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童年的秘密(1)

有吸收力的心靈

嬰兒在剛剛出生之時,除了本能的反射反應外,幾乎什么都不會做,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逐漸學會原本并不會的諸多本領的呢?其實,解釋起來也并不復雜,這主要是因為每一個嬰兒都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吸收能力。這種吸收能力不以任何人,包括嬰兒自己的意志為轉移。

我堅定地認為,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不是大學,而是0~6歲這個階段,因為人類的智慧和心理都是在這一階段開始形成并逐漸定型的。

兒童與物體

嬰兒出生后,便與周圍環境中的人和物保持著一種非常緊密完善的依附關系,身邊所有物品的擺放方式和布局都成為他內在的精神內涵,環境中與他親密接觸的人也成為他生活的組成部分,如果哪一部分被替換了,或缺失了,孩子就會感到痛苦。當兒童能夠使用物品時,在一個時間段內,某一物品就成為他唯一喜歡的物品,而當這個物品不再被兒童所喜歡時,物品的表象就留在了他的大腦中。兒童是通過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了解這一物品的,了解的過程也就是吸收的過程,不光吸收了物品表面的特質,還在吸收過程中形成了對于這個物品的個人知識。

個人知識與普遍知識的不同在于,個人知識是無法通過語言形式進行傳播的。如:一個孩子突然對杯子發生興趣,他會在一個時間段內只喜歡各種各樣的杯子,用自己的肢體與杯子進行接觸。這樣,他的大腦中就留存了各種各樣杯子的形狀,與杯子相聯系的質量感覺、情感感覺和某一個特殊杯子在某種時空下給孩子的特定印象,都形成了孩子關于杯子的個人知識。當孩子對別人講“杯子”的時候,這個語詞所包括的內涵就是前面所講到的這些,它們完全屬于這個孩子的個體內涵。假如孩子試圖將這種內涵傳達給他人的時候,他人就會將語言與自己的個人知識相配,這時的“杯子”已經不是孩子所說的杯子了。由此看來,“杯子”被孩子整體地吸收了,變成了自己的精神內涵。孩子正是在與物體互動的過程吸收了豐富的個人知識,這樣才能為將來的思維提供實際的素材。

兒童與成人

兒童生活環境中的成人一般都是無限熱愛兒童的成人,兒童也天然地愛著這些成人。這種愛會使孩子注意成人每一個微妙的動作,并將它吸收,同時吸收的還有:愛好、氣質、性格等等,這些與兒童的特質一起形成了他的精神內涵。

有一個小女孩快四歲了,在幼兒園她有一個奇怪的表象,高興時會又跳又蹦地走到一個所喜歡的人面前打人家一下,然后縮著肩膀笑著跑開,邊跑邊往后看,等待那個被打的同伴來追。更嚴重的時候會將別人正在做的工作破壞掉,將墻角的垃圾箱踢倒,搶別人的帽子,做完這些事后都會嬉笑地站在那里逗弄別人。老師多次給她規定原則,都不能成功。由于這類進攻性行為經常會侵犯其他小朋友,所以會遭到他們的反擊,每當這時,這個小女孩就哭得極其傷心,而且別人打她的時候,她也不知道還手,總是站在那里恐懼地等著挨打。發展到后來,她甚至不敢來幼兒園了。

經過分析,我們認為這個小女孩有可能是吸收了家庭某個成員的與人交往時的行為方式,在上幼兒園后便將這些行為方式用在和小朋友的交往方面。而實際情況是,她的爸爸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去逗弄她,小女孩吸收了爸爸的行為方式后,在無法判斷可使用這些行為的范圍的情況下,就在小朋友那里試,而試驗帶來的不良后果又是她無法理解、也無法承受的。

孩子不但會不斷地吸收家庭成員的行為,也會不斷地吸收身邊其他人的行為。

孩子的吸收是一種天然的本能,他會不加分辨地吸收環境中的所有因素,將所有因素統合到自己的人格中,形成自己的人格狀態。這是一種無意識的學習,這種學習狀態到6歲的時候就基本結束了。

兒童與環境

如果孩子需要吸收環境中的所有因素來形成自己的精神內涵,那么這個環境一定要具有可以使孩子吸收的材料。由此看來,孩子是遺傳和環境的綜合產物。遺傳我們無法左右,環境卻可以在人為的控制之內。這時,養育兒童的成人就要考慮:自己想讓這個環境的產物成為什么樣。俗話所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大概就是這個道理。假如我們把一條剛出生的龍交給老鼠撫養,它大概也會學著像老鼠一樣地打洞吧!

在歷史上,有很多人類的孩子被動物養大的案例,除了很多“狼孩”以外,從孩子們常看的《人猿泰山》的故事里,我們不難發現,人類的孩子是怎樣吸收了猿的特質,最終成為一個猿人。因此,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為他預備什么樣的環境。

第一,我們要為兒童準備一個豐富的、可供他們玩耍的物質環境。

成人建立家庭時往往考慮不到將來的孩子,完全按照夫妻雙方的喜好選擇家庭用品。如:對孩子而言巨大的沙發、茶幾、酒柜、書柜、床墊、被子等等。這些是家庭的基本生活物品,家境富裕的可以買貴一些的,清貧的可以買便宜一些的,有了這些物品,成人生活就沒有問題。但當孩子來到個家庭后,這些物品對他而言實在太大了,無法供幼小的他去探索去研究。所以,兒童就會只對廚房用品感興趣,因為廚房用具正好是適合兒童玩耍的尺寸,那里是家庭中形狀、味道、質感最豐富的地方。遺憾的是,那里又是成人害怕兒童去的地方。

如果成人能夠考慮兒童的觸覺需要、視覺需要、味覺需要以及大小尺寸的需要,由這些方面出發去選擇家庭用品,盡量讓這些物品既適合于成人,又適合于兒童,兒童就會具有一個豐富的刺激環境,獲得豐富的感官刺激。感官刺激的多少決定了兒童將來思維發展的高低。由此看來,為兒童買過多的玩具不是最好的選擇。另外,成人需要的整潔清爽也不適合于兒童。比如有些家庭為了干凈,墻上一片潔白,不掛任何藝術品,家里的地板、家具全是冰冷的淺色或深色,這也不適合兒童的視覺需要。兒童需要豐富的色彩和亮麗的顏色。

第二,兒童需要一個獨立享用的工作空間。

所有的物品,既要豐富,又要有秩序,在這樣的空間中,兒童可以隨意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和工作方式。

第三,我們要為兒童準備適合于被兒童吸收的成人環境,成人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兒童毫無選擇的吸收,所以成人要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兒童。

年幼的兒童需要一個安全、溫馨的人文環境,他們通過視覺獲得被接納的信息,所以成人的身體語言也要非常注意是否適合于兒童吸收。家庭的人文環境又是由家庭成員的文化素養決定的。在準備撫養孩子之前,我們都要很好地提高自己的修養,以便為將來的孩子準備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吸收力量的特質

兒童只要醒來就會一刻不停地活動,如果成人像他們那樣,沒過多久就會疲憊不堪,而兒童卻不會累,他們從來不會睜著眼睛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做的。

當一個兒童需要學習的時候,如果被成人或其他事情阻礙,不能實現自己的愿望,他就會非常痛苦,長期下去,孩子心理就會“被”扭曲。

曾經有一個父親抱著他一歲的兒子在廣場上游玩,孩子發現了不遠處的臺階,興奮地蹣跚著向臺階跑去,到了臺階前,孩子開始手腳并用地一級一級向上攀爬,站在一邊的父親看到孩子爬得那么費勁,便將孩子抱起來一下子放在最高層,孩子立刻大哭,樣子痛苦不堪。這位父親百思不得其解,想不通,孩子不就是想爬上去么,為什么把他抱上去了,還要哭?這時我一個做教育工作的朋友正好路過,很心疼孩子,就走過去對那位父親說,你把孩子抱下去,把他放在臺階下面讓他重爬他就高興了。這個父親疑惑地看了我的朋友一眼,眼神中充滿疑惑,但還是將孩子抱起來下了臺階,剛把孩子放下,孩子立刻止住了哭聲,臉上還掛著眼淚,開始了爬臺階的工作。

兒童吸收的力量是巨大的,并且令人感動。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的是孩子的需要和這種需要產生的力量,成人如果不能懂得孩子,就會像這位爸爸一樣幫倒忙,將成人的目的當成孩子的目的。成人上臺階是為了到達頂端,而孩子上臺階是感受臺階和享受爬臺階的感覺。所以孩子會重復地一遍一遍地攀爬,是為了爬臺階而爬臺階,這是他內在的需要和力量所決定的。

吸收的結果

吸收使兒童獲得了創造自己的結果,這個結果是精神的,包含著人類精神的全部內涵。它們分別是:

(1)生存的智慧;

(2)學習的智力;

(3)良好的思維方式;

(4)對事物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

(5)豐富的社會能力;

(6)良好的審美能力;

(7)對探索和學習的熱情;

(8)良好的自衛能力;

(9)堅強的意志力。

這一切都要通過孩子自己的努力獲得,任何成人都無法教給孩子。所以在兒童精神胚胎期,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形成以上精神內涵。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成年人是通過大腦學習知識的,而兒童則是通過心理能力直接吸收知識的。兒童的這種“有吸收力的心靈”可以接納任何東西,并最終把這些東西通過行為表現出來。是的,兒童的大腦有一種與成人不同的力量,這種力量的創造性非常之巨大。

兒童的權利

社會的失職

在相當漫長的時期里,文明取得了進展,服務于成人的法律也得到了改進。但是,兒童仍然沒有得到任何的來自于他所生活的社會的保護。對于兒童來說,他所得到的僅僅是他所出生的家庭提供的物質、道德和智慧上的幫助。如果一個兒童的家庭沒有財力,社會絲毫不感到對他有任何的職責。一直到現在,社會從未要求家庭應作做好準備,以便恰當地關懷自己孩子的成長。國家在制定官方文件時,對最細微的條文細節如此謹慎,對有關它的權力的條文如此熱衷,但是,對未來父母保護子女以及為他們適宜的發展提供條件的能力上卻毫不關心。它也沒有為父母承擔職責提供任何的準備或教導。正如國家所考慮的,需要建立一個家庭時所要做的,只是獲得一張證書和舉行有關的結婚儀式。從所有這一切,我們可以斷定,社會一直對這些自然界已經賦予了人性發展任務的幼兒工作者漠不關心。與成人已經得到的大量的利益相比較,兒童被認為不屬于人類社會的,并一直處于被流放和被遺忘的狀態。社會沒有意識到兒童是受害者。然而,他們確實是受害者。

實際上,大約在半個世紀以前,醫學開始對兒童感興趣,并認識到他們是社會的犧牲品。在那個時候,他們甚至比現在的兒童遭到更嚴重的拋棄,既沒有研究兒童的專家,也沒有為兒童設立的醫院。當統計數字顯示兒童在出生后第一年有較高的死亡率時,人們從昏睡中驚醒過來了。這些數字表明,即使一個家庭可能生很多孩子,但也只有相當少的人能活下來。幼兒的死亡似乎是很自然的,以致家庭用這種想法進行自我安慰:他們的孩子直接到天國去了。那么多的嬰兒死于無知和缺乏適當的照料,以致他們的死亡被看做是十分正常的。

當人們開始認識到這些事實時,一場旨在提高人們意識的和激發父母良心的運動廣泛地開展起來了。父母們被告知僅僅給予子女生命是不夠的,他們還應該保全子女的生命。科學已經告訴父母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應接受必需的教育以獲得新知,以便給他們的子女以適當的照料。

但是,兒童并不僅僅在家庭里才遭受痛苦。在學校中的調查也揭露了兒童所遭受的痛苦。在19世紀的最后10年中,醫學發現和研究了工人中的“工業病”,為社會衛生學打下了基礎。人們發現,除了缺乏衛生知識所導致的傳染性疾病之外,兒童也有類似的“工業病”。

兒童的工作是在學校里進行的。在那里,他們必須承受社會所強加給他們的痛苦。由于長時間努力閱讀而光線很暗,兒童得了近視。由于長時間被限制在狹窄的和擁擠的地方,他們的身體變得衰弱了。

然而,兒童的痛苦不僅表現在身體上,也表現在精神上。強制的學習導致了兒童的沉悶、恐懼、厭倦和精力的耗竭。他們變得懶散、沮喪、憂郁、染有惡習、缺乏自信和失去童年的歡樂。

在學校兒童中所作的一些調查揭示了一些有趣的事實。許多兒童到學校時,已經因為早晨勞動而弄得疲憊不堪。在上學之前,有些兒童已經走了遠的路給住戶送牛奶,或在街頭出售報紙,或在家里勞動。因此,他們到學校時既疲倦又饑餓。也就是這些兒童常常由于不注意聽課和未能理解教師的講課而遭到懲罰。教師出于他的責任感,更多的還是出于他的權威感,企圖通過懲罰以喚起兒童的興趣。他用威脅的手段強制兒童服從,或者通過在他的同伴面前指責他能力低下或意志薄弱來羞辱他們。這樣不幸的兒童因在家里受壓制和在學校里受懲罰而耗竭他們的精力。

這些早期的調查揭示了如此不公正的情況,確實激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學校進行了改革,有關的規定也迅速作了修改。醫學的一個新的和重要的分支出現了,那就是學校衛生學。它對所有文明國家的學校改革產生了有益的影響。醫生和教師一起為學生的健康而工作。我們可以說,這是社會第一次對原來在人性上的無意識錯誤的改正,標志著對兒童作出社會性補償的第一步。

回顧這個最初的覺醒并追隨整個歷史的進程,我們無法找到任何承認兒童權利或意識到他的重要的證據。成人迷戀于把兒童納入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把他們自己作為兒童的完美榜樣。他們身上所存在的如此驚人的盲目性似乎是完全不可治愈的。人的心靈中這種盲目性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也許像人類一樣古老。

社會就像一列高速朝著某個遙遠的目的地前進的火車,構成這個社會的個人可以比作在車廂中熟睡的旅客。他們那處于睡眠狀態的良心是真正的社會進步的最大障礙。如果情況不是如此,那么,在運輸工具日益加快的速度和人的心靈日益增強的尊嚴之間就不存在這種危險的差異,社會就能迅速地進步。走向社會改革的第一步,也是最困難的一步,喚醒正在沉睡中的和失去感情的人性,強迫它聽聽正在召喚的聲音。

當今需要的是,社會應該全面認識到兒童的重要,并努力把兒童從他所處的巨大而危險的深淵中解救出來。人們必須建設一個適宜于兒童需要的世界,并承認兒童的社會權利。

總之,社會應該成為兒童的一個可靠的監護人,把公正和權利還給他們。

父母的使命

社會把兒童交給他的家庭去照料,而不承擔對兒童的絲毫責任,家庭轉而又盡量把兒童交給社會,關在學校里,使他脫離整個家庭的控制。

似乎對于兒童來說,沒有一個場所比學校更適合于他的需要。但是,那些高大的建筑物似乎是為一群成人提供的,每一樣東西都是與成人相稱的,例如,門窗、灰色的走廊和沒有裝飾的黑墻等。許多兒童穿著骯臟的黑色制服,度過他的整個童年時期。在童年時期開始的時候,家庭和社會這兩個方面就出現了分離,因而造成了兩種責任的分離。對于悲哀的和沒有希望的兒童來說,他的內心因恐懼而在顫動發抖。

然而,兒童的家庭并沒有意識到所有這一切。父母唯一感興趣的是,看到子女通過考試,并盡可能學得快一些,這樣就可以節約時間和費用。他們不大關心學習或知識的獲得,僅僅對社會的命令、強加的責任以及難以承擔的金錢的浪費作出反應。所以,他們覺得重要的是子女應該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獲得一張進入社會生活的通行證。

兒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創造者,而只是他的監護人。他們必須保護和關懷兒童,在最深刻的意義上,把這看作是一種神圣的使命,而遠遠高于對物質生活的興趣。因為對兒童來說,成人是超自然的監護人。為了他們的崇高使命,兒童的父母必須凈化自然界已移植在他們心中的愛,他們必須理解這種愛是未被自私或懶散所污染的、深切情感的有意識的表達。對父母來說,他們應該關心今天所面對的這個社會問題,關心世界上為承認兒童權利而進行的斗爭。

近年來,對人的權利,特別是對工人的權利已經講了好多。現在,應該是談論兒童的社會權利的時候了。工人權利這個社會問題已成為社會變革的基礎,因為人類的生存唯一依賴于人的勞動。從整體來看,這個問題是與人的物質生活聯系在一起的。但是,如果說工人生產人們所需的消費品,工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那么,兒童就是人性原始的創造者,因此,他們的權利更需要得到社會的承認。很明顯,人類社會應該給予兒童最周到的和最好的關懷,而反過來又可以在未來的人性上從兒童那里獲得更大的力量和更大的價值。

兒童本該享有的權利被很多大人忽視甚至是遺忘了,他們對兒童的力量、價值以及本性都沒有正確的認識,他們應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內疚。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目前來看,唯一能夠聯合起來拯救孩子的人是世間的父母,他們必須意識到這個任務是大自然托付給他們的,他們賦予了孩子生命,某種程度上掌握著人類未來的命運。

無窮的智慧

什么是智慧呢?

按照亞力山大·貝恩的理論,對“差異”的感知是智慧活動的開始,頭腦發展的第一步是對“差異”的辨別。對外部世界的知覺基礎是“感覺”,收集材料并將這些材料加以區別是形成智慧的最初過程。

從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各種行為中我們發現,兒童智慧的發展過程并不像機械分析心理學家所認為的那樣,兒童的智慧是在外在條件催化下慢慢發展起來的。機械分析心理學家認為,所謂智慧,是我們通過自身的感官,從環境中獲取外部物體的印象,然后這些印象會保留在我們的記憶里,變得有條有理,并逐漸形成我們所說的智慧。他們認為兒童聽憑環境的影響,在心理上只能被動接受,也就是說,兒童的智商是完全被外部環境所控制的。還有些人則認為,兒童的被動不僅體現在智慧上,而且也體現在思想上,他們像一只空瓶子,可以被隨便填滿。

在目前的一些教育學者看來:對孩子的教育,不僅要重視環境對兒童智慧發展的影響,更要著重強調孩子內在的敏感性。孩子從出生到5歲多的時間內存在著一個敏感期。這段時間是兒童積極觀察環境的人生階段,他們能以我們成人無法想象的方式,通過感官來感知外部世界。作為一個積極的觀察者,兒童是根據一種自身內在沖動的需要,以某種感覺或者特殊的興趣來挑選他的感官對象的,從而有選擇地獲取體驗。也就是說,他不會像照鏡子一樣全盤接受外部世界,而是通過各種感官去接受或感知周圍的一切。

關于這一點,我想起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

一天,家里的保姆抱著只有1個月大的嬰兒到叔叔的房間。嬰兒看到他的爸爸和叔叔在這個房間里說話,這兩個人身高差不多,年紀也差不多。這個時候嬰兒忽然哭鬧起來。原來嬰兒從出生到現在從未被帶出過出生的房屋,當他看見兩個類似的人同時出現在一個屋子里的時候,便害怕起來。后來我們建議他們在嬰兒的視線范圍內分開,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結果,這個嬰兒看著其中一個,凝視了他一會兒,突然呵呵地笑起來了。但隨后他又變得很焦慮,他馬上端詳另一個人,看了一會兒,他也對那個人笑了。他看來看去,表情一會兒焦慮,一會兒高興,直到他終于認識到這兩個人不是同一個人為止。其實在這個嬰兒的記憶里,他分別見過這兩個男人,他們各自在不同的場合與嬰兒玩耍過。最后,這個嬰兒終于意識到,在屋子里有一個不同于他的母親和保姆的人,而他認為只有一個男人的時候,突然同時看到了兩個男人在一起,他的思維一下子又接受不了了,所以又恐慌起來。雖然出生還不到1個月,但在他努力仔細辨認兩個熟悉又陌生的男人的過程中,卻感覺到了人類自身的理性其實有時候是不可靠的。在孩子的這種狀況下,作為成人,我們應該意識到并積極主動地去幫助孩子。這樣的幫助將使嬰兒走出最初艱難的一步,并開始思考,以便獲得更多的體驗。

那么,或許有人會問,到底是什么能讓孩子們在無數的外界事物中挑選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呢?他們選擇某種體驗的特殊興趣又是什么呢?事實上,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是一無所知的,是靠自身的力量不斷來認知周圍的事物的。那種所謂特殊興趣的形成源于他們在敏感期中的某種理性,這種理性會不斷靠外界環境去獲取印象,并創造性地發展下去。

這種理性給兒童提供了成長的動力和能量。反過來,各種被汲取的印象在大腦中被整理排列起來,為理性服務,并完善理性。

再來看一個例子:一個8個月大的孩子坐在地板上玩印著花朵和小孩圖案的枕頭,他一會兒聞聞枕頭上面的花兒,一會兒又親吻上面的小孩子。旁邊的保姆看到他這個樣子,以為他也同樣會對其他東西感興趣,于是急急忙忙又拿來許多東西給他玩,結果小孩子很不開心地丟開手里的小枕頭哭起來。其實保姆的做法是不對的,因為在玩枕頭的過程中,孩子正在識別圖像,然后要把它們存儲在記憶里。他想通過平靜、愉快的心情來組織自己的思想,而這種活動突然被保姆打斷了,他自然就會感到傷心。

成人突然打斷兒童的思路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就會無意識地打斷孩子復雜的心理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大人們拉起孩子的小手,還是親吻他們睡覺,他們往往不會考慮孩子特有的心理感覺。殊不知,由于無知,成人很可能使兒童的基本欲望受到抑制。重要的是,兒童務必要保留他從外部世界得到的清晰的印象,因為想要發展兒童的智慧,只有使這些印象深刻,并學會區分,才能進一步得到吸收。

成人們總是想給孩子看一些自認為好的東西,比如圖書、色彩艷麗的旗幟,以為這些可以引起孩子的興趣。殊不知這些吸引是轉瞬即逝的,并不能給孩子帶來什么好處。打個比方,就像一個人認為另一個人耳朵聽不清楚,就大聲說話一樣。當你費了很大力氣說話,被那個人聽到后,他對你抗議說:“喊什么喊?我一點不聾!”

聯系到成人身上,我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一本書,突然聽到窗外傳來動聽的琴聲,就會停止看書,走到窗前,打開窗戶看看誰在彈琴。以成人的思維方式,我們會覺得孩子也會跟我們一樣,也會很容易對外界的事物產生興趣。事實是,只有某種強烈的外在刺激才可能引起孩子的注意,但這與孩子的內心世界沒有重要聯系。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決定他的發展。孩子全身心地盯著那些被我們成人忽視的不在意的小東西,這種情況可以被看成是孩子心理生活存在的證明。孩子這樣盯著一個成人不在意的東西,并不是因為這些小東西給他留了多么深刻的印象,而是被這個小東西吸引,對這個小東西有了一種我們成人難以理解的感情。

孩子的心理對于成人來說是一個難解的謎,這是因為成人們總是只看孩子的外在表現,而不從孩子的內在心理活動來分析。我們不該把孩子的每個行為都認為是一時興起,而應該努力去認識孩子行為背后隱藏的那個心理原因。如果沒有原因,沒有動機,他們是不會突然做任何事情的。在這個問題上,成人應該是一個學習者,應該對孩子采取一種全新的態度,增強對他的責任感,而不應像一個專制的法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浦县| 绵竹市| 会昌县| 静海县| 同心县| 凤山县| 九江市| 韶山市| 军事| 绥阳县| 枣庄市| 会理县| 齐齐哈尔市| 根河市| 醴陵市| 苏尼特右旗| 汉沽区| 绩溪县| 永福县| 西和县| 临猗县| 阿荣旗| 革吉县| 乌鲁木齐县| 滦平县| 五常市| 宜都市| 双峰县| 湖北省| 从江县| 白朗县| 彭山县| 璧山县| 佛冈县| 拉萨市| 都安| 黄陵县| 化隆| 隆昌县| 巨野县| 霍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