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橋頭堡經濟的形成條件

我國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就開始實施沿邊開放戰略,逐步開放了黑河、綏芬河、琿春、滿洲里、二連浩特、伊寧、博樂、塔城、普蘭、樟木、瑞麗、畹町、河口、憑祥、東興等內陸邊疆城市和南寧、昆明、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哈爾濱等邊疆省份的省會城市。但邊疆省份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成效并不顯著,邊疆橋頭堡經濟并沒有形成。就聚集功能而言,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模式使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對全國各地要素的強勢聚集,而周邊國家發展滯后,市場狹小,出境通道不暢,對國內廠商沒有吸引力,也使他們缺乏市場開拓動力,使云南、新疆、黑龍江等邊疆省份對內地沒有聚集力,邊疆橋頭堡的經濟聚集功能沒有得到體現;就輻射功能而言,邊疆省份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對發展更為滯后的周邊國家輻射帶動能力不強。[6]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外需導向向內需導向的轉變,沿邊開放不斷擴大,邊疆大通道、大陸橋建設使陸路運輸成本不斷降低,邊疆橋頭堡經濟形成的條件日趨成熟。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使沿邊開放進入了新階段,出口導向的對外經濟關系向進口導向、對外投資和次區域合作等多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轉變,過去周邊國家市場狹小的劣勢向資源優勢轉變。中國通過持續實施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等戰略舉措著力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出境通道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邊疆省份連接內地和周邊國家的出境通道日益高速化、通暢化、便捷化。周邊國家為便于進入中國市場,也加強了毗鄰中國的邊境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對接中國的出境通道,雖然受本國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而進程快慢不等,但中國和世界組織的援助正在整體上改善這些地區的交通條件。

面對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國家確定了加快沿邊開放的新方向,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指出,要制定和實行特殊開放政策,加快重點口岸、邊境城市、邊境(跨境)經濟合作區和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加強基礎設施與周邊國家互聯互通,發展面向周邊的特色外向型產業群和產業基地,把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建成向東北亞開放的主要樞紐,把新疆建成向西開放的重要基地,把廣西建成與東盟合作的新高地,把云南建成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不斷提升沿邊地區對外開放水平。

因此,在大通道、大陸橋建設不斷推進的情況下,運輸成本不斷下降,路橋經濟功能不斷提升,開放政策不斷優化,同時具有聚集功能和輻射功能的中國邊疆橋頭堡經濟正在形成。

在出口導向型對外開放時期,沿海地區憑借海上運輸成本優勢,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形成了經濟發達區域,強化了內地與邊疆之間本身就存在的“中心—外圍”結構。空間經濟理論認為,兩個地區始終存在著兩種力:向心力和離心力,“中心—外圍”結構得以維持的條件是:只要中心地區的實際工資總是高于外圍地區的實際工資水平,中心地區對外圍地區的聚集就始終成立,這時候向心力(聚集力)始終強于離心力(擴散力)。改革開放以來,沿海地區不斷吸引中部地區勞動力轉移,而且也吸引了大批邊疆地區的勞動力到沿海地區就業,“中心—外圍”結構始終得以維持。

面對東部—西部、內地—邊疆之間所形成的“中心—外圍”結構,國家實施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了西部地區、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尤其是加快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內地到邊疆的交通條件日趨改善,不斷降低著內地與邊疆的“冰山”運輸成本,邊疆對內地的聚集力逐步增強,內地對邊疆的聚集力逐步減弱。空間經濟理論認為,區域空間結構與冰山運輸成本的關系是:區域之間冰山運輸成本很高時,區域空間結構表現為對稱均衡模式,一個地區對另一個地區的聚集力與擴散力勢均力敵;隨著冰山運輸成本的降低,區域空間結構演變為“中心—外圍”結構,聚集力大于擴散力;冰山運輸成本進一步降低到很低的水平,外圍地區的聚集力逐步增強,中心地區的聚集力逐步減弱,區域空間結構又演變為對稱均衡模式。2005年以來,邊疆省份的聚集力不斷增強,經濟增長速度遠高于沿海地區,轉移到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又回到邊疆地區,正處于邊疆趕超內地的進程中,邊疆橋頭堡的聚集功能不斷增強。

“中心—外圍”結構難以維持的內在機制來自離心力,即中心地區聚集所產生的成本。雖然中心地區實際高工資會帶來勞動力要素的聚集,但同時也增大了廠商的生產成本,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進一步上升,廠商形成了到邊緣區設廠的動機,而邊緣區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所形成的關聯效應和本地市場規模的擴大也加大了“中心—外圍”結構的離心力。近年來,沿海地區的產業向中西部地區乃至邊疆地區轉移的步伐正在加快,從環渤海向東北邊疆(含內蒙古)轉移、從珠三角向西南邊疆轉移的態勢已經形成,邊疆橋頭堡的聚集功能不斷增強。

美國金融危機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市場需求增長緩慢甚至萎縮,使我國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外需拉動型增長正在向內需推動型增長轉變,國內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也使國內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邊疆地區在外需拉動型經濟發展模式時期遠離發達國家市場的劣勢,正在向內需拉動型增長時期連接周邊國家與國內市場的區位優勢轉變,而流動要素(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優勢對廠商的吸引力(即向心力)也不斷增強。

隨著全球資源需求不斷擴大,資源產品的價格不斷上升,依靠進口資源發展出口加工制造業的沿海地區除面臨流動要素成本上升外,還面臨特定要素(資源產品)高成本的壓力。邊疆地區是資源開發相對滯后的地區,也是毗鄰資源稟賦相對較優的周邊國家的地區,特定要素成本相對較低也形成了對廠商的吸引力不斷增強的重要條件。

中國邊疆省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高于周邊國家,在地域上類似于“中心—外圍”結構,但國界的作用使這種“中心—外圍”結構難以維持。在空間經濟理論中,國界被認為是與勞動力流動壁壘聯系在一起的國家特征。國界所形成的邊界效應體現為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貿易和投資便利化障礙等諸多方面。中國邊疆與周邊國家的次區域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只體現為降低邊界效應而不體現為勞動力流動障礙的消解。隨著資源稀缺性的增強,周邊國家也增強了特定要素的出口限制,吸引外國直接投資成為周邊國家的對外開放取向。

優先發展產業關聯度低的基礎產業是工業化初期或經濟起飛前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基本特征。中國邊疆省份的資源型產業發展已經進入了產業升級階段,在基礎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技術優勢和對外投資能力,大批資源開發型企業正在“走出去”到周邊國家投資辦廠,形成了中國邊疆向周邊國家擴散產業的態勢。我國沿邊開放的擴大和對外大通道、大陸橋建設的深入正在降低周邊國家資源粗加工產業與邊疆省份資源深加工產業的交易成本,提高產業間聯系,加快這種產業擴散進程。在中國陸地邊境口岸及其腹地設立的工業園區、邊境(或跨境)經濟合作區正在帶動境外地區的工業化起步。

因此,橋頭堡經濟的聚集力是流動要素聚集力,是對國內的要素聚集,由于國界的作用這些地區無法形成對周邊國家的流動要素聚集;橋頭堡經濟的擴散力,是對周邊國家的產業擴散,通過產業擴散利用周邊國家相對較低的流動要素和特定要素成本,進口資源初加工產品,形式為對外直接投資。

綜上,沿邊開放是我國繼沿海開放后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重要步驟,云南等具有特定區位優勢的邊疆地區,在新時期的沿邊開放中具有橋頭堡戰略地位,內引外聯的經濟功能是邊疆橋頭堡的主要功能定位。橋頭堡經濟是一種對國內聚集生產要素、對境外輻射帶動產業發展的開放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對外開放進程中,在以西方發達國家為目標市場、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為主的時期,周邊國家市場相對狹小、陸路運輸成本相對較高和邊疆省份發展相對滯后,使早期的沿邊開放成效不大,中國沿海對邊疆、東部對西部的聚集力大于擴散力,邊疆橋頭堡經濟發展的條件不成熟。隨著中國市場的擴大、中國出境大通道和大陸橋建設的深入,邊疆橋頭堡經濟發展的條件日趨成熟。大通道和大陸橋在邊緣區的運輸節點(城市)通過發揮開放效應正在形成對外輻射和對內聚集的邊緣經濟增長中心。具有橋頭堡地位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取決于其所連接的大陸橋、大通道的通暢便捷程度,更取決于大陸橋和大通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邊疆橋頭堡經濟具有特殊性和脆弱性,邊疆城市能夠在邊疆參與的、合作程度高的次區域國際經濟一體化中,獲得超過內地城市的要素聚集力,但國家關系緊張或周邊不穩定等外生影響,很容易導致廠商和要素因避險需求而撤出邊疆城市,造成邊疆城市的蕭條。因此,營造良好的環境、體制、政策和周邊國家關系,是推進邊疆橋頭堡經濟成長的重要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旅游| 长丰县| 北海市| 安陆市| 漠河县| 囊谦县| 贺州市| 奈曼旗| 高陵县| 从化市| 裕民县| 天祝| 荥经县| 昔阳县| 逊克县| 灵璧县| 青州市| 黔江区| 日土县| 富平县| 华蓥市| 甘泉县| 乡城县| 南江县| 个旧市| 思南县| 盐城市| 仙居县| 新巴尔虎右旗| 肇源县| 鄂托克旗| 济源市| 安庆市| 双辽市| 叶城县| 嘉鱼县| 文安县| 沐川县| 上杭县|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