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政治學與政治發展(2018)
- 楊海蛟 楊弘
- 10420字
- 2021-01-06 19:08:53
三 人大監督制度理論與實踐研究的新進展
2018年,人大常委會機關的許多實務工作者、科研院所的專家、高校的學者,就人大在行使監督權過程中所面臨的一些新問題和新挑戰,通過提出經驗總結、發表學術論文的形式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和討論,有力地促進了人大監督工作的開展。
(一)關于黨的領導與人大監督工作
如何處理好監督與支持的關系,始終是人大監督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汪鐵民認為,黨對人大監督工作實行領導,這是由黨的執政地位所決定的,是由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勢所決定的,是由人大監督的政治定位和法律定位所決定的,這也是做好人大監督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證。堅持黨對人大監督工作的領導,有利于處理好監督與支持的關系。就法律屬性而言,人大監督是一種制約。人大監督的終極目標是通過必要的支持,與“一府一委兩院”形成良性互動,從而建立一種和諧穩固的權力運行機制,確保國家機關按照人民的意志行事。寓支持于監督之中,并把它作為人大監督的內在價值追求,這是多年來形成的一種有效做法,是人大監督所特有的品質,是對馬克思主義監督理論的創造性應用。[20]由于黨是領導一切的,人大監督工作當然要堅持黨的領導。人大監督工作的本質是促使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行使權力,為民服務。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而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人大監督工作才可以更好地發揮實效。只要人大監督有效,就表明了黨的領導也就是黨支持人大監督工作。
(二)關于監督的新方式、新途徑和新方法
朱仰民、劉濤認為,加強改進地方人大監督工作要注重運用預算監督手段,管好人民的錢袋子;運用常規監督手段,把權力關進法律的籠子;運用人事任免手段,做到督人和督事相統一;運用多種監督手段,發揮人大監督職能作用。[21]也就是說,雖然人大的監督可以是對人的監督、對事的監督和對預算的監督,但如果能把三者監督有機地融合或統一起來,不僅提高了監督效率,而且有助于重構人大監督方式,有助于做到正確監督、有效監督。
劉松山認為,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如果把監督工作做實做全,憲法和法律的實施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國家應當鼓勵地方人大將工作重心轉到監督上,把監督抓出成效和經驗。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應當開展全面的憲法監督,監督的范圍既包括對規范性文件的備案審查,也針對地方黨政負責人的違憲行為,但在監督中遇到重大問題時,須向上級直至全國人大和黨中央報告。[22]地方組織法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要在本行政區域內,保證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上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決議的遵守和執行,保證國家計劃和國家預算的執行。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地方人大在監督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為推進人大監督工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潘國紅指出,2018年2月11日,昆明市人大常委會舉行了建筑工地揚塵治理不力質詢會議,常委會組成人員就老百姓關心的空氣質量問題,向受質詢機關接連發問,現場火藥味兒十足。這是監督法實施以來,昆明市人大常委會首次運用質詢這一監督方式。對于社會關切的問題,其回應職責不僅僅屬于“一府兩院”。屬于人大職責內的,人大要敢于直面,在第一時間予以回應。[23]潘國紅指出,2018年7月9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上,栗戰書委員長做了關于檢查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情況的報告。對于實施法律存在問題的行政部門、地方、企業,更是直接“指名道姓”,不避諱、大力度地對問題事項進行“點名曝光”,劍指違法部門、地方、企業的“顏面”,彰顯人大監督的剛性。[24]潘國紅認為,如果只注重“做完”而不追求“做好”,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大監督,那只是走過場、走秀場的“形式主義”。人大監督涉及的問題,好多是久拖未決的“老大難”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運用多種監督方式,一環扣一環,一年接一年,一屆連一屆,緊盯問題不放,不達目的不罷休。[25]上述案例和評論從不同層面反映了地方人大和全國人大在2018年增強監督的剛性,也表明人大監督方法越來越科學化。
吳祖強指出,2017年6月15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在浦東新區金橋社區文化中心舉行以“消保維權”為主題的監督聽證會。這次聽證會是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針對《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執法檢查而召開的。檢查組邀請居民、企業及行業協會、律師等參加,用聽證會的形式聽取意見。聽證會后,檢查組匯總各方意見形成了聽證報告,作為執法檢查報告附件,提交常委會會議。聽證制度在中國近年來的發展,是被作為不同于以往座談會、論證會的一種新型制度來看待的,其獲得迅速擴展的原因正在于它采取了較之座談會、論證會不同的,程序更為規范、參與更為廣泛、過程更為開放的形式,與當前公眾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意愿相吻合。[26]這個案例表明通過監督聽證更有利于執法監督取得成效,也說明人大監督“組合拳”方式是增強人大監督實效的一個重要途徑。
于躍敏認為,因應“互聯網+”發展趨勢,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創新人大工作,提升人大履職能力,是當前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面臨的重大課題。2017年以來,杭州市人大常委會緊緊圍繞省、市委“五水共治”決策部署,將治水作為監督重點、將移動互聯網和手機APP作為監督工具,依托“杭州河道水質”APP,開發建設了“人大代表監督治水平臺”,組織人大代表就近、方便地參與監督治水,開創了“移動互聯網+人大監督”新模式。[27]“移動互聯網+人大監督”新模式在信息化條件下不僅可以增強監督效率,而且有助于重構人大監督工作流程,完善人大監督工作程序,進而提高監督實效。
近年來,在上海青浦區委的領導和重視下,青浦區人大常委會積極探索增強人大監督工作的新途徑,制定出臺了《關于聽取任命的“一府兩院”工作人員履職情況的辦法(試行)》,并根據該辦法的有關規定,每年對“一府兩院”部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開展履職評議,收到了較好的監督效果。評議工作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評議意見和測評結果。常委會組成人員、評議工作小組成員和列席會議的人大代表在掌握真實情況的基礎上,注重準確中肯地指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建議。常委會在梳理匯總這些評議意見并經主任會議審定后,函告被任命人員及其所在單位進行整改。對被任命人員工作情況和滿意度測評的結果,同時報告區委,抄送“一府兩院”和區委組織部。[28]通過對人的履職情況評議促進“一府兩院”工作改進,增強人大監督的針對性和權威性,在監督法出臺前就曾有不少地方人大做過有效的嘗試和探索。在加強黨的領導和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時代,監督人和監督事有機地貫通起來,是探索正確監督、有效監督的有益嘗試。
孫彩紅認為,公民參與地方人大監督工作,是多層次多領域實現公民參與的重要途徑之一。地方人大監督過程中公民參與的主要領域為監督政府預算決策、參與監督政府專項工作、參與選擇和確定監督議題;主要方式為旁聽公議、參與監督聽證會、以網絡和媒體形式參與。[29]人大監督的動力來自于人民的重托和對人民莊嚴的政治承諾。不斷擴大公民有序參與人大監督工作,更有助于人大代表對人民的政治承諾的兌現和獲取持續的工作動力,不斷增強做好人大監督工作的使命感。
葛益平認為,輿論監督的使命,在于客觀、公正地報道事實真相,通過“曝光”來滿足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建議權,雖然極具影響力卻沒有法律意義上的約束力。而一旦將其轉化為國家權力機關的法定監督,形成一種既有廣大群眾參與所帶來的廣泛影響,又有法律規范所產生的權威性監督效果,就能極大地強化輿論監督的效能。[30]輿論監督屬于社會監督,對于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有多種形式,不同形式的結合一定可以發揮“1+1大于2”的效果。
(三)關于執法監督的新特點、新氣象
汪鐵民認為,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不僅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人大監督的經典范本,從中可以感受到新時代人大監督所呈現出的新氣象。栗戰書委員長率先垂范,親力親為,直面問題、動真碰硬,充分發揮“法律巡視”監督的利劍作用,是此次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的一個顯著特點。為了最大限度地發現大氣污染防治法實施中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檢查組設立了隨機抽查小組,每到一處,隨機抽查小組根據生態環境部環境監察局事前暗訪摸排的線索,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共對12個城市38個企業和工地進行了抽查,發現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違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問題。在這些來自一線的“問題清單”抽查的基礎上,執法檢查組形成了厚達20多頁的隨機抽查情況報告,作為執法檢查報告的附件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專題詢問環節,栗戰書委員長也要求大家聚焦問題、突出重點,講實情、說實話,問問題直奔主題,回答問題直截了當。在執法檢查、報告工作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了專題詢問,這三種監督形式的有機結合,打出了監督工作的“組合拳”[31]。通過多種監督形式有機結合的“組合拳”形式,再加上透明監督,的確形成了人大監督工作的新氣象,也取得了明顯的實效。近年來,這種“組合拳”被各級人大所采用,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人大監督的一種常態。這就需要我們深度研究其內在的機理,以便更好地發揮其更大更好的效益。
(四)關于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與財政預算監督的歷程與改進及其有待提升的方面
李小健認為,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歷來重視對經濟工作的監督。1982年憲法重塑了人大監督制度,明確規定,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審查和批準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所必須做的部分調整方案。1989年,在全國人大七屆二次會議上,彭沖副委員長兼秘書長做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他在報告“加強工作監督支持治理整頓”部分,對國務院提請審查批準的計劃和預算報告提出具體要求,包括提前交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初步研究、在會議前一個月將草案送交代表、每年第三季度向常委會作關于計劃和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等。1994年,八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后審議通過了預算法、審計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了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預算管理中的職權以及人大審計監督制度。1998年12月29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成立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從組織機構上加強常委會對計劃、預算工作的監督。1999年和2000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通過了關于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關于加強經濟工作監督的決定,對預算、計劃從編制、調整、執行等全過程的監督做了規范,強化了常委會對預算管理、經濟工作的經常性監督。2010年8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將聽取國務院關于上年決算的報告與當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分開,首次專門聽取當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此后,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每年6月,聽取審議上一年中央決算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每年8月聽取審議本年度計劃執行情況和預算執行情況報告。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對“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的審查,在全國人大歷史上創造了兩個“首次”的紀錄:首次在大會召開前把綱要草案與代表進行討論,首次在大會主席團會議議程中列入全國人大財經委報告綱要草案的審查結果。在“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近三年后的2008年12月,國務院向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提交了“十一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情況的報告,這是國務院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五年規劃的中期評估報告,也是落實監督法的要求。2017年12月,為加強人大對國有資產的監督職能,推動國有資產更好地服務發展、造福人民,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2018年3月,為有效防范經濟社會運行中的風險隱患,進一步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和政策實施效果,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32]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與財政預算監督的歷程與改進,與改革開放不斷進步的方向是一致的。這也表明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過程中,人大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與財政預算監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晨指出,人大對支出預算和政策開展全過程的監管,就是人大預算監督要從過去以對政府提交的預算草案、預算執行結果報告的“事后”監督為主,進一步向預算草案編制前和政策制定前的“事前”環節延伸,進一步加大對預算執行過程和政策實施過程的“事中”環節的監督力度,做到事前監督、事中監督、事后監督各環節緊密銜接、相互貫通。[33]隨著財政支出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更好地發揮政府在經濟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加強預算草案編制前和政策制定前的“事前”環節的監督顯得越來越重要。這樣才更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的有效配置和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
劉偉指出,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更加注重支出預算和政策,更加關注資金使用績效和政策實施效果,有利于促使財政部門把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該保的要保足用好,該減的要堅決減下來,同時倒逼“花錢”的相關方面,改變以往重投入輕管理、重支出輕績效的習慣做法,確保每筆資金都花得有理有據,用出應有的效果。[34]
袁野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審計機關始終把推動中央重大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作為首要任務,著力揭示和反映經濟社會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和風險隱患。緊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按照全國人大對審計工作的要求,持續關注國家重大戰略和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實情況、公共財政運行中的體制機制性問題和風險隱患,不斷加強對預算執行和財政管理情況的審計監督,促進積極財政政策加力增效,服務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在推動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維護財政資金安全、推動強化績效管理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35]
李小健指出,2018年10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于2017年度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綜合報告(以下簡稱“綜合報告”)。國有資產是全體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2017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了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部署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的制度。這是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后,國務院首次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家底”[36]。政府國有資產是國家的財富,也是人民的財富,這些財富不僅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企業運行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更好地為民眾提供公共服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條件。因此,人大加強對國有資產管理的監督有助于發揮這些資產的作用和效益。
葉榅平認為,人大監督國有資產管理是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的內在要求和制度構成,是實現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價值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受理論研究、立法觀念等的限制,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行使人大監督的立法還存在不明確、缺乏針對性和可執行性等問題,最終導致人大無法對政府行使自然資源國家所有權進行有效監督。[37]
周振超、黃守強通過對2010—2014年四直轄市人大關于財政決算審查監督報告的產生過程和主要內容進行自評估分析,從監督者自身的視角研究了省級人大是如何監督地方政府“錢袋子”的。他們從人大決算報告的文本結構、語言表述、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建議等角度探討了人大對政府財政資金“如何用、怎么用、用得如何”的監督現狀和存在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為提高人大決算監督能力和完善人大審查監督制度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政策建議。[38]通過個案分析,揭示其內在機理及其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對財政預算監督的方式方法認識的深化,有助于進一步改進人大預算監督的方式方法。
李英認為,預算調整是治國與理財的關鍵環節。如何加強對政府預算調整的監督一直是各級人大工作中的難點問題。總結地方人大在監督同級政府預算調整過程中應然與實然的角色定位可以發現,地方人大作為法定的預算執行監督的主體力量,在現實運行中介于程序性監督與實質性監督之間。之所以如此,政府預算調整行為的復雜性是人大難監督的首要原因、預算調整決策權的配置現狀是人大監督的政治壓力、地方人大“碎片化”的履職努力是人大監督的路徑偏離。[39]預算調整問題一直是人大預算監督的難點和熱點問題。一些政府在做預算調整時,往往“先斬后奏”,從而導致人大被動地予以批準,從而使預算法的法律權威受到影響。正如李英所論,我們應當從國家治理和為國理財的高度看待這一問題,進一步深化研究預算調整的原因分析和解決舉措。
(五)關于司法監督新舉措
元茂榮指出,自2010年以來,臺州市人大常委會已連續9年每年對其任命的部分法官或檢察官開展履職評議,既加強了對司法活動“事”的監督,又加強了對“人”的監督,提高了“兩官”隊伍素質,提升了“兩院”的司法公信,實現了選舉、任命和監督干部的有機統一。履職評議工作自開展以來,始終堅持和依靠黨的領導,嚴格執行重大事項、重要舉措及時請示匯報制度,確保履職評議工作的各個環節始終在市委、市人大常委會黨組的堅強領導下進行。在履職評議中,更加注重協調溝通。在評議方案出臺前,事先征求“兩院”意見;在評議過程中,加強與“兩院”互動;在評議等次初步確定后,認真聽取“兩院”主要領導的意見。始終堅持把評議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結合起來,正確處理評議雙方的關系,處理好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關系,處理好監督與支持的關系。[40]司法監督在監督法出臺前,一些地方人大做了一些有效的嘗試。這一做法通過對人的監督,提高了司法公信力。這種方式值得深度研究。
于浩認為,2018年,對“兩高”工作開展專題詢問,這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歷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常委會開展司法監督工作的一次積極探索。人大監督工作寓支持于監督之中,強調支持,但不意味著監督標準的降低、讓監督“走過場”,而是以發現問題為切入點,抓住問題,解決問題。[41]專題詢問一般會與執法檢查和專題工作報告結合在一起,但如何通過對“兩高”工作開展專題詢問,提高司法公信力,維護社會正義,確實是一個新課題,需要進行深入探索。
(六)關于經濟開發區監督
黃勝平認為,我國開發區包括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其他各種專業園區以及省級開發區。眾所周知,開發區的行政管理體制是高度的集中統一,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半軍事化的特點,其管理機構高度精簡,高效、便捷。然而,這種高度集中的開發區行政管理體制,最大的弊端是缺少監督,特別是缺少人民群眾的監督、地方人大的監督。只有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逐步延伸和覆蓋到各級開發區,切實組織人大對開發區進行工作監督和法律監督,才能有效地遏制、減少和解決腐敗問題的發生。[42]開發區由于其特殊的行政管理體制和機制,常常不在人大監督的對象之列。然而,開發區往往是一個行政區域中經濟社會政策創新、經濟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區域,因此,對于發展政策方式的監督至關重要。學界介紹了對經濟開發區監督的一些有效做法,對這一問題值得深化研究,為形成合法有效的開發區監督模式提出有價值的建議。
(七)對人大監督權行使的思考
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不同于黨組織的紀檢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政府的行政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人大監督同這些監督形式在內容、范圍、程序等方面是不同的,因而在法律地位和效力上也是有區別的。人大監督同其他方面的監督相比較,是位于最高層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43]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作為最高層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是一種權力監督,是憲法法律賦予它的一項職權。當然,在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話語中,法律監督有時專指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也有人把執法檢查稱為法律監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之所以是最高層次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監督,是因為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是人民監督。人民監督體現在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權力直接來自人民,它能夠對國家的重大事項做出決定并監督其他國家機關予以實施。我國的人大常委會監督不僅是人民監督,而且是最徹底的人民監督,其徹底性體現在人民擁有對代表的罷免權上。人大及其常委會又必須接受人民的監督,人民有權撤換自己選出的代表。[44]不過,各種監督最終都是為了使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積極為民服務,不斷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和滿意度。因此,人大監督可以同其他形式的監督結合起來,從監督實踐上看,往往更有利于提高監督實效。當然,不同監督形式的組合、貫通,既要符合憲法法律的規定,又要發揮每種監督形式的優勢,還必須形成優勢互補。
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大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既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也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切實防止出現選舉時漫天許諾、選舉后無人過問的現象。”也就是說,人大監督就是要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職能是與確保行政權、審判權、監察權正確行使的職能相輔相成的,不能將兩者割裂開來看。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應當是人大及其常委會代表人民進行權力監督必須履行的職責,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的價值取向。而對行政權、審判權、監察權的監督則是具體制度實現的途徑。要讓人大及其常委會實現憲法監督、法律監督,實現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的根本目的,就必須讓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國家機關的職權落到實處。監督法的制定只是解決了基本的制度問題,只有不斷提高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監督行政權、審判權、監察權的制度化水平和履職能力,才能有助于保障憲法、法律實施和確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得到尊重和維護等監督目的的實現。
人大常委會監督形式雖然不止監督法所規定的七種,但就這七種形式的運用而言,有的運用不到位,有的還存在虛置現象。對于人大常委會監督形式的運用,首先要解決這些監督形式何以可能的問題,也就是要從法理上說明這些監督形式運用的前提條件。人大常委會監督又是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探索中創新,在創新中規范,在規范中提高,在提高中完善的歷史過程。因此,對于人大常委會各監督形式的認識與把握,要堅持法理與歷史的統一。法理上的認識和把握,就是要正確把握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定位。人大常委會所遵循的法理就是必須堅持權限和程序法定的原則。權限和程序法定就是職權法定和程序法定。所謂職權法定,一方面是指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必須由憲法和法律規定;另一方面是指憲法和法律規定的“一府兩院”的職權,“一府兩院”必須認真履行,失職違法,失職問責。憲法和有關法律對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職權已經做了規定,這些規定既是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形式,也是人大常委會的監督職權。所謂程序法定,就是國家機關行使職權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程序違法無效。[45]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和《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里政治發展的綱領性指導文件,為中國特色的民主法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這幾份重要文獻都要求對國家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因此,人大常委會作為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在對國家權力監督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財政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尤其是在全面推進預算績效管理中,在審查和批準決算,聽取和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報告中要注重績效。由政府主導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在于可以集中資源、資金和人力辦大事,但如果與市場經濟規律相脫節,就會出現績效不佳的問題。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發揮作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財政預算。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財政預算又是密切相關的。沒有財政預算的支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難以落到實處。財政預算是否科學、合理、有效,其中一個主要的指標就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落實推進情況。目前,“決策、執行和監督脫節,權、錢、事脫節”的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因此,在審查和批準決算,聽取和審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預算的執行情況報告中注重績效,是人大常委會充分行使監督職權、增強監督實效的一個重要抓手。近年來,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所確定的加強和改進預算監督的“一個目標、三個結合”的工作思路取得了明顯實效,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具體來說,就是把對預算編制、調整、執行的監督與預算資金使用績效的監督結合起來;把加強人大監督與促進政府內部的財政監督、審計監督結合起來,實現外部監督與內部監督的銜接,增強監督合力;把解決問題與促進制度建設結合起來。[46]在加強預算執行監督時,常委會在審查批準決算和審議預算上半年執行情況時,應改變以往將決算和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做一個報告的形式,在初審中就應要求政府部門將提交常委會的決算和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予以分開報告,決算報告側重對預算執行效果的分析,上半年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則側重說明當年的財政收支情況。
在加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審查監督中,人大常委會有關專門委員會或工作委員會應堅持每季度聽取政府發展改革部門關于計劃執行情況的報告,同時聽取統計部門的經濟形勢分析報告,及時了解和掌握計劃指標落實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應單獨就計劃執行情況形成意見和建議。對經濟社會發展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進行正確的判斷,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改善民生問題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通過績效監督,抓住預算的最后結果,發現預算當中的問題,反映預算編制上的不足,促進以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制度建設。把績效管理與轉變政府職能、改善行政效率結合起來,把政府績效與政府責任結合起來,通過對政府行為實施績效的問責,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和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推進績效政府和責任政府建設。把財政決算、計劃監督逐步從程序性監督向實質性監督推進,立足現有法律對監督內容和形式的規定,做好法定監督。[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