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能做到心想事成:催眠的藝術
- (德)揚·貝克爾
- 534字
- 2020-12-04 17:26:58
催眠和自我催眠的核心:打開心門
讓我們從“催眠”轉到“自我催眠”,這兩者之間的差異也許并非像你想象的那么大。法國藥劑師埃米爾·庫埃被視為“自我暗示”和“自我催眠”之父。“我每天都在各方面變得越來越好”就是他給出的著名的自我暗示建議。庫埃也是最早發現安慰劑效應的人之一。他驚訝地發現:當他在藥店里特別夸贊過某種藥物時,他的顧客用過后就恢復得很快;如果他沒這么做,病人恢復得就很慢。
安慰劑效應通常是在外部權威的參與下才能發生的,例如本例中作為藥劑師的庫埃。通常醫生或治療師也有這樣的權威,甚至身邊的姐妹妯娌,如果我們認為她對健康問題比較了解,也能成為權威。這個主觀上被認為是權威的人,通過她的建議和自信的行為,加強了病人對藥物療效的信心。這種信心對于迅速康復至關重要,即使病人吃的是一種沒有化學可測量效果的假藥。可以說,病人是通過相信藥物本身的作用來治愈自己——稍后我會解釋這一點。在這一點上重要的是,安慰劑效應是外部催眠和自我催眠相結合的結果,外部催眠的暗示來自外部,即專業權威。服用藥物的人最終必須讓自己相信“如果你吃了這個藥,你很快就會好起來”這一暗示,而且還要讓它進入自己的潛意識中。這絕不是簡單的遙控操作。如果庫埃的顧客對藥劑師很不信任,那么安慰劑效應也很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