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著的孩子背后
1919年,魯迅寫過《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91年后的今天,作家陳祖芬又寫了一篇文章——《浩良:我們現在怎樣做孩子》。在這篇文章里,作家寫了北京一位中學生張浩良成長的故事。
張浩良的成長是閃光的。2009年5月他參加北京青春教育科技中心舉辦的露雪隊科學探索,獲冠軍。2010年2月他代表北京參加美國斯坦福大學數學競賽。2009年,還曾獲得北京景山學校八年級“感動”主題征文比賽一等獎和北京東城區第十二屆學生藝術節鋼琴初中組二等獎。他還獲得過奉獻之星獎、熱愛勞動之星獎、社會實踐優秀個人獎。
讓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些閃光背后,這個孩子的經歷。
浩良三歲的時候,看到爸爸那么喜歡喝啤酒,便認為啤酒一定很好喝。他問媽媽,啤酒是什么,媽媽不想讓他喝啤酒,就說這是尿。浩良聽了卻很高興:尿,我自己就有。他偷偷在房里撒了一瓶“啤酒”??墒沁€沒等他喝下去,就被媽媽發現并制止了。對著大哭抗議的孩子,媽媽并沒有嚴厲地呵斥,而是給了孩子一根冰棍。這可能就是浩良的第一次異想天開。
浩良從小就愿意和小伙伴分享自己的玩具。他可以把自己的四輪自行車和小朋友的小模型車、小玩具人、紙片換著玩。媽媽在旁邊看著,也并不曾呵斥和制止他。
浩良一年級時學騎兩輪自行車。啪!他突然摔倒在地上。爸爸只把車扶起來,叫他“上去”,一次又一次。他也曾埋怨:“為什么不扶我?”不過,他終于學會了騎車,也學會了堅強。
一個秋天的晚上,九點半,浩良下了晚自習才發現外面風雨大作。又黑,又冷,卻又打不著車。一位下了班的女出租車司機把他送到樓門口。叮囑他:“下次記得多穿點?!笨梢韵胂?,當時他的心有多溫暖。
另一次下晚自習時,爸爸開車來接他??墒巧宪嚥痪茫职值氖謾C響了,對方說:“有個急診?!卑职质轻t生,便只好在路上為孩子攔了一輛出租車,把自己的衣服披在孩子身上,趕去手術室。浩良知道,這是爸爸的崗位、爸爸的責任。
浩良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媽媽就帶他去看過清華大學,看到那兩萬多平方米的圖書館,告訴他那里培養過多少科學巨匠、文學泰斗和治國精英,讓他早就有了向往。
浩良有機會讀過許多課外書。從《學會異想天開》中他看到許多發明家和革命者的故事。從《對兄弟的忠誠》中他感受到了忠誠的分量。從《魯濱孫漂流記》中他懂得了要從絕望中尋找希望。
夏天,家里的紗窗破了,小浩良咬牙自己動手換紗窗。國慶六十周年,浩良參加了天安門城樓對面的翻牌活動。幾個月的操練,就是為了“祖國生日快樂”!
魯迅希望孩子們都能“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這仍然是今天的父親、母親和億萬成年人的希望,也希望孩子們作出自己的努力。
感謝陳祖芬同志讓我們看到了孩子成長閃光的背后。
(載《特別文摘》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