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猶太商人看起來更像學者,他們學識淵博、風度儒雅,身上透著一股書卷氣。這并非因為猶太商人都有高學歷,都在學校學習過許多年(事實上,老一輩的許多猶太商人因各種原因多半沒受過多少正規學校教育),而是因為猶太民族的文化傳統和學習習慣。猶太民族很早就將學習上升到“資本”、“資產”的高度,將知識比作“搶不掉而又可以隨身帶走的資產”。
因而,教育好孩子的理財觀念是每一個猶太人的使命,猶太人很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塔木德》中說:“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猶太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向孩子灌輸正確的財富理念。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因為小時候受到良好的財富教育,所以在其后來的人生中,盡管富甲一方,卻十分節儉,他以同樣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正確認識金錢,懂得理財的重要性。
洛克菲勒出生于一個典型的猶太家庭,他的父親經常用猶太人的教育方式教育他的幾個孩子。在小洛克菲勒四五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幫媽媽提水、拿咖啡杯,然后給他一些零花錢。父母還把各種勞動都標上了價格:打掃10平方米的室內衛生可以得到0.5美分,打掃10平方米的室外衛生可以得到1美分,給父母做早餐可以得到12美分。孩子們再大點兒的時候,父母就不再給孩子零花錢了,而是告訴孩子如果想花錢,就自己去掙!
于是小洛克菲勒就到了父親的農場干活,他幫父親擠牛奶、跑運輸,包括拿牛奶桶,一筆一筆都算好賬。洛克菲勒把每一個細小的環節都量化,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和父親結算。每到這個時候,父子兩個就開始對賬本上的每一項工作任務討價還價,他們經常會為一項細微的工作而算來算去。
小洛克菲勒6歲的時候,一天,他看到有一只火雞在不停地走動,很長時間也沒有人來找,于是他捉住那只火雞,把它賣給了附近的農民。還有一次,小洛克菲勒把從父親那里賺來的50美元貸給了附近的農民。談好利息和歸還的日期之后,到了時間小洛克菲勒就準時去討要,毫不含糊地收回53.75美元的本息,這令當地的農民覺得不可思議:這樣小的孩子居然有這么強的商業意識。
洛克菲勒成名之后,他也以這種教育方法對待他的兒女。在他的公司,他拒絕兒女們進入,即使是他的妻子,他也極少讓她進入公司,除非有什么著急或特別的事情。
有一次,洛克菲勒15歲的二女兒瑪利亞有事情找他,于是去了他的公司,恰巧他出去辦事不在,等他回來了,知道瑪利亞進過他的公司,他居然在家里少有地大發雷霆。這就是洛克菲勒式的教育方法,他要讓他的兒女們知道,一切要靠自己的奮斗去獲得,而絕不能因為自己有個富翁爸爸而覺得有所依靠。
在家里,洛克菲勒搞了一套完整的虛擬的市場經濟,他讓自己的妻子做“總經理”,讓孩子們做家務,由妻子根據每個孩子做家務的情況,給他們零花錢。
洛克菲勒還讓他的孩子們學著記賬。他要求孩子們在每天睡覺的時候必須記下當天的每一筆開銷,無論是買小汽車還是買鉛筆,都要如實地一一記錄。洛克菲勒每天晚上都要查看孩子們的記錄,無論孩子們買什么,他都要詢問為什么要買這些東西,讓孩子們做出合理的解釋。
如果孩子們的記錄清楚、真實,而且解釋得理由充分,洛克菲勒覺得滿意,那他就會獎賞孩子們5美分。如果他覺得不滿意則會警告孩子們,如果再這樣就從下次的勞動報酬中扣除5美分。洛克菲勒的這種詢問孩子花銷、但是絕對不干涉的政策,讓孩子們很高興,他們都爭著把自己記錄得很整齊的賬本拿給父親看。
洛克菲勒經常告訴孩子們,要學會過有節制的生活。洛克菲勒在廚房里擺放了6個杯子,杯壁上寫著每個孩子的姓名,杯子里面裝的則是孩子們一周用的方塊糖。如果哪個孩子過多地貪吃了杯子里的糖,那么等到別人喝咖啡放方塊糖的時候,他就只能喝苦咖啡了。他如果想要得到糖,那就只有等到下周父母發放了。經過這樣的幾次訓練,孩子們都知道了有節制的生活是有好處的,而如果隨便消費自己的東西,消費完了等待自己的就只有苦味了。
洛克菲勒這些有關財富的教育讓孩子們很早就知道了怎樣投資、怎樣獲得財富、怎樣理財,這些為他們日后的成功積攢了重要的經驗。
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主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種途徑來進行,要求孩子達到不同的目標:
3歲開始接受經濟意識教育,開始辨認錢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形成攢錢意識。
7歲能看懂商品價格標簽,并與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并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可制訂自己的用錢計劃,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用錢,在必要時購買較貴的商品。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錢來之不易。
12 歲以后,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理財、交易等商業活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金錢對兒童價值觀念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兒童對錢還沒有完全了解,他們只是從切身所接觸到的事情來理解錢的作用,并形成了一些最初的價值觀念。可見,如果父母注重對孩子的早期財富教育,那孩子一旦進入社會遇到良好的機會,當別人還在懵懵懂懂的時候,他們就可以捷足先登、發家致富了。因而,要想讓孩子日后成為富有的人,對孩子早期的人生財富觀教育是不可缺少的。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富觀呢?
(1)樹立孩子正確的財富觀,讓孩子正確地認識金錢
錢幣、信用卡、賬單……大多數孩子分不清哪個是哪個,學齡前的孩子可能還無法理解信用卡與金錢之間的關系,所以,讓孩子認識錢幣是第一步。在孩子面前,爸爸媽媽最好多使用現金消費;數錢的時候,不妨讓孩子也參與進來,這樣能教會他計算,還能培養他的理財能力。當然,用現金并不意味著放棄使用方便的信用卡,爸爸媽媽可以在每次收到銀行賬單時,告訴孩子賬單和信用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讓孩子慢慢懂得這卡片的實際意義。
(2)讓孩子當管家
就像玩過家家一樣,小孩子們都喜歡這樣的游戲,父母可以把理財當作游戲與孩子一起分享。比如,和孩子一起制作一個記賬本,讓孩子記錄一天內的開銷情況,像今天買書花了10元,買鉛筆花了2元,在小賬本上記錄下來。這樣,孩子就有了初步的花費概念。慢慢地,他就會發現零用錢是有限的,他們會重新設計自己的購買計劃,逐漸養成對金錢使用的預算能力。
(3)帶孩子去銀行辦業務
父母可以帶孩子去銀行存取錢,并為他們開設一個賬戶,親自教他們怎樣把錢存入銀行。比如,孩子手上有100元,那么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留多少自用、存多少、取多久。一開始可以把存期縮短,比如3個月或半年,讓孩子在短期內看到存款的數目在增加或減少,這樣孩子會對與這筆錢相關的理財信息十分感興趣,自覺地學習一些理財方面的知識。
(4)讓孩子結賬
帶著孩子一起去超市購物,讓孩子結賬,不但可以讓孩子理解買與賣的關系,還可以讓他體驗購物的樂趣,從而知道物有所值的道理。結賬時父母可以從旁給予指導,比如:為什么我們要買面包而不買飲料呢?因為飲料家里有了,暫時不需要買。這樣不但可以建立孩子的金錢觀,還會讓他知道錢怎樣使用才得當。
(5)學會支配零用錢
當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此刻是應該給孩子零用錢的時候,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提供零用錢,也是教導孩子金錢管理。父母最常自問的問題應是:該給多少零用錢?這沒有標準答案,得視家庭經濟狀況而定,更重要的是觀察孩子的需求和了解孩子花費的項目。但是,至少有一樣是確定的:給零用錢得一致,每星期固定同一時間、同一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