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嬰兒的世界(2)
- 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全書
- (意)蒙臺梭利
- 3373字
- 2020-11-03 10:13:25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事實上,嬰兒最需要的不是那些華麗卻冷冰冰的物質,而是一個溫暖的外界環境,一處遠離噪音與污染的地方。這個地方應該有柔和的光線、舒適恒定的溫度,就像生活在母親的身體里一樣。
新生命的神奇本能
有關嬰兒潛能開發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性的前沿領域,科學家們在此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這些成果突破了以往人們看待嬰兒的習慣眼光和傳統觀念,使早期教育的概念不斷更新。人們發現,每個正常的新生兒都具有我們意想不到的神奇本能。
一般來說,新生兒具有五大神奇本能:
1.模仿能力
出生8小時,他就會模仿母親吐舌頭。
2.聲音定向
在覺醒狀態下,用一個小塑料盒內裝少量玉米粒或黃豆,在距離新生兒耳旁10~15厘米處輕輕搖動,發出很柔和的格格聲,他會把眼睛或頭轉向發出聲音的方向。新生兒喜歡聽高調的聲音,喜歡聽人說話,當母親叫他時會轉過頭來。如果出生后每天都聽讀圖書,新生兒就會建立對其一生都產生影響的閱讀興趣與習慣。他的專注力、語言能力的發展會驚人地超前。
3.注視與追視
新生兒喜歡看東西,特別是圖書,有鮮艷顏色的東西,如紅球或黑白分明的靶心圖、條形圖、字母等等。他特別喜歡看人臉,尤其是母親慈愛的笑容,如果你帶上眼鏡則更能吸引他。當紅球移動時,嬰兒的目光甚至頭部會追蹤距眼前20厘米移動的球體。
4.觸覺、味覺和嗅覺
新生兒喜歡緊貼著躺在媽媽懷中,當寶寶哭鬧時,你把手放在寶寶腹部并輕輕按住兩上臂,寶寶就不哭了。新生兒能精細地辨別味道,對于咸、苦、酸的味道會有不愉快的表情。當聞到一種氣味時,有心率加快、活動量改變的反應,他能區別自己母親奶水的氣味。在狀態良好時,他還會凝視著對你笑,吸吮自己的手或抓住談話人的手。
5.運動能力
新生兒具有許多先天的運動本領,例如:
爬行反射:讓新生兒趴在床上,用手抵住他的兩腳,嬰兒可趁勢向前爬行。
行走反射:扶住嬰兒使其光腳板直立在床上,他就會一步一步向前走“貓步”,走得好的孩子就像散步一樣。
游泳反射:在水下分娩的嬰兒,可在水中游來游去而不嗆水。
抓握反射:將食指放在新生兒掌心,能立即感到手指被嬰兒攥緊,檢查者可借此將嬰兒提升在空中停留幾秒鐘,就像人類的祖先在森林中懸吊在樹枝上一樣,等等。
這些先天就有的能力,如果不及時加以練習,幾個月后就會自然消失,如果及時訓練,這種先天的反射就會變成后天的本領……
新生兒能力的發現是人類對自身認識的里程碑式的跨越。它為我們從新生命誕生時就科學地開發其潛能提供了依據。難怪有人把發現新生兒的潛在能力與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相媲美。需要指出的是,新生兒潛能開發須由經嚴格專業培訓的人員來進行。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新生兒的睡眠時間在20個小時左右,即便如此,在寶寶醒著的時間,也應該盡量關注他的表現,與之交流,使之愉悅。訓練方法如下:
1.抱著孩子,讓孩子貼近你的身體。
2.注視孩子的眼睛,和孩子進行眼神交流。
3.對孩子微笑,對孩子輕聲說話、唱歌等。
“精神胚胎”的發育
一個胎兒的生長發育是從肉眼看不見的受精卵開始的,之后逐漸分裂出許多細胞,形成各種器官,發育成人,這在生理上稱為“生理胚胎期”。同樣,嬰幼兒心理的最初發育也是經過吸取外界的信息刺激、積累材料、形成許多感受點,然后才產生心理活動的,這在心理學上稱為“精神胚胎期”。“精神胚胎期”是嬰幼兒逐漸從無意識轉化成有意識,形成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能力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是嬰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發展的關鍵時期。
嬰幼兒“精神胚胎期”在0~3歲之間。精神胚胎對教育的意義:給0~3歲嬰幼兒不僅是保育,更重要的是教育。生命中最重要的時期是0~6歲,其中0歲最重要。
兒童的精神胚胎期與前階段胎兒期的主要區別是:嬰兒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依附于母親的機體。他有自主性,能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他能自己呼吸、攝入營養、排泄廢物等等。從精神發育的角度看,發展各種感覺器官和肢體運動能力,使嬰兒能自主地吸收多種信息促進腦的發育,這一點特別重要。因此,成人過多地把嬰兒抱著,使他處于被動狀態,會養成其對人過分依賴的毛病,對身心發展不利。對躺著的嬰兒可以在小床上懸掛彩條、氣球、會響的玩具,讓他揮舞手腳時帶動玩具發出聲音,慢慢地感受自己的活動與周圍事物的關系。會坐、會爬時,可以提供玩具讓他自己觸摸擺弄,激勵他活動四肢和身體。成人可以和他一起玩兒,邊玩兒邊說話,讓他慢慢地學會與人交往。
嬰兒期所處的環境中,情緒影響對其一生的精神發育非常重要。有人從情緒中樞發展的特點來推斷,嬰兒是借助與親人情緒交往的經驗來建立情緒學習的基礎的。這些經驗以非語言的形式儲存在人腦的杏仁體里,因為大腦皮質此時發育還不成熟,語言還沒出現。但這些經驗的印象很深,以后嬰兒受到情緒刺激時就根據這些經驗作出反應。因此,嬰兒期與周圍環境中人們之間的情緒交往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會對嬰兒長大以后的情緒發展造成深刻的影響。這是嬰兒素質教育中特別需要重視的問題。
因此,當嬰幼兒的大腦皮質逐漸發展時,要及時培養其控制情緒的能力。當嬰幼兒情緒沖動時,可以用擁抱、撫摸等安慰性動作來緩和其情緒。同時用恰當的宣泄、轉移注意力或談心說理等方法,來幫助他發揮大腦皮質前額葉對杏仁體的控制作用。否則,錯過了大腦發育的關鍵期再來培養就要困難得多。
人們常說:“所有嬰兒剛出生時都是一樣的,并且以同一個速度成長發育”。這就是說,胚胎階段的生命都大致相同。人類所有成員都由大致相同的“精神胚胎”發展而來,不論他是偉大的藝術家、卓越的領袖,還是一個普通人。
當然,人類無法預測心理后期發展的結果,也不能了解胚胎階段的人。在生命的這個階段,人類能夠做的只是幫助生命發育。胚胎階段是心理發展的開始,假如能根據未來的需要給予某種幫助,必定能夠大大提高人的能力。
從嬰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可以看出,精神胚胎期的教育要著重培養其運用感官和肢體認識周圍事物的能力;在積極的情緒交往中獲得愉快的人際交往經驗,為以后的身體、心理各方面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例如,感覺統合失調在0歲就會形成,而不會爬行的幼兒更容易產生感覺統合失調,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對幼兒進行爬行的訓練,而不僅僅把爬行當成可要可不要的以達到行走為目的的手段。爬行不僅能夠促進感覺統合,而且還鍛煉了幼兒的手臂力量,促進大腦的發育,同時也培養了幼兒手腳的協調能力以及自我保護能力,等等。因此,爬行的意義對于幼兒很重要,我們應注重對其進行訓練。
0~3歲的幼兒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生存的意義,他的大部分行為都具有破壞性。例如3~4個月的寶寶會出現咬手指的現象,這是寶寶智力發展的標志。一歲左右從混沌走向精致,分清物我,了解自己有了本體感覺,于是開始扔東西,這是幼兒為了顯示自我能夠控制外界事物的表現,可以發展幼兒對因果關系的認識,也是幼兒動作發展的需要。到2~3歲,幼兒開始說不,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想要控制這個世界,想要按自己的想法來做,這時候就到了幼兒足夠顯示自己能力的時候了,那我們就要順應幼兒的天性,讓他度過第一反抗期,這樣才能讓他成為一個具有自信的個體。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促進嬰幼兒“精神胚胎期”的發育成熟有賴于豐富的社會心理刺激。許多實踐表明,社會心理刺激是嬰幼兒“精神胚胎期”智能發育的維生素,一般來說,給嬰幼兒提供社會心理刺激應包括:
1.“游戲”的刺激
早期教育最忌諱父母強制灌輸食古不化的知識,要針對嬰幼兒喜歡玩耍的天性,通過游戲,教給他們知識,如搭積木、玩魔棍、剪紙等嬰幼兒喜聞樂見的活動。在這些有趣的活動刺激中,不僅可以促進嬰幼兒大腦皮質的興奮,還可以增強嬰幼兒的實踐能力。
2.“好奇心”的刺激
好奇心是開發嬰幼兒智能的先決條件,可以抓住嬰幼兒的這一特點,講述新奇的故事。有意義的故事情節能解決他們心中的問號和懸念,使他們學到新的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
3.“動作”的刺激
嬰幼兒時期的教育應以充分調動人體基本功能的眼、耳、口、手等訓練為目的,通過耳聽、目辨、手動的協調訓練來刺激意識的發育。
4.“語言”的刺激
嬰幼兒時期有待發展語言感知、運動能力及社會適應性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語言能力一旦發展起來,其智能就會隨之提高。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孩子并非一張白紙,相反一開始就有一個“精神胚胎”,這個精神胚胎中藏有心靈成長的密碼。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過自己的行動、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