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童年的秘密(2)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兒童會被外界事物所表現的形狀、色彩和聲音強烈地吸引住,通過感官汲取印象的需求顯得如饑似渴。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理性是自發(fā)的,這種自發(fā)最需要得到成人的尊重和幫助。

兒童與成人的沖突

孩子的心態(tài)和成人的心態(tài)在成長過程中有著較大的差異,如果孩子和成人都不進行心態(tài)調整,那么他們基本上不可能和諧地生活在一起。

一個缺乏知識素養(yǎng)的家庭婦女可能會對影響她的孩子大吼大叫、連打帶罵,但事后又會親昵地撫摸和熱情地親吻孩子,以此來表明自己的愧疚和對孩子深深的愛。而有一定文化教養(yǎng)的母親在這方面的表現則要好一些,她們會對兒童表現出愛、付出、責任感和自我控制。然而,這些有文化素養(yǎng)的女性比那些沒有文化的婦女更急于擺脫孩子的糾纏。她們往往喜歡將孩子丟給保姆,讓保姆包辦孩子的衣食住行。而且,她們對保姆的態(tài)度非常和善甚至帶有些恭敬。這其實是一種不明確地暗示,即使不告訴保姆應該怎樣,保姆也應該明白,要讓纏人的孩子遠離主人的視線。

保護自己的財產免受侵犯幾乎成了自然的法則。在某些民族,這種傾向可能很極端、很強烈。人的潛意識里隱藏著這種自我保護的本能。而且,這種本能還表現在成人對安寧環(huán)境和財產的保護。兒童是單純無知的,盡管大人們付出了努力,兒童對大人們的侵犯并沒有完全被制止。父母的愛和兒童的純正無邪之間的這種爭斗是無意識的。

成人會理所當然地說:“孩子不能亂跑,應該多在房子里安靜地休息和學習。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或者由家長帶著。那些懶惰的家長對付孩子的方法更簡單,他們直接命令孩子上床休息。

在讓孩子睡覺這一點上,父母們似乎達成了共識,沒有人會舉棋不定。我們經常聽到,一些家長高興地說他們的孩子天一黑就睡覺。這不為別的,因為孩子睡覺了,這樣他們就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時間了。

為適應成長中的兒童的需要,成人必須放棄其行為方式的優(yōu)勢,學會等候孩子,嘗試去適應孩子。適應幼崽的需要是較高等動物的一種本能。如成年象群往往能主動放慢步伐適應小象的腳步,當小象因疲勞停止行走時,成年象群也會停止行走,等待小象恢復體力后再次行走。

在世界各種不同地域的文化中,我們都可以發(fā)現類似于動物的這種對兒童的本能的照顧行為。不管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父親帶著年幼的孩子在散步的時候,都會任由孩子率性而為。只要孩子愿意,就可以圍著他的腿轉,可以與他做游戲。孩子的任何行為,在排除了危險性的情況下,做父母的都應該主動適應。

有一天,我在公園里看到了這樣的一幕,一位父親正帶著不足兩歲的兒子散步,孩子用自己的手臂抱著父親的腿,而父親則一動不動地讓孩子圍著腿轉。當孩子累了的時候,他們就坐在路邊休息,然后繼續(xù)散步。孩子的父親沒有絲毫不耐煩,他僅僅是作為一位父親帶著他的小兒子在散步。靠兩條腿前進必須學會維持平衡。而這種散步的方式對于正處在學習協調動作的兒童是最自然的過渡、最理想的方法。

兒童和成人的沖突產生了許多不同的問題,其中有一些問題顯而易見與他們的相互關系有關。成人有一個復雜的和強烈的使命要完成,而且他發(fā)現他自己必須這樣去做。但要成人終止他自己的工作而去適應兒童的節(jié)奏和精神視野,這對他來講已變得更為困難。另一些問題是,日益復雜和緊張的成人環(huán)境越來越與兒童不相協調。我們可以設想一種簡樸和平靜的自然生活,兒童在那里可以找到一個自然的庇護所。兒童看到成人以緩慢的節(jié)奏從事簡單的工作,他的周圍就是家畜和他可以隨意觸摸的其他東西。他可以做自己的工作,而不必害怕遭到反對。當他感到疲倦時,他就躺在樹蔭下睡著了。

但是,文明慢慢地把自然環(huán)境從兒童那里收了回去。所有一切都控制太嚴,范圍太窄,障礙太多,節(jié)奏太快。不僅節(jié)奏加快的成人生活是兒童的障礙,而且機器的出現像旋風一樣刮走了兒童的庇護所。于是,兒童不能主動地生活。對兒童的照料主要是防止他在外部世界中遭到危險,這種危險正在他周圍增加。現在,兒童就像一個避難者,孤立無助并受到奴役。沒有一個人想為他的生活創(chuàng)設一個舒適適宜的環(huán)境,也沒有一個人考慮他的工作和活動的需要。

其實,我們應該為兒童成長所需要的環(huán)境做出以下要求:

(1)自由的環(huán)境。兒童只有在自由的氣氛中才能將自己的需要完全地展現出來,成人的責任是辨認兒童自由展現出的狀態(tài),發(fā)現需求,給予幫助。兒童在組織的情況下無法顯示自己的自然狀態(tài),成人也就無法發(fā)現兒童需要什么,所以也就無法幫助兒童。兒童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無法完成自己的內在建構工作。

(2)一個有結構和秩序的環(huán)境。兒童需要豐富的物質環(huán)境,而這些物質環(huán)境是有類別和數量的,我們必須將這些物品按照類別呈現在兒童的面前,才能為兒童提供選擇的條件。如果我們將這些物品一股腦兒堆在一起,或者裝在一個容器里,孩子就無法按照自己當下的意志來選擇自己需要的材料,也無法形成物體類別的概念。所以在兒童的環(huán)境里,所有的物品都要有秩序地分類擺放,按照人類精神所需要的內容進行組合和構造。

(3)真實與自然。兒童要通過對世界中真實物體的探索獲得自己的經驗和認識,這就需要我們提供完全自然和真實的物體供孩子探索。如果提供的物品是假的,孩子獲得的概念也是不自然的,就無法用到將來的個人實踐中去。

(4)美與氛圍。兒童需要美的熏陶,在美的環(huán)境下生活的兒童會發(fā)現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當他生活環(huán)境中的審美不符合他要求的時候,他就會創(chuàng)造美。人類只有具備了審美需求,才能保護美好的環(huán)境,使人類的生活向著美好的方向發(fā)展。而美和文化不只是藝術品和文化產品,更是一種能夠被兒童吸收的美和文化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成人能夠為兒童提供的。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兒童一旦能夠獨立行動,他們和成人之間的沖突也就開始了。當然,沒有誰能夠對兒童進行全方位的控制,完全征服兒童更是毫無可能。所以大人應與兒童盡量和平共處,這就需要成人站在兒童的角度上看待和思考問題。

童年的心靈創(chuàng)傷影響一生

如果把一塊石子扔進平靜的湖面,便可引起漣漪。這使我想到了心理疾病的起因。事實上,世界上很多事情的發(fā)生和變化都可以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征形成也是如此。一個人即使活到了耄耋之年,他的很多行為和經歷也會和童年有著密切的關聯,這包括病態(tài)心理的形成。

童年所遭遇到挫折

很多人成年后出現的生理和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上都可追溯到童年時期所經歷的生活,尤其是他所遭遇的挫折在其幼小心靈上留下的陰影。

很多父母會覺得這不過是危言聳聽,他們認為在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沒有完全成熟之前,他是不會將所有事情都記住的。這種想法不無道理,然而在孩子有所選擇的記憶內容中,他往往更容易將童年時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記得更牢,甚至導致病態(tài)心理的形成。

有這樣一個中年人,他常常受到噩夢困擾,在夢中,總是會有一條毒蛇,或者纏繞他的雙腳,或者朝他吐著紅芯,窮追不舍地追趕他。他找到心理咨詢師,通過詳細的咨詢了解到,原因居然是他7歲時有過這樣一次經歷:他和幾個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當他用手左右撥開一叢茅草時,突然躥出一條青灰色的蛇,他頓時嚇得大哭,回去的那天夜里就開始發(fā)熱,并患了一場病。從此,他不僅變得膽怯,而且蛇也成了他心里的一塊疙瘩,總在夢中驚嚇他。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這是由于兒童時期的心理尚未成熟,人格也未得到完全獨立,因此在面對外來挫折的時候,往往缺乏足夠的抗拒能力,由于當時的情感體驗沒有得到合適的抒發(fā),就此構成心理壓力并沉淀下來,成為揮之不去的心理創(chuàng)傷。

心理分析家在探究心理疾病的根源時肯定要經歷漫長的路程,就像尋找尼羅河源頭的那些探險家一樣,必須長途跋涉,越過一些大瀑布,才能到達向這條河供水的大湖的平靜源頭。試圖探索人的心靈弱點和失敗原因的那些研究人員也必須越過直接的原因,跨過已經意識到的和可以理解的原因,才能到達作為源頭的平靜湖泊,那就是兒童的心靈。

但是,如果我們希望沿著相反的方向旅行,如果我們對從原始社會寫起的人類史感興趣,我們也可以從童年早期的平靜湖泊開始,沿著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進行探索,河水從泉眼涌出和從高山流下,在它的困難行程中彎彎曲曲地穿過障礙和飛下深淵,除了它停頓下來使水流不再更洶涌之外,它是完全不受約束的。

心靈創(chuàng)傷來自于父母

童年的心靈創(chuàng)傷可影響一生。這個發(fā)現既讓人感到痛心,同時又讓人感到鼓舞,因為它與人們最普遍的認知完全不同。其實,除了兒時所受到的意外驚嚇外,更多的心靈創(chuàng)傷則是來源于父母,有些是因為父母的忽視和冷漠,也有些是由于家庭生活的動蕩不安,這些更容易讓孩子成年后罹患種種疾病。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心理特征,不僅源自于他的童年記憶,更受影響于他的父母。

既然如此,作為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成年后受到童年心理創(chuàng)傷的影響,那么就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了解孩子心理發(fā)展的特點,重視關鍵期的教育,正確引導孩子的心理發(fā)展。

父母只有從小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幫助他理解一切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系,給予他充足的愛,為他創(chuàng)造一個安定、溫馨、內心豐富的家庭氛圍,同時小心地保護孩子,不讓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傷害,他才能最終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為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目前,人們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即無論治療身體還是心理上的疾病,都必須把患者童年的經歷考慮進去。因為那些在童年時期遺留下來的疾病是最嚴重和最難以根除的,換種說法,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其實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被確定了。因此,作為愛孩子至深的父母,一定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以及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兒童具有強烈的創(chuàng)造性

兒童是一個真正的工作者和創(chuàng)造者,因為僅僅靠吃飯、睡覺無論如何是不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大人的。大人的工作,兒童雖然不能分擔,但他們自己有自己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那就是完成對自我的塑造。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同樣是工作者和生產者。

兒童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的必經階段,但成人卻沒有能力再去做孩子做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雖然兒童在成人創(chuàng)造的自然環(huán)境中工作時顯得格格不入,但大人也同樣不能再次進入兒童的世界。兒童的工作與成人的工作有著天壤之別,或者可以說是完全對立的。

兒童所做的工作是在兒童自身成長過程中進行的一種無意識的創(chuàng)造性工作。我們可以說兒童是成人之父。兒童好像天生就有一些必須完成的秘密使命,成人的所有力量也都來自于此。

兒童總是積極地從事工作以完成創(chuàng)造過程。有一點我們必須清楚,那就是兒童工作的環(huán)境也是那些大人正在生存并不斷被改造著的環(huán)境,兒童需要在外界環(huán)境中進行真正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也只有通過進行一系列練習才能夠真正地成長起來。

通過不斷協調身體的運動并積累來自外界環(huán)境的情感體驗,兒童使自己的智力得到不斷發(fā)展。他們非常認真地觀察成人說話的方式,并為自己能夠如此說話而堅持不懈地努力。與此同時,他們也學會了如何站立、走路甚至奔跑。兒童自然而然地遵守著成長過程中的發(fā)展計劃,就像恒星—樣遵循自己的運行軌道。我們憑借經驗可以大致判斷孩子在每—個發(fā)展階段的身高,而孩子的真實身高也和我們預想的相差不多。兒童是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生長的,因而我們了解5歲孩子和8歲孩子不同的智力發(fā)育水平,甚至可以大概地知道10歲的孩子應該長多高,智力應該發(fā)展在什么樣的水平線上。

兒童依靠自身的不斷努力積累著生存經驗,也經歷著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痛苦磨難,并慢慢戰(zhàn)勝這些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活動得到一步步的完善。不可否認,成人確實能為兒童提供或者創(chuàng)造—個外部環(huán)境,但兒童的完善卻是通過他們自身完成的。

在兒童的世界里,兒童才是真正的主宰,成人只是“跟班”和“隨從”。同樣在成人的世界里,兒童自然處于被動地位,他們就是成人的子孫和依賴者。這樣看來,成人和兒童其實都是王國的主宰者,只是他們主宰和統治著不同的國度。

假如我們對兒童工作的動機和方式予以研究,似乎就可以將其工作與成人的工作進行比較。但這兩種工作并沒有太多相同之處,因為他們的工作目的并不一致,可以說兒童和大部分成人對工作的目的并不是直截了當地清楚明白,這個目的也不會隨著他們主觀愿望的改變而改變。所有生物的生存和發(fā)展都需要有一個外部環(huán)境,生命本身是一種能量,它不斷地從外部獲得力量同時也通過自己的力量對外部世界不斷地進行改造,以保持某種平衡。比如珊瑚蟲靠吃海水中的微生物為生,然后分泌出石灰石,由于大量群居以及世代繁衍,就形成了珊瑚礁,再然后,它們又形成了陸地。事實上,珊瑚蟲并不是為了形成陸地而開展自己的活動,因此我們可以拋開陸地,對珊瑚蟲和珊瑚礁直接展開研究。對于所有的生物,包括兒童來說,道理都一樣。

兒童有一個明確和清晰的目標,那就是長大成人,兒童所進行的一切活動的最終就是為了這個目標的實現。但是,即使我們對孩子身上的每個細胞,對他的每個工作細節(jié)都進行細致的研究,也絲毫沒有發(fā)現他們有想長成大人這個最終目標。

由此不難發(fā)現,一個人行為的直接目的和最終目的之間的距離是遙遠的,這就意味著兒童的工作不可能直接達到最終目的,還必須要依賴外部環(huán)境的幫助。

對我們來說了解兒童工作的性質是非常重要的。兒童在工作時候并沒有特定的目的,他們單純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當孩子在不斷重復地進行同一種練習時,并不是為了實現某種既定的外在目標。孩子停下手中的活動也并不是因為勞累,這些完全都是因為兒童充滿活力的天性所致。

這也說明兒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有著根本區(qū)別。兒童進行活動并不追求明確的效益。他們沒有什么特定的目的,但卻用盡全力在自己的工作上,并努力在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發(fā)揮著自己的潛能。所有外在目的和行為雖然并不一直都有重要作用,但環(huán)境和兒童內心完善之間的關系卻值得注意。一個心靈純潔的人并不沉迷于外部的繁華世界的誘惑,只是為了完善自己的內心他只會在適當的時候對外部世界進行合理利用。與之相對的,是另一些人,他們總是被一些外在的物質深深吸引,并且為了追求或者得到這些東西而不擇手段、不惜代價,甚至喪失道德做出違法之事。

兒童的工作和成人的工作之間還有一個明顯的區(qū)別,那就是兒童的工作沒有絲毫功利性,他們并不是為了獲得某種利益或者取得某些幫助。兒童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必須完成的工作。兒童成長的重擔只能由他自己承擔,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同樣,兒童想要超速發(fā)展也是不可能的。任何生物都有一個預先制定好的發(fā)展計劃,既不能加快也不能減慢,這是生物的特性。大自然規(guī)律我們必須嚴格遵守,任何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行為,無論是加速發(fā)展還是延緩發(fā)展都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此外,兒童工作的動力也和成人有所不同。成人工作總是為了某種外在目的而發(fā)憤圖強、艱苦努力甚至做出某些犧牲,比如物質、金錢方面的效益,而兒童工作動力則完全是出于自身的本能需要。

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有其內在的需要,也需要有適宜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用來讓孩子去征服或者去享受,而是幫助他們進行自我完善的一個媒介和一種手段。很顯然,只有對孩子的內在需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夠提供適合發(fā)展的環(huán)境。成人對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自然也不是讓孩子在環(huán)境中處于消極被動的地位。如果成人不知道兒童工作的秘密,那么他們對兒童的理解也就不可能深入。成人在兒童工作過程中設置種種障礙,企圖令孩子停止工作去休息,他們認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對孩子的成長應該是有幫助的。他們甚至幫孩子安排好—切,而不讓孩子親自動手。在做—件事情的時候,成人總是希望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所以他們憑經驗去幫助孩子洗手、穿衣服,抱著孩子或者干脆把孩子放到推車里走來走去,房間的整理自然更輪不到孩子親自動手。以上的做法顯然都是錯誤的,成人要讓孩子從事他應該做的工作,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兒童在剛出生的時候是沒有什么能力的,甚至連到處走動的能力都沒有,但是這個弱小的生命終將成長為一個強有力的大人。如果說大人因為是經過反復磨煉而變得智慧,那也是由于他曾經是個孩子。

敏銳而熱忱的觀察者

兒童天生是敏銳而熱忱的觀察者,這是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我們所以為的孩子所觀察不到的事物,實際上孩子幾乎都看到了。

不少父母都會發(fā)現,在嬰兒期,孩子除了睡覺和吃奶,其他時間都在好奇地東張西望,似乎身邊總有看不完的新奇物件,這種不知疲倦的觀望,其實正是孩子開始觀察的萌芽。此后,隨著他年齡的不斷增長,他的觀察能力會越來越強,對事物的洞察能力也逐漸敏銳起來,同時對事物的好奇心也越來越強。

幾乎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敏銳而熱忱的觀察者,他們特別容易被成人的行為所吸引,并特別樂于模仿成人。因此,成人在這方面應當承擔起一種責任。有一天,我在課堂上發(fā)現有個男孩做事不夠專心,于是單獨給他講了個圣經故事,希望用故事人物的美德和精神去打動他。我十分投入地講解故事,那個男孩的目光也隨著書頁的翻動而不斷轉移,這讓我認為,男孩一直認真在聽。然而讀完之后,當我問起男孩對故事的感受時,他卻莫名其妙地回答道:“你看,耶穌都睡著了。”這讓我覺得很奇怪,于是問他是從哪里得到這樣的結論的。男孩把書翻到有耶穌像的一頁,指著耶穌的臉,說:“喏,就是這個。”順著孩子手指的方向,我吃驚地發(fā)現,這幅耶穌講道的圖畫從孩子的角度看過去,眼睛低垂,確實有點兒像睡著的樣子。

由此可見,孩子觀察力的敏銳和獨辟蹊徑,是很多大人所不具備的。實際上,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對漂亮的物體和鮮艷的顏色感興趣了,一歲之后,他開始對成人所不留心的小物件投入熱忱的關注,用和成人截然不同的視角,對其進行觀察,而這些觀察會為他將來的學習和生活帶來良好的影響。

正因為如此,我們一定要珍惜孩子的這種能力,讓環(huán)境滿足他的內在需求,在敏感期內保持住這種敏銳和熱忱,同時正確引導他的觀察和學習能力,以促進他更好地掌握知識,得到能力。

另外,孩子的觀察力與我們成人的觀察力在性質上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們總是關注最微小的細節(jié),在他們看來,大人們總是不夠精確。由于我們不關注細枝末節(jié),他們會覺得大人們總是這么遲鈍和無能。時間一長,他們也許就不信任我們,就像我們有時候不信任他們一樣。孩子和成人的思維方式不同,這也是孩子和成人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所在。

媽媽帶著15個月大的小女兒去公園玩,小女孩坐在磚塊上,一直開心地笑著,并且臉上一副驚喜的表情。小女孩的面前是一個美麗的花壇,花朵在陽光的照射下看起來非常漂亮,可是這個小女孩并沒有看著花,而是一直盯著地面,媽媽感覺很奇怪,疑惑地走近她,并朝小女孩看的方向看去,可是地面上什么也沒有。媽媽更是奇怪了,就問道:“你到底在看什么呢?”這時候女孩轉過頭來很認真地說:“看,東西……動。”順著她的小手指,媽媽看到了一只很小很小且顏色與泥土一樣的昆蟲,它正在努力地往前爬呢。原來引起小女孩興趣的就是這樣一個我們大人毫不在意的小昆蟲。

可以說,孩子到了2歲的時候,不再對漂亮的物體和鮮艷的顏色感興趣,而對我們周圍不注意的小物體卻產生了興趣。可以說,他對不顯眼的東西或者我們成人很少意識到的東西敏感了。

還有一個相似的小故事。一個差不多20個月大的小男孩,他的媽媽收藏了許多漂亮的小卡片,平時媽媽就把這些小卡片給他玩。有一天,小男孩很高興地看著這些卡片,突然指著其中的一張喊:“嘀——嘀”,他用來表示汽車。可是媽媽一看,卡片上沒有汽車啊!于是媽媽就說:“卡片上沒有汽車啊!”他看了看媽媽,然后挑出一張卡片得意地說:“汽車在這里。”媽媽一看,卡片中間畫了一個肩上扛著槍的獵人,旁邊還有一條獵狗,在卡片的小角里可以看到一座小屋子和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在這條小路的盡頭有一個幾乎看不到的小黑點兒。小男孩指著那個小黑點兒高興地叫道:“嘀——嘀”。真是難以想象,按照大人們的眼光肯定注意不到這會是一輛車。但是就是這個小黑點,引起了小孩子的注意,所以他覺得有必要指給媽媽看。

當時媽媽想,這個孩子也許還沒有注意到卡片上那些漂亮的圖案,于是她就挑選出一張畫有長頸鹿的卡片,對他說:“你看這個漂亮的小動物!”小男孩很不高興地說:“長頸鹿,見過。”

在孩子快2歲的時候,大自然會引導他們的智慧,把孩子的天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不斷獲得新知識,不斷進步,直到他充分理解周圍環(huán)境中的東西。

需要父母注意的是,盡管孩子在敏感期內的觀察力和學習力能夠發(fā)展迅猛,但這種細致觀察和敏銳學習的能力,并非在同樣的敏感期內。每一種能力的獲得都有特定的敏感期,因此想要利用好孩子的敏感性,父母需要針對孩子特定的敏感性發(fā)展來為其安排教育規(guī)劃,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父母應該認識到,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都是越早越好,有些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從孩子剛剛會說話,就不加選擇地教這教那,這不僅會讓孩子無所適從,還有可能會扼殺掉他剛剛建立起的好奇心和興趣,導致對學習產生排斥感。

明智的父母會針對孩子特定的敏感性發(fā)展來為孩子安排學習時機,比如兩歲前鍛煉他保持環(huán)境整潔,并掌握有規(guī)律的生活節(jié)奏;五歲前多引導孩子觀察、體驗,發(fā)展他的感覺系統,幫他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等。

其次,盡管作為一個敏銳而又充滿熱情的觀察者,孩子會對剛接觸的所有學習內容產生興趣,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喜歡父母為他安排的所有事,因此一定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及時發(fā)現孩子的興趣和關注點,并加以正確引導。

最后,要體察孩子的感受,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學到更多知識,或掌握更多技能,往往急于向他灌輸學習內容,這種做法往往會事與愿違。我們常會發(fā)現孩子莫名其妙地發(fā)脾氣,或突然哭泣,其實這種現象有時可能正是由于他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或者他對某種雜亂無章的安排表示反抗,此時父母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蒙臺梭利教育箴言

通過對所有事物的敏銳觀察和學習,孩子的能力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同時學會了自我控制和調節(jié)的能力,這就像一束能夠照亮他內心的光芒,或源源不斷提供能量的電池一樣。這樣的敏感性,讓孩子以一種獨特的、強烈的方式來對待外界事物,進而對一切充滿熱忱和活力,并能輕松掌握每件事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康平县| 来宾市| 温泉县| 凤凰县| 彰化市| 洮南市| 安义县| 万宁市| 温宿县| 晋中市| 石嘴山市| 多伦县| 新昌县| 衢州市| 建宁县| 江陵县| 儋州市| 西平县| 湛江市| 翁源县| 湖口县| 泰安市| 大安市| 彰化县| 九寨沟县| 甘孜| 波密县| 潢川县| 化隆| 武鸣县| 晋中市| 南溪县| 常山县| 玛曲县| 诸城市| 敖汉旗| 惠来县| 宽城| 繁昌县| 施秉县|