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

時間和空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兩大坐標參照系。任何時代的理論和思想的背后都隱藏著那個時代特有的時空體驗以及時空烙印。時間和空間與思維和存在、認識和實踐、歷史和社會、自由和必然、人的解放和人的異化等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疇。事實上,對于學科和理論而言,任何一個學科、任何一種理論都會通過空間構圖提出自己特定的空間模式,暗含自己特定的解釋框架,而不同學科、不同理論的解釋框架會側重于自然空間、社會空間或者歷史空間。與其他學科和理論相比,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為其所擔負的教育任務與教育使命之特殊、之重大,需要有更具解釋力、影響力和說服力的空間構圖。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空間問題意識,需要有空間思維邏輯,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所處的自然空間、社會空間和歷史空間這三重空間以及其中的個體空間、群體空間之間的關系進行更為系統的關注、思考和把握。

事實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30多年來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整體上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依然面臨著說服力不夠、實效性不強甚至為受教育者所抵觸等的現實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的解決僅從直接謀求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內容、模式等的改善出發,往往很難找到有效的切入點;但是,我們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視角來尋求思想政治教育難點問題的突破,也有著諸如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空間、思想政治教育虛擬環境空間等多種空間路徑或者路徑空間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選擇。

同時,我們今天的經濟政治、思想認識、交往行為等已經深深地置身于并依賴于一個由全球計算機網絡、全球通信網絡、全球流通網絡組成的“互聯網+”“全球+”的新空間。這一新空間既包括地理空間、物質空間,也包括社會空間、虛擬環境空間;既包括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也包括交流空間、交往空間;既包括具體空間,也包括抽象空間;既包括空間象征,也包括空間隱喻;既包括個體空間,也包括公共空間,等等。諸多多重空間、多樣空間、多元空間交錯疊加在一起,不僅提供著人們實踐的場所,更具有了復雜的場所整合的力量,進而不斷組分著個體的、群體的、社會的、心理的、觀念的、歷史的等諸多因素。并且,空間的這種組分作用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社會交往等都有很深的影響。顯然,僅僅用傳統的、單一的“時間—空間—運動”這一觀點模式來解釋分析、說明指導社會空間、復雜空間下的社會實踐活動已經遠遠不夠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如何超出空間的單純物理意義的局限,從更為廣闊的空間視閾(包括社會空間、政治空間、制度空間、生態空間、文化空間以及空間整體、空間差異、空間正義、空間開放、空間管理等)來認識和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理論問題以及把握和處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實踐中的諸多新問題;如何打破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人為分割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學術研究空間與其他學術研究空間的人為分割;以及在對這兩個“如何”問題進行認真思考、深入探討的基礎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學性、系統性與自覺性,都是本書的寫作緣由和出發點。

一 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的問題緣起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30多年來,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對象等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這些研究更多地在關注作為一種具體教育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運動,更多地在關注怎樣把已有的社會思想政治要求內化為個體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培養具有相應思想政治品格的人。顯然,這些具體的、微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夠為我們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具體進程及其運動規律提供豐富而細致的理論的、學理的準備。但是,我們也看到,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微觀的精確性研究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的、更科學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更為社會性、整體性的宏觀把握。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整體性研究,無論從視角上,還是在實踐中,空間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在場要素。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空間在社會領域演變的形態日趨多樣化,伴隨而來的空間問題、空間焦慮等也深深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外部環境及其受教育者的情感與心理。因此,要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充分理解空間哲學,把握空間邏輯,弘揚空間正義。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凸顯其必要性。

事實上,人類基于任何時代、任何社會的任何思想和理論,其初始狀態也是其最為牢固的思維原點一定是來自并基于特定的問題意識,而任何特定的問題意識也一定都與特定的某種視角密不可分,空間便是不可缺少的視角要素。近年來,空間性更是越來越受到哲學及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視。

空間意味著環境與條件,意味著規定與定位。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而言,也是如此。并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所具有的方向性與復雜性的認識及其理解都要求有一定的空間視閾。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主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整體性,同時也關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的空間內涵。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范疇之上的空間思考及其空間架構,諸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運行空間、制度安排空間、受教育者個體的精神生活空間、受教育者群體的溝通交往空間、網絡社會下的虛擬環境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生態空間等,這些不但能夠提供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視角,而且能夠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問題意識并產生新的解釋框架,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大思政觀”的進一步確立,有助于豐富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與意義空間。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是與時間性的存在及空間性的存在之統一的我國的當前現實分不開的。作為一種時間性的存在,我國當前現實不僅傳承和積淀著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而且蘊含著我國社會未來發展的趨勢和種種可能性;作為一種空間性的存在,我國當前現實與當今世界現狀處于一種復雜的關系之中,我國的當前現實既以當前世界現狀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外部環境,又是當今世界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須考慮到我國當前現實的時間性與空間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研究及其價值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二 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的價值所在

空間應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思維與經驗的關鍵詞。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有助于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增添空間話語權。我們看到,從古至今,對于宇宙空間的思考及形成的一定的哲理,是哲學、數學等學科的寶貴財富;對于所處空間的構筑與追求,是建筑學、美學等學科的重要內容;對于生產空間的邏輯研究是經濟學貫通社會學的重要橋梁;空間轉向思想的提出與討論,更是為文學、心理學、生態學等諸多學科的空間研究提供了鏡鑒啟示。顯然,空間的社會邏輯與社會的空間邏輯之間能夠為各學科提供更為開闊的研究視野,空間意識的增強與空間壁壘的打破也有助于學科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互融互通。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研究在以往的空間研究的大家庭中是缺席的,甚至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的空間位置。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把宇宙空間看作一張天地之間無形的網,諸多學科的空間解讀與研究無疑都離不開這張網,離不開宇宙空間的哲學思考與指導。而諸多學科的社會空間、系統空間、發展空間等的解讀與研究無疑像天地之網下的蜂窩或者蜂房的房孔。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研究更是后來的房孔,盡管是不起眼的一個房孔,但這個不起眼的房孔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關切人的思想,注重人的政治素質與道德素質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對于其他房孔學科或學科房孔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為其他學科之間的對話創造了一定的條件。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統化。借助空間學、地理學、環境學、生態學、制度學、系統科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系統構成,提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系統內各構成要素、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機制的科學性、結構與功能的科學性,進而構建一個多側面、多層次、多維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體系,有助于更立體地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關聯及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系統化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科學化。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走進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當下,在信息化和全球化的社會發展背景下,“信息社區”“地球村”正在逐步形成,空間與地理傳統意義上的臨近性之間的相關性顯得越來越少;但是,空間的意義卻越來越凸顯、越來越豐富,出現了個體的精神生活空間與群體的溝通交往空間、虛擬環境空間與社會生態空間等新的空間形態或者原有的空間形態出現了新的空間內容,這樣,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運行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安排空間、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空間等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須面向更為多樣而豐富的日常生活空間,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在現實空間的教育實踐與教育積累,更要具備在虛擬環境空間的話語權與影響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研究能夠為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走進受教育者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持與依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宝鸡市| 平和县| 海南省| 江门市| 大同县| 旺苍县| 句容市| 海原县| 招远市| 多伦县| 色达县| 宜兰市| 东台市| 腾冲县| 松原市| 南安市| 玉林市| 福州市| 石城县| 威远县| 府谷县| 柳林县| 葫芦岛市| 县级市| 东港市| 衡水市| 娄底市| 横山县| 峨边| 家居| 镇沅| 临高县| 吴桥县| 贵南县| 萨迦县| 罗江县| 金溪县| 原平市| 塘沽区| 宣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