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實證研究
- 杜修立
- 1272字
- 2020-12-10 19:56:55
1.2 主要內容
本書實證分析的主要問題包括,中國省際經濟增長的收斂性,對外貿易規模的發展規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決定因素,中國經濟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以及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本書的研究從國內省際經濟增長的分析開始。中國實行漸進改革,由沿海到內地逐步開放的政策,地區間的均衡發展是中國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如何解釋經濟隨時間的增長以及各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一直是經濟增長理論研究的兩個中心問題。由于中國省份較多,具有各自的統計系統,因此為研究經濟增長的這兩個中心問題提供了理想的“試驗數據”。本書利用改革開放以來各省份經濟增長的數據,對中國省際經濟增長收斂與發散的原因進行實證分析。
然后,本書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外部聯系,包括中國對外貿易和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流入問題。之所以分析中國對外貿易的相對規模——外貿依存度,不僅因為外貿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其持續穩定發展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還在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中國外貿依存度數字的提高如此之快,以至于成了反對擴大對外貿易或限制對外貿易的一個新的理由。類似于傳統發展經濟學的特點,我們沒有建立嚴格的經濟發展的理論模型,而是通過將外貿依存度與經濟發展階段聯系起來,根據世界各國發展的經驗,總結出了外貿依存度發展的一條經驗規律。
外商直接投資被認為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市場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的中國成為FDI的熱點,外資流入量持續攀升。研究中國FDI流入的主要推動因素是什么,FDI流入對于主要國民經濟指標起到什么作用,有助于發揮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的測度是經濟增長和發展研究的一個富有挑戰性的課題。由于超出了新古典經濟學的競爭性分析框架,技術進步的測度一直是一個有待探索的領域。但是,毫無疑問,在長期經濟增長中,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結構變遷是最為核心的因素。在高速增長事實下,人們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關注自然是其增長的可持續性。增長過程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的考察,就成了評價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和未來發展趨勢的關鍵問題。由于在新古典經濟框架下分析存在困難,不同于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度,本書沒有在嚴格的新古典經濟分析框架下分析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而是基于世界各國出口部門的數據,構建了一系列的指標,來直接測度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本書利用這些測度指標,通過國際比較的方式,實際分析了中國出口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變遷的歷史軌跡。本書還將經濟增長的適宜技術理論應用到技術結構分析之中,為技術結構這一重大課題提供一個全新的分析視角。透過該視角,可以進一步評價技術結構變遷的經濟合理性。
開放條件下,發展中國家的政府在發展中選擇不同的發展戰略往往產生不同的經濟增長效果。特別是政府產業政策的有效性是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本書構建了兩個指標測度——經濟發展戰略的結構特征和技術高度特征,然后,利用除日本外的東亞成功經濟體(HPAEs)的Panel Data,檢驗了發展戰略對經濟增長績效的影響。檢驗結果支持了政府干預促進經濟增長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