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設立30多年來,包括教育對象、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微觀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少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為我們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具體進程及其運動規律提供了豐富而細致的理論準備和學理準備。但是,我們也看到,僅僅停留在思想政治教育具體的、微觀的精確性研究上,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更科學的發展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更為社會性、整體性的宏觀把握。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整體性研究而言,無論從視角上,還是在實踐中,空間都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在場要素。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信息技術的進步,在原有地理空間、物質空間、社會空間的基礎上出現了虛擬環境空間、生態空間、制度安排空間等諸多全新的空間形態。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比以往更為復雜的空間場域,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研究愈顯其必要性。

本書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借鑒空間學、教育學、哲學、社會學、系統學、生態學、環境學、傳播學、文化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多領域、多學科的思想觀點,力圖建立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框架并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觀的樹立提供理論支撐。本書著重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范疇、空間系統、空間形態、空間演進、空間架構、空間管理等方面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除導論、余論、結語外,共分為七章。主要內容如下。

首先,第一章梳理了人們對于空間的認識以及業已形成的空間理論。包括梳理我國古代和現代的空間觀、西方的空間概念和學科體現、馬克思恩格斯的空間思想、后現代主義的空間轉向等。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與復雜性的認識及其理解都要求具有一定的空間視閾。

在梳理空間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第二章嘗試性地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概念,并就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范疇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著重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涵及其政治性、社會性、融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空間提供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場所并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思想政治教育為社會的穩定發展與人的發展空間的拓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方向指引。促進受教育者精神生活空間與行為空間的協調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培育目標,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些空間屬性的探討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范疇的確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也有助于進一步確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與科學性。為了更深入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概念與范疇,本章還就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與教育空間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關系、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關系進行了區分與辨析。

第三章側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系統研究。從空間系統的一般特征和屬性出發,著重探討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系統的構成與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系統內在地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要素(包括地理環境、教學場所、活動場所、交往活動、社會實踐、文化意境等),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單元(包括社會生態空間、教學運行空間、實踐活動空間、思想交流空間、制度安排空間、學科發展空間等的組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結構(包括傳統與現代思想政治文化資源及教育手段和空間內涵、空間語言、空間生產以及公共空間、社會空間、虛擬環境空間的組分與融合)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部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空間等。

第四章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形態問題進行了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形態主要由物質環境要素與精神環境要素及兩者所形成的幾何拓撲關系、空間組織關系所構成,并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形態可以分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宏觀形態、中觀形態、微觀形態等。

第五章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演進歷程進行了梳理和回顧。歷史地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經歷了從單一的“灌輸—控制”空間到“科學—參與”空間、從單一的“思想—政治”空間到“社會—生態”空間、從單一的“實體—現實”空間到“虛擬—流動”空間的變化與演進,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內涵與外延都有了延伸與豐富。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演進的背后,有著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政策的、實踐的、方法的動力支撐與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演進也為我們帶來了諸多啟示,這些啟示包括:強化理論支撐與更大范圍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聯系、營造制度環境與更為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規劃、整合資源利用與更加優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結構、創新方法模式與更具親和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傳播、把握發展規律與更有影響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生產等。

在以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自身理論問題的基礎上,第六章著重從實踐的角度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架構問題。其中包括: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運行空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個體精神生活空間、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溝通交往空間、積極引導網絡社會下的虛擬環境空間、逐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安排空間、積極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生態空間、努力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發展空間等。由于空間的復雜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架構要有全面、立體、系統的視角;并且以上幾個關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架構的方面并不是孤立的、排斥的,而是相互的、融合的并統一于“大思政”之多維空間之中的。另外,基于“大思政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維空間的架構還有待于其他更多的空間因素的考量與參與,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架構是系統的、動態的、開放的。

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而言,其也關系到有效管理問題。第七章著重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管理問題,包括有序配置思想政治教育空間資源、合理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結構、有效節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開發成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信息統計與利用工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管理人員職業化和專業化建設等。

除了有必要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空間范疇、空間結構、空間系統、空間形態、空間架構等進行相關的系統的基礎性研究之外,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整體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開放性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正義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發展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科學管理研究等方面也有很大的空間,值得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探索性研究,本書嘗試性地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概念與范疇,嘗試性地歸納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屬性,嘗試性地提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同為主體性空間”這一觀點,嘗試性地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架構提出了設想,并在研究的過程中嘗試性地建立起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模型,以期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以進一步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問題意識并產生相應的新的解釋框架,從而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有助于“大思政觀”的進一步確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秦安县| 青田县| 潞城市| 隆德县| 迁西县| 榆社县| 青川县| 福泉市| 盈江县| 察雅县| 西林县| 阿拉善右旗| 崇仁县| 山阴县| 白城市| 新野县| 高淳县| 大同市| 南召县| 绥德县| 长泰县| 九龙城区| 三河市| 大渡口区| 湖州市| 富川| 长寿区| 中宁县| 永清县| 阳高县| 灵璧县| 新化县| 沂南县| 大埔县| 广南县| 怀安县| 通榆县| 梁平县| 龙州县| 陆川县| 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