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小結

綜上所述,班昭的女德標準是模擬“士君子”修身立名的標準而設立的,《女誡》的最大智慧在于對《禮記》提出的“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重新解釋,鼓勵女性實踐的平等性和個體化,不論女德實踐個體自然、社會條件的優劣,只要有心,就可以以自己的努力成就自己的婦德、婦容、婦色、婦功。但誡子、誡女書有自身的書寫傳統,《女誡》本為私界閾的話語,誡子、誡女書的書寫傳統對《女誡》文本的思想性可能產生影響,實用性增強。《女誡》顯示出對女性本家聲譽的深刻憂患和責任感,此與東漢以來士大夫宗族建立的背景有關,可見女子亦承擔本家文化品格建立和傳承的職責,此亦影響了《女誡》的思想傾向。《女誡》以女性自保為目的,所以更多從生存策略著眼,其在德義、是非之上設置“敬順”、“曲從”為更高原則,走的是與《列女傳》相反的路線。依《女誡》之論,女性作為儒家士君子行道于社會、家庭的功能喪失,《女誡》鼓勵女性以士君子標準內修其德,而限制其有意識的外向行道。先秦兩漢以來,對子女是否當“曲從”父母,雖有不同表述,但有明顯的從堅持不懈之諫到曲從父母的發展傾向,從這一意義上講,婦權是與臣權、子權一道淪落的。雖然修習《女誡》,女性并非一定變為沉默,生活永遠比教條鮮活、豐滿。《列女傳》借管仲妾之口說出“毋老老,毋賤賤,毋少少,毋弱弱”之理,但每次女性顯示智能,敘述者都表現出驚奇,表明中國文化觀念中,對女性才智的肯定性認識遠未穩固形成,直至現代,中國男女平等之路遙遠而漫長。


[1] 參夏曉虹《古典新義:晚清人對經典的解說——以班昭與〈女誡〉為中心》,《中國學術》第二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

[2] 此點可參周峨《班昭〈女誡〉再解讀》,《重慶郵電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3] 杜預《女記》寡婦淑上訴書云:“梁寡不以毀形之痛,忘執節之義,髙山景行,豈不思齊!”(《太平御覽》卷四百四十一引)“梁寡”見《列女傳·貞順·梁寡高行》,寡婦淑視《列女傳》中人為人生楷模,有思齊之心。然而據現有材料尚不能確定寡婦淑生活在東漢。

[4] 《后漢書》,第2786頁。

[5] 《后漢書》,第1585頁。

[6] 《后漢書》,第420頁。

[7] 《后漢書》,第2784頁。

[8] 《后漢書》,第2782—2783頁。

[9] 《禮記·內則》云:“子婦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婦出,而不表禮焉。”(第1462頁)司馬光《涑水家儀》云:“凡子婦,未敬未孝,不可遽有憎疾,故教之。”從反方向說明了子婦敬孝之教育在本家完成。

[10] 王先謙著《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本,中華書局,1988年,第403頁。

[11] 王先謙著《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1343頁。

[12] 《儀禮注疏》卷六,《十三經注疏》本,第970頁。

[13] 《儀禮注疏》,第971頁。

[14] 《儀禮注疏》,第972—973頁。

[15] 參見余英時《東漢政權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系》,載氏著《士與中國文化》,1987年版,第222—225頁。

[16] 參東晉次《后漢的選舉與地方社會》,見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古秦漢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72—596頁。

[17] 《后漢書》,第2786頁。

[18] 《后漢書》,第2791頁。

[19] 《太平御覽》卷五一七末引漢末謝承《后漢書》,其中曹壽妻、袁隗妻兩條傳記,都交代了女性本家身份。雖然范曄《后漢書》成于南朝宋,但其材料應來自于后漢。

[20] (清)嚴可均輯《全后漢文》卷六十七,中華書局,1958年,第841—842頁。

[21] 《后漢書》,第1261頁。

[22] 此例與上引荀采例,可見士族之家有教育女兒的自覺,但對守寡后兒女的處境,皆甚為體恤,使其歸寧和再嫁,可見士人社會也接受再醮的事實。是女兒出于對故夫的感情和對典訓文化的堅執而加以拒絕。個中原因、含義和況味皆令人深思。

[23] 《后漢書》,第2797頁。

[24] 參徐興無《劉向評傳》,第153頁。

[25] (清)嚴可均輯《全漢文》卷三十六,第330頁。

[26] 《后漢書》,第827、838、831、830、828、844、844—845頁。

[27] 王昶《戒子書》中提到郭奕、徐幹、劉楨,可據此確定此書之大致作年。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東征烏桓途經青州時,徐幹始從戍征行,幹死于建安二十一年(217年),此書當作于建安十二年至二十一年間。

[28]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王昶傳》,中華書局,1959年,第745—747頁。

[29] 《后漢書》,第2786頁。

[30]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論語集注》,第103頁。

[31] 據《后漢書·班彪傳》,彪建武三十年(54年)卒,年52。班昭《七誡序》有“蒙先君之余寵”句,知昭必生于建武三十年前。《后漢書·列女傳·班昭傳》載,班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舉哀。據《后漢書·皇后紀·和熹鄧皇后傳》,鄧皇后永寧二年(121年)二月,病勢沉重,三月崩。知班昭卒于永寧二年前,以七十余逆推之,班昭約生于建武二十六年(50年)。

[32] 《后漢書·列女傳·班昭傳》,第2784、2785頁。

[33] 《后漢書·皇后紀·和帝鄧皇后紀》,第424頁。

[34] 參康達維《班昭〈東征賦〉考》,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87—190頁。

[35] 《文選》,第144—146頁。下引《東征賦》不再出注。

[36] 《論語集注》,第134頁。

[37] 《禮記正義》,第1629頁。

[38] 《論語集注》,第148頁。

[39] 《論語集注》,第72頁。

[40] 《論語注疏》,第2482頁。

[41] 《論語集注》,第151頁。

[42] 《后漢書》,第2785頁。

[43] 此處是對班昭上疏學理層面的評價,而非政治道德、政治業績的評價。《后漢書·皇后紀》鄧后紀后“論曰”一方面批評鄧后不還政,為“殆其惑哉”,一方面批評安帝執政后之政治“名賢戮辱,便孽黨進”,充滿亂象。指出鄧后執政,“持權引謗,所幸者非己;焦心恤患,自強者唯國”(《后漢書》,第430頁)。為持平之論。

[44] 如《后漢書·五行志一》云:“遣御史于西邸賣官,關內侯顧五百萬者,賜與金紫。”(第3271頁)

[45] 《后漢書》,第2785頁。

[46] 一般以為班昭早寡,非是。《女誡序》作為班昭五十六歲稍后,是時諸女方將適人,以班昭十四歲出嫁來推算,這些女兒當生于班昭四十歲以后。

[47] 此段引文均出自《后漢書·皇后紀》,第417—430頁。

[48] 《論語集注》,第117頁。

[49] 《孟子·離婁》:“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君子必自反也。”(〔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孟子集注》,第298頁)

[50] 《后漢書》,第2787頁。

[51] 《禮記正義》,第1469頁。

[52] 《內則》云女兒在家時:“觀于祭祀,納酒漿籩豆菹醢,禮相助奠。”(《禮記正義》,第1471頁)“觀祭”如見習,為出嫁后能勝任夫家主祭、助祭作準備。

[53] 《周易正義》,第96頁。

[54] 《后漢書》,第2768頁。

[55] 《禮記正義》,第1469頁。

[56] 此下 “鄭氏注”對婦德的界定是:“婦德,貞順也;婦言,辭令也;婦容,婉娩也,婦功,絲麻也。”同見《禮記正義》,第1681頁。

[57] 《后漢書》,第2789頁。

[58] 《論語注疏》,第2507—2508頁。

[59] 《論語注疏》,第2511頁。

[60] 南有容《諺解曹大家七篇序》,見氏著《雷淵集》卷十一,《韓國文集叢刊》,景仁出版社,1993年,第217冊,第257頁。

[61] 《論語注疏》,第2502頁。

[62] 《女誡》,見《蒙養書集成》第2冊,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45頁。

[63] 《論語集注》,第127、87、132、86、84、82、165、72頁。

[64]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五,《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78冊,第29—30頁。

[65] (宋)黎慶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94年,第127頁。

[66] 《渼湖集》卷十三,《韓國文集叢刊》(景仁文化社,1990年)第220冊,第261頁。

[67] 《禮記·內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說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禮記正義》,第1463頁)此情形可化為立“公義”去“私愛”問題,不在此處的是非曲直意中。

[68] 《論語·里仁》,《論語集注》,第73頁。

[69] 《禮記·內則》,《禮記正義》,第1463頁。

[70] 《論語集注》,第73頁。

[71] 《禮記正義》,第1463頁。

[72] 《孟子集注》,第264頁。

[73] 《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上》:“仁之實,事親是也。”(第287頁)

[74] 《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上》,第284頁。

[75] 《孟子集注·離婁章句下》,第299—300頁。

[76] 《孟子集注·萬章章句上》,第307頁。

[77] 《孟子集注·滕文公章句下》,第265—266頁。

[78]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第81頁。

[79] 《大戴禮記·曾子本孝》,第80頁。

[80]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第84頁。

[81] 《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第85—86頁。

[82] 又《論語·雍也》“子見南子”孔安國《注》曰:“行道既非婦人之事,而弟子不說。”(《論語集解義疏》)與此說法頗近。然清人普遍以為孔安國為王肅(195—256年)偽注,如劉寶楠《論語正義》“后敘”云:“魏人集解,于鄭注多所刪佚,而偽孔王肅之說,反藉以存。”(《諸子集成》本,第1冊,第434頁)仍以《白虎通》為先。

[83] (漢)班固撰集《白虎通德論》卷四,《四部叢刊初編》本,第74冊,第8—10頁。

[84] 《后漢書》,第2796頁。

[85] 如《世說新語·賢媛》“許允婦”條。阮侃女奇丑,許難之“婦有四德,卿有其幾?”婦曰:“新婦所乏唯容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許曰:“皆備。”婦曰:“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671頁。下引《世說》均出此本)又同卷“王公淵娶諸葛誕女”條。王謂婦曰:“新婦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婦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彥云,而令婦人比蹤英杰。”(第677頁)

[86] 關于女性刻板印象的概念及其理解,參[美]瑪麗·克勞福德、羅達·昂格爾著,許敏敏等譯《婦女與性別——一本女性主義心理學著作》上冊,中華書局,2009年,第63—6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涿鹿县| 济阳县| 鄂托克前旗| 礼泉县| 定州市| 邵阳县| 滨州市| 昌邑市| 江门市| 太和县| 南宫市| 西丰县| 穆棱市| 闸北区| 巧家县| 博白县| 防城港市| 玉溪市| 昌乐县| 宜州市| 峡江县| 丽水市| 两当县| 汝南县| 沛县| 比如县| 禹州市| 林周县| 浑源县| 罗城| 池州市| 西林县| 山阴县| 三门峡市| 宜兰县| 将乐县| 嘉义市| 泰州市| 汉寿县| 合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