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先民利用穴居方式解決了狂風和洪水對生存的威脅,而南方的先民們,同樣常常遭受狂風和洪水侵襲。在惡劣自然環境的逼迫下,他們也開始考慮自己居住的安全了。
在南方有一個部落,其中有一個人受到鳥雀在樹上搭窩的啟發,就指導人們用樹枝和藤條在高大樹干上建造房屋。房屋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既擋風避雨,又可防止洪水沖淹,還可防止禽獸攻擊,人們從此不再過那種擔驚受怕的日子了。
人們非常感激這位發明巢居的人,便推選他當了部落首領,并尊稱他為“有巢氏”。據說這是人類第一次將“氏”用在人身上,用以表示尊敬。據我國古代神話歷史集大成之作《路史》記載:
《路史》南宋史學家羅泌編撰的雜史,共47卷,記述了上古以來有關歷史、地理、風俗、氏族等方面的傳說和史事,取材繁博龐雜,是神話歷史集大成之作。該書采用道家等遺書說法,文章華麗而富于考證,言之成理。
昔載上世,人固多難,有圣人者,教之巢居,冬則營窟,夏則居巢。未有火化,搏獸而食,鑿井而飲。檜秸以為蓐,以辟其難。而人說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有巢氏被推選為部落首領后,他為大家辦了許多好事,名聲很快傳遍了各地。各部落的人都認為他德高望重,就一致推選他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尊稱他為“巢皇”。
傳說有巢氏執政后,他便與手下人一起到處尋找建都的地方,他選擇都城的標準就是要避風避水,但又不能遠離水源,這樣才適宜人居住和生存。
后來,有巢氏來到了晉西的通天山,他發現通天山東倚呂梁山,西瀕黃河水,從四緣到境內,山環水抱,川錯垣間,溝壑縱橫,梁峁起伏,真是一塊好地方。
通天山地形東高西低,其圖形像似一個摩崖石刻的“人”字。西面是自天際滾滾而來的黃河水,從“人”字一撇的外沿擦岸盤紆而過,意象蒼古,顯示著歷史的曲折與遙遠。東邊蒼茫疊翠的通天山,恰由“人”字一捺的鋒刃處蓄勢努起,匯聚著山川的靈氣與魅力。
有巢氏就選擇了通天山作為都城。傳說他最初遷都于此地時,便命人在山上挖了一個洞,他就居住在山洞里處理政事。所以,后人便把通天山看作是有巢氏的都城了。
通天山后來歷經演變,在夏代時是西北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在商代時是諸侯沚國的都城,在春秋時稱為“屈邑”,在西漢時名叫“土軍”,在北魏時設置為冷西郡。
到了隋初的時候,隋文帝楊堅有一次視察到了通天山,見山體自下而上“石疊如樓”,不禁連聲贊嘆,于是把通天山改為“石樓山”,后來就一直沿用了這個名稱。
石樓山區域是一塊寶地,這里創造了隸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不朽文明。在我國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殷商時期,石樓是方國之一。后來,史學界公認的“石樓類型的殷商青銅器”,就是這一時期石樓古老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
石樓是有巢氏的誕生地,山川形勝,鐘靈毓秀。這里有神奇的物產,其甘泉聞名遐邇,晉馬龍駒駿健一時,貢品紅棗名揚華夏。著名的“黃河奇灣”是萬里黃河九十九道彎中最美最圓的灣,融雄奇婉約于一體,是難得的天然美景。
隨著巢湖流域和縣猿人遺址、銀山智人遺址和凌家灘遺址相繼發現,結合古籍記載研究,有巢氏被認為是安徽巢湖人,生活在距今約5500年至5300年的新石器時代。
有巢氏又叫“大巢氏”,簡稱“有巢”,“巢”,相傳年號“巢皇”。在北京平谷“中華百帝宮”里,“有巢氏”作為率領原始人走出洞穴,構木為巢的“中華第一人文圣祖”,被列為五氏之首。
有巢氏使人類從原始的山洞居住發展到建造房屋,代表著當時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構木為巢的功德,是進步的一個標志,表明先民堅持生存斗爭的文明歷史進程。
閱讀鏈接
傳說有巢氏出生在湖南九嶷山以南的蒼梧,他曾經游歷仙山,得到了仙人的指點,便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因受到鳥類在樹上筑巢的啟發,最先發明了“巢居”。
漢代著名辭賦家揚雄的《荊州箴》曾有“南巢茫茫,包荊與楚”之句,這里的“南巢”是指荊楚之地。說是夏代末年,這里生活著一個叫南巢氏的部落,是夏的同盟部族,夏桀被商湯打敗后曾來此避難。后來,南巢逐漸成為荊楚之地巢居民族的通稱,有人認為,有巢氏可能正是來自于荊楚之地眾多的巢居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