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遼陽紀行

  • 風景別處
  • 江洋
  • 5437字
  • 2020-12-09 17:06:30

沒用導航儀。

“黨”把握著方向盤,在遼陽北下高速,進城后拐到了火車站廣場,見到一位值勤的交警,“黨”開始問路:“警察叔叔,去博物館怎么走?”

警察“叔叔”不過二十五六歲,他細心地告訴“黨”:“從這里往東走,過兩個紅綠燈,再向南拐,第二個路口時,你們再問一下。”

按照“叔叔”的指引,“黨”繼續開車前行。

可又擔心對紅綠燈的理解發生偏差,于是走了一段,又開始問路,這次是一位年齡不大的小學生,是我搖下車窗問的:“小朋友,你知道博物館怎么走嗎?”

小朋友同樣清晰地告訴我們:“向前走,見到紅綠燈右轉,到第二個路口左轉就到了!”

“黨”再走。右轉了之后,對哪個路口該左轉又產生了懷疑,于是再問,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大爺,去博物館從哪里拐呀?”

老人很熟練地告訴我們:“往前走第二個路口,三道街那里左拐就看見了!”

“黨”激動地說:謝謝!謝謝好心和認真的遼陽人!

有文化的遼陽人哪,你們都知道遼陽的博物館哪?沈陽人未必都知道“遼博”呢!

“黨”叫黨存青,我們的秘書長,熱心的文化人。

按時到達博物館。遼陽的朋友在門前熱情地接待我們,隨后開始參觀。

進門才知道,原來遼陽的古名叫襄平,不知與杜甫詩中的“便下襄陽向洛陽”有什么關系?“襄”字古時可當“升高”和“除去”講,襄陽是在襄水的北面,該是取前面的意思,而襄平則大概是取“除去”的意思,《詩經》上有“墻有茨(蒺藜),不可襄也”,古人定名襄平該是求一方的安寧吧!腦子里不懂,不敢亂問,人家把我們當成文化人,我就只好裝著明白,認真聽著解說員的講解。

解說員素質不錯,年輕的女孩兒,大個兒,身體苗條像模特,面容姣好,堪比演員,干這個行當,該是收入不菲,不然怎能留住這樣的人才?可見政府投入的力度。不像我原先走過的一些落后地區的博物館、紀念館,講解員待在家里,就是鄰近的大嫂大媽,遇有人來,懶洋洋地給你開門,然后漫不經心地回答你幾個問題,像是你欠了她的,或者她沒欠你的。

這里不然,這里的講解員認真,解說口齒到位,背得熟練,盡管你稍微提出一點兒假裝明白的問題,她就可能答不上來,能理解的是她們只對解說詞背得爛熟。這就足矣。

有幾個像我們這樣不懂裝懂還亂問的?

聽了一知半解,知道現在遼陽正努力打造“東北第一城”的文化品牌,這個口氣好大,口氣大的理由是底氣足,而這底氣往往是祖宗給的,實際上跟你這輩兒沒啥關系。

你的“關系”是怎樣把它“傳承”和“弘揚”。

從博物館上看,遼陽“傳承”和“弘揚”得不錯,博物館建造得挺宏偉,用的材質也好,上等磚石,施工細致,地面锃亮,陳設夠檔次,據說好多是清華設計的,那該花了大價錢。我已經在國內好幾處展館、博物館、景區聽說和看到,都是以清華設計的為榮,好像出自貝聿銘之手一樣。但我也聽說,社會上對清華的產業化辦學是頗有微詞的,他們在國內捭闔馳騁,在國外卻上不了臺面,很少聽說他們在國外的什么設計中有所建樹,也許只是家里的佛吧!

可無論怎樣,遼陽政府還是肯投入的,心是好的,效果也好。一個地級城市,經濟并不算富裕,拿出這么多銀子,請了這么高水準的團隊,用了這么養眼的解說員,足以體現出對文化和歷史的重視。

也因為這是門面。文化的門面。

即使你看不太懂,也會被這華美的包裝所震住。況且,遼陽確實是一座有歷史、有故事、有傳奇、有內涵的文化名城呢!

遼陽是戰國時建城的。距今已經2300多年,大將秦開拓土辟疆,在沈陽的五里河也有他的塑像,他的后人不知在哪里,也許應該來沈陽申報榮譽市民,或者申請沈陽戶口吧。其實他們應該在遼陽申報,因為在這里他們是最有資格的。

遼陽人很感自豪的一句話是:先有遼陽后有沈陽。意思是說你沈陽是在遼陽的基礎上發展的。

是的,歷史是這樣編排的,可那是先人的事。該自豪的應該是現在,用現在來說話,才理直,才氣壯。

遼陽有太子島。當年委派荊軻刺秦的就是這位燕國太子。他后來遭到追殺曾經逃到這里,隱匿起來,留下一段千古傳奇。遼陽人以此為驕傲,說遼陽乃風水寶地,救過蓋世英雄。

遼陽還有努爾哈赤。他從新賓起家,打了一圈,平了周邊部落,稱雄一方,把家里的祖墳遷了過來,修建了都城,本打算在這里安營扎寨了,可正當大功即將告成時,這個大汗不知聽了哪個高人的點撥,忽然決定搬家,搬到太子河北岸、渾河北岸,盡管手下多有不解,紛紛勸阻,可大汗終究是大汗,他毅然決然地舉朝搬遷,建都盛京,還把祖墳遷回了新賓老家。

也許正是借了這里的地氣,成就了大清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一統江山。

遼陽人說,大清的地力從此而生。

還有曹雪芹。雖然他并未來過這里,但他的祖上前三輩子卻在這里住過,那么他祖先的居所也就成了曹雪芹的祖居,曹雪芹能夠寫出不朽巨著《紅樓夢》,當然也是借著遼陽的地力了。

還有王爾烈。清朝的大學士,譽滿清廷,單是博物館收藏的那個百壽圖就足以讓人敬而生畏,那壽字既有名人簽名的,更有無人簽名的,給人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想多神秘高深就會有多神秘高深……

近代有名人李兆麟。著名的抗聯將領,他的故居差點被拆遷,幸有后人去找政府,才免于一劫。倘若后人不在,或者后人不力,也許早就墊在高樓腳下當地基了。

當代有雷鋒、郭明義。盡管他們都在遼陽工作和生活過,可“戶口”卻被相鄰的鞍山注冊了,遼陽晚了一步,只有一個借力的份,不過,仍可證明遼陽的地力何等了得?

遼陽的文化深厚,遼陽的名人多多,遼陽被稱為文化古城、歷史古城,當之無愧,無愧!

出了博物館,又去看近在咫尺的民俗館,同樣精細,同樣豐滿。

然后去東京城。

東京城是當年努爾哈赤建造的,原先是要在這里安家的,就是正要搬家的那個,就是要搬進去而沒有進去的那個。

現在我們來了。

走著走著,沒有了車走的路,穿過一條碎石滿地的巷子,周圍是破舊的民居。

來到東京城城墻前,我們大失所望。原來的城墻只有八分之一還在。城門是兩扇破舊的鐵皮門,鉆進去,在城的周圍轉了一圈,有一位老者,自稱是志愿守護人,帶老伴在城門口搭了房子,在城墻根種了苞米、蔬菜,他說是為游客講解的,也是義務看護城樓的。

我們沒有多問,只是匆匆轉了一圈,登上城樓,向城“內”望去,里面是百姓住戶,一排排小平房,房的周圍扎著柵欄,種著菜園。

護城老人說,過去的四面城墻、八道城門,現今只剩下這一座城門、半面城墻了,周圍的老百姓知道政府要搞開發,都“獅子開口”要高價,嚇得沒有人敢來研究,于是只好這樣撂荒著。城墻沒人維護,城樓沒人管理,游客至此都很失望。

東京城,昔日的風光已經不再。面對這些殘垣斷壁,我們無語。只能默默地將它們攝入鏡頭,擔心有一天這些也會成為記憶。

這樣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沒人管理,門前沒有道路,不知市里的官員是否來過,他們已經習慣車馬,到了這里會感觸更深,只可惜顛了幾顛,馬上就忘了。

其實出東京城不遠,就是全市正在傾力打造的河東區,寬闊的馬路已經鋪就,遠處的高樓已經建起,只是聽說上風頭有化工廠的味道熏人,房子賣得不好。

陪我的朋友說,有那錢,還不如好好修修東京城。

轉過身,又去看了東京陵。

這里主要是有兩座墳塋,一座是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的,另一座是舒爾哈赤的,他是努爾哈赤同父異母的兄弟。還有另外三座墓穴沒有看到,是努爾哈赤胞弟穆爾哈赤、堂弟祜爾哈赤和侄兒大爾蓋三位親人的。不知為什么,努爾哈赤狠心把他們遠遠丟在這里,也許是他生前就對褚英看不上眼,先立了太子,又給廢掉,最后還監禁起來直至處死。將他留在這里,再留下幾個為他做伴。

我對古墓沒有研究,遠遠看了一下,感覺風水不錯,樹茂草豐。可是回來才從報紙上知道,那里盜墓成風,在東京陵的周圍已有盜墓者挖出百余大坑,既有附近的居民,也有專業的盜墓者,甚至一干就是一整天,并且使用的都是專用金屬探測儀、“洛陽鏟”、工兵鍬。令人十分氣憤的是,這種違法行為竟無人過問,盜墓者大可不像先前的軍閥孫傳芳那樣還要躲躲藏藏,他們可以在光天化日之下從容“考古”,而文物監管部門的答復更是匪夷所思,他們稱“不歸他們管”,或者干脆說“抓不過來”。

歸誰管?怎么抓不過來?這還是不是法治社會?還是不是共產黨的天下?

建了三百九十年的東京陵,你能挺住嗎?!

遼陽之所以敢稱自己是“東北第一古城”,是因為有這個燕州古城。遠遠看去只是一座山包,山頂有一堆石頭壘起的“敖包”一般的石堆。

同行之人已覺疲乏,兩位女士聽說有蛇也不敢前行,唯我一心想看上面的風景,遂獨自攀登。坡并不陡峭,一路花草,有清風相伴,白云導引,心中好不暢快。

一路上是碎石山路,蜿蜒著,是水流沖刷的痕跡,我順勢而上,不多時到了山頂。

據說這是原高句麗人的山城,他們平時住在下面的村子里,有了戰事就登山作戰,可抵不住當年唐太宗的鐵蹄,最后毀于漢人之手。唐太宗在這里建起了東北的第一個政府,賜名為“襄平”,從此,這里成為東北第一個重鎮。

古人是講究風水的,選城設鎮當然要風水俱佳。我登上山城的最高處,四面環視,果然是前有太子河潺潺流過,后有丘陵綿延相依,草木花香,云低風輕,群山環抱,綠野蒼蒼。可惜的是,遠處的蒼翠中卻有片片礦坑扎眼,猶如俏臉上長出的白癜風,又似玉龍身上的塊塊疤痕。

當初這里肯定是美不勝收的景色,不然高句麗人怎會在此選城設堡?可是現在的景色肯定不比當年,是山老了嗎,還是草木已衰?

都不是。

山還是那樣孜孜不倦,草木還是那樣生生不息,是那些流血的傷口讓它們瘡痍滿目。

下山時,看到周圍村子的居民家家都用古城的石磚砌筑圍墻。任何好的物品、精美的個體,到了一個無序的環境、一個野蠻的組合之中,都會隨之成為廢物。

回頭看那古城,被遼陽人引以為豪的東北第一古城,只剩一片瓦礫,像一位被洗劫后在那里痛哭的滄桑老人。

沒想到遼陽的市內會有這么大的煙塵!

中午到了一個鎮政府所在地,在那里的食堂吃飯。

車一停下來,就聽鎮上的書記講,剛剛“驅”走了滿院子的老百姓,他們是來上訪的,抗議粉塵污染。

我們在路上也注意到,老百姓的住房不錯,有的是剛剛建好的二層小樓,可臨近公路的房屋、樹木、鮮花,統統都在粉塵之中,樹葉似撒上一層白粉,路面似鋪上一層秋霜。因為不遠處就是礦區,運送礦石的“大貨”接連不斷,卷起的煙塵令人看不清前面的道路。

我對老百姓寄予了無限的同情。無論誰長年在這里生活,都會對這粉塵忍無可忍。做官的,有錢的,可以換一個地方,老百姓呢,他們祖祖輩輩在這里生存,辛辛苦苦蓋起了房子,可天天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老人、兒女、后代……讓人怎么辦?

書記先走了,去陪上面來幫助“維穩”的干部。

我問陪同的鎮長,打算怎么解決呢?

鎮長也是一臉無奈:我們有什么辦法,項目是市里定的,我們還得“維穩”,不能讓他們去上面告,哄唄!

遼陽在建設。

朋友告訴我,遼陽這些年努力在搞房地產開發,不僅老城區的房子扒掉了不少,還向周圍擴展了不少新城區。“可是房子賣得不怎么好,環境差點兒,沒人愿意來。”

“有錢的,都去了沈陽、鞍山買房子。”像前面提到的河東新城,市里的重點開發項目,街道寬寬的,樓宇高高的,卻少了人氣兒——因為上風口有化工廠的味兒。

我想起了秦開的后代,他們也許不會到這里申報戶口了。

而遼陽的礦卻是出了名的,全省甚至全國都有來遼陽“干礦”的,礦主們大都發了橫財,他們把綠水青山掏得千瘡百孔,然后轉手一賣,夾著票子走人,留下的是大自然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失去的是永遠無法再生的資源。

想起前些天去臺灣時的一段對話。臺灣的朋友講,我們的經濟遠不及大陸,可我們有一半的資源沒有開發,整個臺東始終保持著原生態,而你們大陸的經濟發展大多是靠開發資源得來的,你們哪個城市不蓋房子?哪個地區不搞礦山?

遼陽在蓋房子,遼陽在搞礦山,遼陽的經濟卻在去年落到了全省倒數第三名!

自然規律的報復還在后面,而文化的流失更加令人痛心。遼陽以古城而自豪,而“古”的部分卻支離破碎,博物館、民俗館的建立似乎能夠挽回一些面子,但那充其量是“再版”工程;市內的白塔公園舞者眾多、廣佑寺的香火也一直未斷,但那更多體現了娛樂和商業的氣氛,真正原始的燕州古城、東京陵、東京城卻在無人問津的風雨飄搖中呻吟。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真正內涵,也是城市發展的真正動力。文化資源是唯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能無限再生的綠色資源,遼陽人守在這塊風水寶地上,何樂而不為呢?

拋卻自身獨有的優勢,簡單復制別人“短平快”的致富路子,又不考慮環境保護、資源破壞、歷史傳承,把好端端的文化之城建成廢都一般,讓人情何以堪?

我順便問了一下,沈陽周邊的城市都用“024”(沈陽電話區號)了,怎么沒有遼陽呢?旁邊的人說,可能領導的心思沒在這上吧。

行走之間,我隨時把感慨與同行者交流。回來后,愛好詩詞的遼陽友人給我發來一首新作,是為共鳴:

作家游古跡,舉步踏殘垣。

坎坷揚灰路,瘡痍采礦山。

可惜多故事,未用好資源。

期待如君意,名城大改觀。

友人是官員,雖然說的不算,但我感念他的良知。

2014年5月28日至6月1日于沈陽

路人丁:

遼陽,自稱“東北第一古城”,完全有資格,因為它有2300多年的歷史,有古老的燕州城,有東京城,有東京陵,還有那么多的名人壯舉。可是僅僅是有資格而已,看——燕州古城“只剩一片瓦礫,像一位被洗劫后在那里痛哭的滄桑老人”。東京城“撂荒著。城墻沒人維護,城樓沒人管理”。東京陵被“洛陽鏟”“工兵鍬”挖掘得滿目瘡痍而無人過問。那些有權“謀之”的“肉食者”們卻在忙著蓋商品房、開礦山、“維穩”……即使是投資文化事業,也只是裝點門面而已。作者借遼陽之行提出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地方政府應如何對文化古跡實行有效的保護,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或者對破壞現象視而不見放任不管。文章史料翔實、敘事流暢,如果最后部分議論減少一些,給讀者留下思考空間會更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州市| 雅江县| 五指山市| 宿州市| 建水县| 石屏县| 家居| 正宁县| 洪泽县| 兴城市| 通许县| 邹平县| 霍林郭勒市| 舒城县| 繁峙县| 醴陵市| 互助| 大竹县| 阿勒泰市| 清镇市| 青海省| 沁阳市| 乡城县| 兰溪市| 长顺县| 故城县| 厦门市| 东宁县| 将乐县| 深水埗区| 右玉县| 泽库县| 紫云| 高陵县| 阿拉尔市| 称多县| 平原县| 孟连| 永宁县| 厦门市|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