器有鏟和裝飾品。
遺址出土的動物骨骼包括獸類、鳥類、龜鱉類、魚類、蚌類5類、23種。家畜家禽有犬、豬和雞。半坡遺址和磁山遺址所反映的為求適應環境,進而與環境共同繁榮所總結出的居住經驗。
閱讀鏈接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是當時比較先進的一種汲水工具。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廟底溝、西王村類型的遺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
尖底瓶的巧妙之處在于運用了重心原理,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這也許是重心原理在世界上最古老的應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