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日記
日記,一般都是一個人的私用物品,自己寫,自己看。
最近,我卻有機會看到一本兩個人的日記。一對父女,你寫一頁,我寫一頁,兩個人寫,兩個人看,堅持了九年,讀來感人至深。
日記的作者程敏同志在日記中傾注了對女兒深深的愛,他對女兒的教育引導(dǎo)采用了許多正確而有效的方法。女兒也用她的成長給父親以令人欣慰的回報。但是最引起我注意的還是他們的實踐,他們找到了一種在當(dāng)前生活節(jié)奏日益緊湊的情況下持續(xù)保持兩代人之間溝通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已經(jīng)日益為許多家長重視。生了孩子,又期望孩子將來能過得好,就要擔(dān)起家庭教育的責(zé)任。這是一項無可推諉的重任,也是無法取代的重任。無論學(xué)校教育、社會教育,都代替不了父母的教育。
但是,現(xiàn)在許多父母又實在是太忙。當(dāng)然不是說忙得一小時、半小時、十分鐘的時間都沒有。時間是擠出來的,擠一擠,再擠一擠,總會找到一些時間。問題是父母擠出來的這點時間和孩子可能接受教育的時間很難產(chǎn)生交集。父親回家,孩子已經(jīng)睡覺;孩子上學(xué),父親可能還沒起床。這就是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程敏同志留小紙條,把要說的話寫在小紙條上。紙條積累多了,女兒覺得保存起來不方便,于是建議爸爸改用日記本交流。
有了這個方法,兩個人又天天堅持,日積月累,好處就越來越明顯了。
首先是及時性。及時鼓勵,好的苗頭容易成長;及時提醒,問題不容易積累。
其次是持續(xù)性。反復(fù)的良性刺激更容易鞏固。
再次是文字的交流,利于冷靜思考,也利于留有余地,更容易被接受。
更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是雙向的。女兒也知道了父親的工作、生活情況,父親的苦惱,父親的經(jīng)驗教訓(xùn)。許多問題雙方可以在日記中討論、辯論。這種平等和民主更有利于家庭和諧氛圍的形成,也有利于女兒責(zé)任感的形成。
不可能要求父親或者女兒在日記中寫的每一句話都是正確的,也不可能要求家長的每一個教育方法都達到最佳。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重要的是要有綿綿不斷的愛,有持續(xù)向前的共同探索,這個家庭就一定能夠持續(xù)不斷地前進?,F(xiàn)在在這個家庭中,父親是大朋友,媽媽是中朋友,女兒是小朋友,三個好朋友,互相的溝通沒有困難,這樣的家庭怎么會不快樂呢?
(載《特別文摘》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