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一個多世紀以前,馬克思提出科學論斷: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實踐的起點。馬克思主義最可貴的理論品格是與時俱進,作為科學的理論和開放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響力,就在于它能在不斷發展的實踐的基礎上深刻地洞察時代本質,科學地回答時代問題,及時地拓展時代視野,正確地把握時代方向。馬克思主義的每一次創新發展都帶來了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和進步,都推動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同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時代特征和歷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國所處的時代和中國的實際,在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所面臨的重大時代問題和現實問題中所形成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因此,它正確地回答了中國所面臨的問題、科學地把握了中國發展的方向,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僅就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來看,今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年的歷程,40年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這是一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時代,創新的時代。早在1982年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就堅定地宣告:“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此后,我們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都是緊緊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展開的。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黨的十三大提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十四大將“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作為主題,十五大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十六大的主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十八大的主題是“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去年召開的十九大則明確提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從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一以貫之!
回顧40年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可以清晰地看到,40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應用于中國實際,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40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如何發展”,“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與中國現代化建設豐富實踐相結合的進程中不斷創新發展,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重大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以不斷豐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立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新時代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指明了前進的方向。4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事實也進一步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化過程,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的實踐探索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不斷結合的理論創新過程,每一次的思想突破和理論創新,都帶來了中國經濟的騰飛和社會的進步。
顯然,中國改革開放4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進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不斷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取得重大成果的進程。面向未來,中國共產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繼續奮斗,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一進程還任重而道遠。為此,習近平指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從這一歷史任務和時代要求出發,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統領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今時代和中國發展的實際結合起來,開展創新性研究就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引領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是蘭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始終不渝的追求和義不容辭的責任。110年來,一代代蘭大人秉承“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蘭大精神,直面清貧、樂于奉獻、淡泊名利、嚴謹治學,書寫出百年蘭大輝煌的歷史篇章,奠定了蘭州大學百年厚重的人文底蘊。作為西部地區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教學的重鎮,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經過改革開放以來40年的建設和發展,學院目前已經發展為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點、碩士點和兩個本科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實體,形成了層次完整、學科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實踐中,學院會集了一支結構合理、教學科研能力突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人才隊伍,產出了一批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豐富實踐、充分反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前沿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黨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與中國對外關系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有特色、有影響的高質量研究成果。
為了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進一步提升蘭州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能力和水平,促進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涵建設,為繁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為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作出自己的貢獻,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以學院教師為主體,聯合相關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組織研究團隊,開展學術攻關,主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原理、黨的建設、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外交等選題,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著作叢書”。目前,列入該套叢書的主要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論共產主義》《現當代西方思想家論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科學化建設研究》《中國共產黨文化自覺研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干部教育研究》《科學發展觀的倫理蘊涵研究》《彷徨與吶喊——青年信仰危機與信仰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儀式化傳播研究》《當代社會生命道德教育研究》《儒家教化思想研究》《時尚文化與青年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重要文獻導讀》《當代中國外交理念發展研究》等十余部。
為了促進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將這套叢書設定為研究性、開放性和學術性的叢書,不斷吸納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豐富和拓展研究內容。我們希望這套叢書能充分反映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術發展歷程,展示學院科學研究成果,凸顯學院的研究特色,增進與同行的學術交流,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發展,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繁榮作出貢獻。
當然,我們深知,科學研究是永無止境的事業,學科建設與發展、理論探索與創新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斗。值得欣慰的是,我們處于一個國家創新發展的偉大時代,正如習近平指出的,“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我們堅信,只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潛心研究、勇于探索、自強不息,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貢獻我們的一分力量。
叢書編審委員會主任 張新平
2018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